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体育蓝皮书
集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年度行业发展报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金学子  ·  排球联赛 | 同场竞技,共铸辉煌! ·  2 天前  
品牌观察报  ·  郑钦文的天价代言,奥迪已经下手了! ·  3 天前  
新浪体育  ·  哈利夫是“男人” ! 杨柳也难递补奥运金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体育蓝皮书

全民健身需深化改革创新

体育蓝皮书  · 公众号  · 体育  · 2017-01-12 14:14

正文


1981年,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北京国际马拉松只有86名专业选手参赛。如今,中国田协早已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各类跑步赛事层出不穷,一些热门赛事参赛名额更是“一票难求”。

 

长期以来,跑步是全民健身热门项目,全民健身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助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过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面前,全民健身工作依旧存在许多痛点、难点亟待解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已不再只局限于体育的范畴,而是“防病未然”的前置关卡,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环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2年)》明确指出,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全民健身纳入健康中国规划,是对体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要将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工作中最优先、最核心的内容推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全民健身工作更应紧扣百姓需求,坚持问题导向,让改革成为主旋律,让创新成为最强音。

 

全民健身的改革和创新,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条件,吸引人们参与到运动健身中来,帮助人们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

 

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是要打破“最后一公里”屏障,通过多种途径将体育场馆建设到百姓触手可及的身边。在运动场地规划建设中,让“十五分钟健身圈”,甚至是“十分钟”、“五分钟”的健身圈成为常态。在排除“路途遥远”之忧的同时,场地设施的建设还要注重解答“错峰锻炼”之惑,着力健身人群全覆盖,让健身时间相对紧张的工作一族同样享受到充足便利的健身条件。

 

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是要在“大群体”理念指导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多方力量参与到赛事活动的组织中来,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既要让群众赛事群众办,也要让群众赛事群众爱。只有让高品质的健身活动赛事真正走近百姓,走进百姓,才能增加群众的参与感,提升赛事的生命力。

 

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是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全民健身工作的思路,提示全民健身服务的科技含量,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通健身资源与人们手机的连接。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划中,应加强终端意识、平台意识。一方面完善健身场所的智能化布局和转型升级,一方面为健身人群搭建分享交流平台,推广和倡导科学有效的健身方式,顺应百姓社交习惯变化,引领科学健身潮流。

 

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是要从健身人群需求和心理出发,最大程度激发健身锻炼的热情。微信运动拼步数、朋友圈里秀PB(个人最好成绩)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文化。2016年中国田协出台了大众选手等级评定标准,拓展了百姓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荣誉感、成就感的渠道。类似做法对于参与度较广的乒羽、足篮甚至广场舞等项目同样具有借鉴作用,让人们有的可拼,有的可秀,不失为提升百姓健身兴趣和运动黏性的有效方法。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新政策、新举措的颁布,全民健身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作为国家战略的全民健身工作更应走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发挥出体育产业增长点、体育文化主阵地、健康中国助推器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