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真实故事计划
每天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国内首个真实故事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存量房利率终于下调,你的房贷压力减轻了多少? ·  2 天前  
单读  ·  就在今晚!来单读派对继续快乐 ·  1 周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想放假的中年女性,找不到旅游搭子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中国书法到底有多美?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真实故事计划

潮湿的北京有了第一批受害者

真实故事计划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09-26 10:14

正文

"

北京,这座习惯了干燥的城市,似乎正经历一场关于“湿”的变革。人们发现,随着雨水更加频繁地光顾这座城市,以往的生活经验被一点点打破。

一些意想不到的损害和不适,也接连出现。

潮湿的“受害者”

9月底,北京迎来了一场雨。秋雨从早上就开始淅淅沥沥地下到晚上。恰逢最后一个工作日,刚从写字楼温暖的环境走出的人们,不禁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加速脚步,消失在夜色中。

80后音乐人龚淑均正遭遇一个意外的困扰:因为接连下雨,在湿润的北京,她镀金的话筒上出现了点点黑色的锈斑。潮湿环境中,金属话筒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层,产生锈点。这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对话筒音质和使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更加妥善保护这珍贵的演出工具,龚淑均花了500元购入了一个专业的防潮柜。让她惊讶地是,原本显示38%湿度的防潮柜,在打开数分钟后,数字就飙升至46%。

龚淑均用视频记录下了这件事,感慨:“北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潮了,以前(北京干燥)琴都裂得噼里啪啦的。”

Ada也未曾预料,她在北京的家,意外发霉了。9月17日,设计师Ada结束了为期半月的广西采风之旅,回到北京住处。打开门,她发现书架边缘爬上了黄绿色的霉斑。打开衣柜,一股混杂着霉菌与腐朽木质的气味袭来。后来,Ada发现了这一切的源头——她出门前为通风透气而打开了窗户,在北京数日阴雨的天气里,那扇为通风打开的窗户成为了湿气入侵的门户。

北京正变得潮湿,越来越多在北京生活的人们有了这种感受。

据北京市气象部门介绍,2024年9月15日,北京汛期(6月1日至9月15日)正式结束。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多了六成以上,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其中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的降雨有12场;超过200毫米的降雨过程有2场。

在北京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的彭战英,正考虑让儿子把她带回甘肃,她喜欢干爽的天气。

北京朝阳区的一处住宅小区内,每天早上8点30分,彭战英都会坐着轮椅准时出现在楼下小区晒太阳。她能通过鸟儿的鸣叫,预判当天北京的空气湿润度。

对于北京湿度的变化,那些日常穿梭于城市缝隙的麻雀,拥有着比人类更为敏锐的感知力。晨曦初露,若耳畔响起麻雀成群而急促的叽叽喳喳声,那么这天的天气并不会坏到哪里去。然而,当它们的叫声转为悠长而略带低沉的吱吱声时,则表明天气将要从晴朗转为阴沉,亦或是由多云转雨。

图 | 下雨后的北京,@Elena

彭战英掌握相关的判断能力,获取的信息,决定她何时呼唤儿子下楼,协助她安全返家。

这个夏天,北京雨水日渐丰沛,使得退休人士彭战英外出的机会变得愈发稀少。轮椅上坐垫因为空气不流通,需要4个小时更换一次的护垫,现在3个小时就需要及时更换,否则会捂出更多的痱子。

李建华对空气湿度敏感。他是风湿病患者,明显感觉今年疼痛的时间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2013年,为避开安徽的梅季,李建华举家搬至北京,希望可以减少点病痛之苦。但这几年的夏天,北京时常出现连续高温与湿热,让李建华的风湿病症状愈演愈烈。

李建华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在家中使用除湿机,尽量保持室内空气的干燥;外出时,穿上长袖长裤和防潮鞋袜,以减少潮湿对关节的直接伤害。

夏末的北京,降雨断断续续,使得灰蒙蒙的天空占据了大多数日子。车流在湿润的地面上缓缓蠕动,发出沉闷而连续的轮胎滚动声,偶尔会有不耐烦的司机按着喇叭,催促闯红灯的电动车注意交通规则。行人纷纷撑起雨伞,像蝌蚪般蠕动在车龙中,降雨和大风,路面变得湿滑难行,行人还需要小心从四面八方拍打来的雨水。

