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报名
如果说有哪一条赛道,MNC都已躬身入局,但国内药企仍悄无声息,那偏头痛领域绝对可以算一个典型案例。
在偏头痛的热门靶点CGRP上,曾有辉瑞豪掷116亿美元收购Biohaven,其中就包括偏头痛药物 Rimegepant。
事实证明辉瑞的强制爱没错,Rimegepant 于2020 年2月,成为首个同时获批用于成人偏头痛急性和预防性治疗的口服 CGRP 受体拮抗剂;随后,又先后在2022年4月、今年1月分别在欧洲、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成年人有或无先兆偏头痛的急性治疗。
从销售表现上来看,Rimegepant也十分给力,上市第二年销售额便从0.64亿美元飙升到4.63亿美元,增势强劲。分析师也积极预测,该类药物有望在 2027 年攫取超过 65 亿美元的销售额。
在全球范围内放眼望去,偏头痛赛道似乎对于MNC“很友好”,诺华的Erenumab、礼来的galcanezumab、艾伯维的Ubrelvy、Teva瑞玛奈珠单抗纷纷在华获批。但孤注一掷在该条赛道上的biotech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5月3日,AEON公布了ABP-450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的2期中期分析初步顶线结果,
不仅主要终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次要终点也均未达到。
截自AEON官网
该消息一经发布,AEON当天股价腰斩50%。
作为一家专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临床阶段biotech,AEON在研管线中有且仅有一条ABP-450。
该药物是一种A型肉毒毒素复合物,在注射时可通过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发出肌肉收缩的信号而起到减少重要部位的神经和肌肉活动的作用
,有助于缓解偏头痛、颈肌张力障碍和其他疾病症状。
最关键的一点是,ABP-450 所含的肉毒杆菌毒素与艾伯维旗下艾尔建名为 Jeuveau 的美容产品中使用的肉毒杆菌毒素相同。要知道自 1989 年以来,Jeuveau已经获得了10多项批准,其中就包括慢性偏头痛和颈部肌张力障碍。
有如此成功的经验在前,AEON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顺利在该赛道分一杯羹。但却没曾想,遇上的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这便要从偏头痛的本身的特性说起。在现如今发达的医疗技术优势之下,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临床通常认为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诱因以及脑干和三叉神经功能的改变。
作为一项非致死性疾病,多数患者本着“忍忍就过去”的原则,通常选择非甾体抗炎药作为治疗手段。即便如此,用药后治疗效果不佳以及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仍使偏头痛患者迫切得到一款“双赢”药物。
而CGRP的出现成为了突破传统疗法困境的曙光。从机制上分析,CGRP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会在偏头痛发作期患者的血浆中显著升高。而CGRP受体拮抗剂吉泮类药物,可以通过阻断 CGRP 与其受体结合,降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活性,从而抑制偏头痛急性发作。
但回归到偏头痛本身,由于其发病涉及多种因素、机制,因此CGRP虽是一条有效解,但不是偏头痛患者的万能解。于是在该条赛道上,出现了不同机制“遍地开花”。
除针对三叉神经系统的机制外,
Trevena开发的TRV250针对的使δ-阿片受体(DOR),通过减少与DOR介导的不良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降低疼痛;灵北制药的Lu AG09222是一种静脉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防止PACAP激活其受体诱导的颅内动脉扩张,对于CGRP靶向治疗药物治疗无应答,或因不良反应导致耐受性不佳的部分患者来说,是下一代治疗靶点的研发方向......
在可能涉及如此多靶点、机制的情况下,AEON该拿ABP-450怎么办?
在偏头痛赛道上的折戟,AEON并不是第一个。
就在4个月前,另一家孤注一掷拼在偏头痛上的Satsuma Pharmaceuticals同样也被FDA拒批。
与AEON相同,Satsuma也仅有一款产品——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的双氢麦角胺鼻粉STS101。基于临床 III 期试验 ASCEND 研究和 SUMMIT 研究,Satsuma提出了STS101的上市申请。
虽在ASCEND 研究中,经STS101治疗后2小时可以使所有接受治疗的偏头痛发作中 34.2% 的患者摆脱疼痛,53.4% 患者摆脱最令人不适的症状,还消除了 94% 的治疗发作中对缓解药物的需求。
但 SUMMIT 研究未达到主要疗效终点,加之FDA给的CRL中指出CMC问题
,更是为STS101的前路掩上一层阴霾。
相比于Satsuma 将与 FDA 讨论拒绝事宜,以重新提交上市申请的做法来看,AEON在二期失败后的做法更偏向于及时止损。
在AEON本次的宣布中说明,虽公司将继续评估完整的数据集,确定 ABP-450 开发的下一步计划,但与此同时也将立即开始采取现金保全措施,并将审查所有战略选择。
而从以上两家公司在偏头痛上的碰壁,或许也能品出为何国内biotech迟迟不向偏头痛领域伸手?
最重要的便是相比于成熟的市场,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的当下,不仅面临着新药研发难度大、成功率低的困境,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认为“病不致死”因此不予重视,也进一步导致药物上市后的商业化困难。
在国内这一市场还未完全打开时,相比于及时止损,国内大部分药企还是选择先行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