中国医改的痛点究竟在哪里?社会办医的春天究竟何时来临?《看医界》专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首位台湾专家、联新国际医疗集团总执行长张焕祯,为您带来精彩解读
。
作者|宋爽
来源|看医界(ID:
vistamed)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20年前我刚来大陆时,以为社会办医的春天快来了,现在20年过去,公立体系还是非常强势。
”
中国医改的痛点究竟在哪里?
社会办医的春天究竟何时来临?
《看医界》专访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首位台湾专家、联新国际医疗集团总执行长、上海禾新医院和上海辰新医院总院长张焕祯。
公立医院应保基本,办“特需”是与民争利!
作为第一位来大陆办医的台湾人,张焕祯与其创办的联新国际医疗集团深耕内地市场近20年。
这20年,张焕祯目睹了中国医疗的发展历程。
业内普遍认为,大陆的医疗市场和二三十年前的台湾很像。
刚来大陆时的张焕祯也认为,20年后的大陆应该也和台湾一样,逐渐扭转公立医院垄断的格局,毕竟在经济上,大陆的发展速度是台湾的好几倍。
但让张焕祯意外的是,20年后,公立医院垄断的情况不仅没有扭转,甚至越来越强势,社会办医举步维艰。
尽管有些惊讶,但张焕祯很清楚,政府不可能永远为医疗买单,医疗保险也没办法一直支撑全民的需求。
张焕祯告诉《看医界》,世界上没有哪个经济大国的政府可以应付所有医疗需求,中国也一样,政府应该去解决的是穷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就医需求,而不是中高端市场,并且随着中国经济越来与强大,老百姓的需求也会不断升级,国家的保障不可能也一直随之上升,并照单全收。
因此,一定需要民营医院出来补充国家无法提供的医疗服务。
对此,张焕祯很看好新加坡的做法。
张焕祯介绍,早在15年前新加坡政府就明确——只会让老百姓不会因为看不起病死掉,政府只提供基本的医疗需求。
“如果国家财政允许,再在此基础上调整服务体验,但是国家保障的,一定是基本需求。
”
正因为如此,张焕祯相信,尽管这20年中国社会办医的发展速度不如预期,但社会办医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社会医疗机构一定会逐渐补充国民的需求,这是无法逆转的。
为什么医改持续推进,社会办医界的感受却越发艰难?
张焕祯认为,问题在于:
新医改的动作几乎都在改善公立医院的就医体验上,公立医院越来越好,社会办医的空间就越来越小,尤其是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开展,更是直接和社会办医抢市场。
张焕祯表示,因为医生资源是有限的,公立医院发展特需,服务普通老百姓的资源就会减少。
张焕祯认为,虽然在整个医院的资源配置比例上,特需的服务比例看起来很小,但事实上,服务特需的都是医院最有名的专家,因此这“看起来很小”的比例实则占据了大量的优质医生资源,这些优质医生资源本应该释放一部分到社会办医机构多点执业,然后除了给好医师光明的多挣点收入,而且可以由这些民办机构由这些名医的收入固定捐5%给原医院做为公益基金,另外病情需要再转回该医师服务原三级医院就诊,这样一来可扶持正规的民办医院,二来可让三甲医院的特需保持最小量的配制,三来可建立分级医疗的基础模式,四来可让灰色收入正规透明化。
医疗的最大痛点始终是医生!
如今新医改已经十年,作为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焕祯认为医疗的最大痛点始终是医生——如果医生不改,医改再怎么改都难实质性推进,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医生身上。
张焕祯坦言,目前中国医疗的现状是老百姓根本不信任社区诊所医生。
他举了个例子:
十年前某偏远地区医生的水平是20分,老百姓的经济水平是10分,20分的医生可以满足百姓的需求。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的经济水平从10分升级到70分,医生的水平却只从20分进步到50分,50分的医生满足不了70分的需求,老百姓自然涌向三甲医院、甚至北上广。
优秀的医生涌向三甲医院,患者也涌向三甲医院,这又陷入了基层医疗水平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而三甲医院的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患者量巨大,医生工作环境差,经常发生医纠、医闹。
张焕祯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的是:
如何才能培养出足够的可以让老百姓基本信任的医生。
在张焕祯看来,医生一定要是水平最高的人来做,因为医生培养是一个严格的过程,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撑得住。
在台湾,100个优秀高考生里,98个都会选择当医生,因为学成归来可以获得高薪资和社会尊重。
据介绍,台湾医学生的培养体系是“7年制+5年住院规培”,18岁开始学医,30岁才能拿到中级职称。
原料好、训练又严格,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台湾培养出来的医生不会让老百姓不满意。
那么大陆的问题出在哪里?
张焕祯认为首先是供需关系上,如果需求方不能提供最好的条件,那么供应方就不会用最好的产品去供应。
在医疗上同样如此,不给医生最好的待遇,优秀的学生就不会主动学医,医生质量只能往下降。
除了待遇问题,张焕祯认为大陆医学生培养的另一个问题是过于重视学历、学位,而忽视了能力。
张焕祯认为,3年的全科规培时间已经非常少,还要用各种政策鼓励医学生考研究所学位,加上大陆全科规培的师资力量本身就不够,最后学生们书也没念好,临床技能也没学好。
而到了工作阶段,大陆的医生还要为了晋升不停写论文。
张焕祯介绍,台湾医生没有职称考试,除非主动选择了研究方向,否则临床医生不需要強迫做论文。
反观大陆,医生晋升既要做服务,又要写论文,还要带教,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张焕祯表示,培养医生的目的应该是素质好,而不是学历好,学历和素质两者并不能划等号,况且做一个医生不可能不念书的,如果没有继续学习是不能一直是一位好医生的。
张焕祯表示,医改不能仅聚焦于不让医生拿红包回扣,实际上怎样让老百姓获得医疗服务才是重点,医生培养也一样。
不应该鼓励医生拿学历、拿职称,而应该鼓励他们专心做医生,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获益。
医生办医,医疗技术+优质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在由《看医界》传媒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生创业家”提名中,张焕祯位列其中。
其实在创立联新国际医疗集团之前,张焕祯曾经是一名全科医生,与台湾多数大型民营医院都是由财团创建的不同,联新国际医院实际上是由医生集团创建的。
作为亚洲第一家全院通过ISO国际品质认真的医疗机构,联新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一直被业内称道。
那么联新是如何做到的呢?
联新非常重视团队服务,包括医生团队和医技护理团队。
张焕祯认为,"服务+医疗技术"是一家医院成败的关键,服务是一件日久见人心的事情,时间久了就能收获患者的信任,其实手术结果是看不见的,但服务却真真切切的看在患者眼里。
张焕祯表示,优质医疗服务要满足三个条件:
对病人的关怀、符合法律法规、医德。
上海禾新医院是联新国际医疗集团在大陆的“旗舰”品牌,据张焕祯介绍,禾新的抗生素使用量是全上海最少的医院之一,但禾新的医生不会直接拒绝给患者使用抗生素,而是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做法。
“患者生病了会着急不安,你不给他使用抗生素,可能他会去其他诊所打,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会选择把他们留在本院,哪怕不打针只是观察一夜,避免患者病急乱投医。
”张焕祯表示,这是将人性化与医疗结合的技巧,也是禾新人文关怀的体现。
2019年6月,在由《看医界》传媒与联新国际医疗集团共同举办的“2019台湾顶级医院诊所运营研修班”中,国内十余名院长赴台学习考察,在考察中,大家对联新的医疗管理体系颇为惊叹。
张焕祯表示,人文管理是联新的重要品牌,未来,联新医疗将致力于向更多的大陆医疗机构输出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