北京慈云寺附近,王亮坐在自己坐北朝南、面积约为十平米的打印店内,时不时拍打店里的打印机。

每当大雨倾盆时,雨水就不时涌入店内,几乎让人难以迈出步伐。这台服役超过二十载的老式打印机,内部的电路板经常因受潮而引发短路,打印过程中不时出现卡纸现象。王亮和妻子时不时拍拍它或者重启,试图让它得以继续“坚守岗位”,完成打印任务。直至它彻底无法再打印出任何一页纸张之前,王亮夫妇都不打算换掉它。

图 | 王亮的打印店

“干燥”依赖的消失

对于从其它城市来在北京工作、定居的人来说,很多人们曾对干燥的北京抱有依赖。
然而,随着北京逐渐变得湿润,这份干燥带来的熟悉感悄然改变,人们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北京香山,已有7年骑行经验的Mose,喜欢在夏末初秋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红叶间,而后在山顶驻足,俯瞰整个北京城。过往,他不需要太多的骑行装备,一顶轻便的遮阳帽,一条透气的运动围巾,一件快干面料的T恤和舒适的骑行短裤,既能保证骑行的灵活性,又能让身体保持干爽。
但随着北京逐年湿润,如今阴天出行的日子,Mose能明显感觉到发丝上有了明显的黏腻感,那是一种混合着小汗腺分泌的水分和无机盐,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汗味。Mose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应对这种不适——更换更透气的骑行装备,携带干发粉,调整骑行时间等等。但都无济于事。渐渐地,Mose开始对阴天骑行的日子产生了抵触情绪。
曾经,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无需面对食物受潮的烦恼。干燥的气候能让食物保存很久而不易变质。这样朴素的经验如今也被慢慢颠覆。
陈少灵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了4年书,毕业后也在母校附近租房居住。
8月中旬,陈少灵结束了新疆之旅回到北京,她从新疆带回了若干特色馕饼。出于在北京生活的惯性,陈少灵未加多想,直接将馕饼裸露在出租屋的厨柜上。过了几天,她发现那些本应该在干燥的北京保持完好的馕饼,表面竟然布满了细密的霉菌。
戴子柔的面包粉也遭遇了无妄之灾。
烘焙是戴子柔的业余爱好,为了和朋友一起参与烘焙,她在7月中旬自己网购了一袋面包粉。在初次开封后,出于对北京干燥环境的自信,戴子柔并没有将面包粉妥善密封。
过了一周,戴子柔再去看面包粉时,上层的面包粉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霉斑,那是空气中的水分与杂质混合的结果,干燥的面包粉开始变得粘稠,一抓糊了戴子柔一手。
在北京生活多年,陈星喜欢北京干燥的天气。在南方的时候,由于空气湿润,她那一细软的头发出门不到半天就会变得黏腻打绺。她喜欢北京干燥的天气,可以帮她保持发型一整天干爽,人看起来精神。她也不需要时刻注意密封薯片等食物,因为在干燥的北京,薯片只会越放越脆。
来北京多年,陈星知道北京的夏天也下雨,不过比起故乡,北京的降水让她感觉充满“临时感”。一整个夏天下一两场,更多时候是毛毛细雨,几个小时就下完了。在南方,雨经常一下就是数日,陈星雨天都会穿拖鞋或雨鞋出门,怕穿着打湿的袜子让脚不舒适。在北京则不需要,下雨了穿运动鞋出门,有限的雨水也很难打湿袜子。
刚来北京那年,她期待降雪,败兴而归。后来她才意识到,是因为北京不够湿润,所以并非每年都能看到皑皑白雪。
但最近这几年,陈星感觉北京明显湿润很多。夏天总是有量大且来得急的降雨,甚至造成过严重后果。记忆中,最近几年,每个冬天降雪也都会如约而至了。
“北京潮湿得不像北京了。”陈星感慨。
2016年初到北京时,从南方来的陈星就对北京的干燥印象深刻。
她发现很多北京的房子没有阳台,人们习惯在室内晾衣服。她起先担心,没有阳台对流的空气,晾挂在室内的衣服会不会因不及时晾干而发霉。生活了数月后,陈星发现,在北京,由于室内空气足够干燥,晚上挂好的衣服,第二天早晨就能晾干。而且无论是夏天开空调还是冬天供暖,夜晚睡前晾挂的衣物,变成了天然的“加湿器”。
她对自己初来乍到时的担忧感到有些好笑,那些担心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存在的事物看起来不合理,背后自有其合理之处。
几乎所有南方青年刚来北京时,都不免对北京的干燥气候有所感触。
2016年,刚来从四川成都来北京求学的罗丹妮,每天都要喝1升以上的水,保持体内水分。除此之外,罗丹妮每年要额外花费600-700元维持皮肤正常的湿度。从面霜到身体乳,丹妮全部换成高保湿性能的护肤品。
刚来北京的第一周,丹妮每天从宿舍一坐起来,就感觉有一股热流从鼻腔里面流出,滴到手上,把灯一开,发现都是血。由于干燥的空气易导致鼻腔黏膜干燥、血管脆性增加,使习惯湿润的成都人开始流鼻血。除流鼻血外,丹妮的上颚、舌头、舌根到处都是溃疡。
在北京度过的第8个年头,丹妮再次遭到了湿疹的困扰。她推测,这可能与北京近期气候变得较为潮湿有关,而身体内部似乎也在微妙地传达着信息,味蕾暗示她或许可以通过增加辛辣食物的摄入来辅助调节体内环境。
北京,四季分明的特性,似乎开始慢慢瓦解。
由于降雨量增多,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减少,漫射现象减弱,使得天空的饱和度变得更低。丹妮最近上班发现,今年的树叶好像上了低饱和的滤镜,不似之前强烈的颜色对比度,路边的树开始绿得很均匀和平等。她和朋友说,这是之前在成都才能看到的景象。
被湿润驱赶,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

北京不再那么干燥了。随之而来,很多以往建立在干燥基础上的生活经验被打破,人们不得不在应对潮湿的过程中,建立新的次序。

来自广东的林琳感慨,在北京很多事物设计时,好像并未考虑湿润的影响。比如房子。

在北京,她租住过三套房子,其中两套漏水。

第一套漏水的房子在通州。每到下大雨时,密封的阳台就会变成小池塘,积满了水。来家里修被泡洗衣机的师傅一看,提醒她是阳台的窗户,玻璃安装时的封胶有问题,可能只考虑了组装,并未细致考察过防水性能,所以下雨的时候,雨水就透过并未完全密封的缝隙,流进了阳台,需要请人重新安装。

这两年林琳搬了家,夏天充沛降水之下,她发现原本房东居住多年都没事的房子,前两年开始,墙上却出现了外墙渗水,雨水渗透大厦外墙,泡坏了屋里的墙面。

一开始,她通知物业后,师傅来看过,不肯相信是雨水渗透外墙所致,不了了之。去年物业突然派人来重新刷了墙,林琳和物业聊天,发现是因为很多住户家中出现雨水渗透外墙的情况,物业才承认问题并集中帮住户处理被泡坏的墙面。据说,一个上午,师傅给1楼内10多户住户翻修了屋内的墙面。

可是这治标不治本。今年降雨后,林琳发现,墙又泡坏了。渗水那面墙的另一面是建筑外墙,林琳猜,这是因为北京的建筑修建时考虑防水并不实用,结果北京这两年降水超过寻常水平,才造成水肆无忌惮渗透缝隙。

9月20日早晨8点30分,负责朝阳区街道的环卫工张姨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后,又开始清理路面的垃圾、树枝、落叶、积水等污染物。为了做好雨天环卫保障工作,今年夏天,北京市全市约4万名环卫职工在岗备勤。“下雨天落叶不好扫,扫一批,雨打一下,又落下来一批。”张姨说,由于降雨天气造成路面积水和大片落叶,张姨比平时早到了半个小时左右开始作业,确保后面的早高峰行人正常出行。

8月中下旬,当自由撰稿人糖娜还在杭州旅游,她那位于北京的平房,微生菌正悄然改变她房间的环境。由于湿润,房间内的数据线上、桌面上、鞋子上、甚至抹布上,都长满了绿白色相间的毛茸茸的霉斑,它们借助湿度的东风,一点一点改变糖娜房间的微生物环境。

9月2日晚,糖娜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时,一股发霉的潮味扑面而来,她忍不住拿起向朋友吐槽:北京最近是发霉了吗?自2021年迁居至坐南朝北的新平房以来,糖娜对室内湿度特别重视。家里的除湿机时不时就显示室内湿度超过90%。为了改善居住环境,糖娜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每天早晚,只要自己在家,便开启除湿机运行一两个小时的习惯,降低房间内的湿度。

糖娜难以分辨,自己在家中感到的昏沉与不清醒,是纯粹的心理作用,还是由于家中空气潮湿且流通不畅所致。

居住在胡同里,姜佳晨最头疼的,是房间的床被。姜佳晨的房子位于北京某一胡同的尽头,是上世纪80年代重新装修的木质结构房。8、9月断断续续的降雨,让姜佳晨觉得自己的房子都能拧出水来,一走进房子,迎面一股夹杂着泥土的腥味、腐败的木质味,姜佳晨每次进去都不自觉皱起眉头,并试图通过深呼吸驱散不适。

秋日夜凉,姜佳晨早早为自己预备上了丝绒被。但之前柔软、干爽的被子,此刻却像一块沉甸甸的、吸饱了水的海绵。

姜佳晨不得不看着天气,将被子挂在有太阳的地方晾晒。但阴晴不定的北京天气,往往是被子上的水珠刚被吹散,不久又被新的雾气凝结。她不敢想象,自己要在夏季就使用家中的电热毯,预热给被子驱寒。

Sami对北京潮湿天气最深刻的印象,源自于西瓜价格的显著上涨。在往常,Sami购买一个约10斤的西瓜需要59元,而今年夏天却攀升至97元,“这是我这辈子买过最贵的西瓜。

Sami从邻里处得知,这可能是今年北京降雨量偏多的结果。位于十里堡的果多美超市员工证实了这一点,由于北京今年雨水较往年更为充沛,影响了西瓜的运输与储存,导致瓜果蔬菜价格攀升。

每周的星期三、五、日,来自河南的张三平会带着老婆孩子在小区楼下卖菜。连日来的潮湿,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直接,“他们(附近居民)都说菜价怎么长得这么快,其实我也没办法。

张三平的货源来自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今年暑期,山东、四川等多地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和雷暴等对流天气,高温和连续强降雨不仅导致蔬菜产量下降,还增加蔬菜的采收难度和储存保鲜费用。

在北京朝阳某小区,张三平已经在这里卖菜7年多。早晨8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小区楼下,用蓝色帆布支棱起自己的小摊,西红柿、土豆、南瓜、菠菜……以往,下午三点就卖完了。如今菜价上涨,张三平将摆摊时间拖到7点以后,篮子里还有稀稀拉拉的玉米棒子。

图 | 逢周三、五、日,张三平就会在小区楼下摆摊

涨上去的菜价,让许多顾客在购买时都多了几分犹豫。张三平的感知在农业部的数据得到了验证。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26元/公斤,同比上升38.4%。监测的19种蔬菜价格中,菠菜、莴笋、大白菜、西红柿和芹菜的价格环比涨幅较大,幅度分别为14%、13.4%、12.9%、10.2%和8.9%。

杨艳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晾晒方式在今年潮湿的天气下变得不再可靠。在北京6年,杨艳早已习惯了衣物晾晒后不久便能自然风干的日子。即使没有太阳,把衣服晾在出租屋内,往往不出一天时间,衣服也能快速干燥。

但今年,北京连日的降雨和潮湿,导致杨艳的出租屋内,衣物渐渐弥漫起一股略带酸涩的霉味。她决定将衣物挂在屋内更加通风的位置,如靠近窗户或门边,利用穿堂风来加速衣物的干燥过程。有时候,杨艳还会使用烘干机的快速烘干功能,保持衣物干燥。

这个夏天,北京雨水的冲刷和软化作用使得土壤变得松散,一些平日里难觅踪迹的小动物也开始在北京显现。杨艳在自家小区楼下,意外地发现几只细小的蜈蚣,身体灵活地穿梭在草丛的缝隙间。在过了几天的雨季,杨艳又在同片区域发现了大量蜗牛,在小区的墙壁上留下一道银色的轨迹。这是在北京6年来,她从未见到的景象。

图 | 雨后,小区楼下爬满的蜗牛

*应讲述者要求,部分人物有化名

- END-
撰文|郑彩琳
编辑 | 温丽虹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