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是古人观天下万物变化总结出来的宇宙观和世界观。阴阳两种基本符号的复杂变化,是古人对于世界变化的演绎和表现。其间先天八卦一
传为伏羲所画(图1)。
如《周易·系辞》所云,是“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先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次序是依据《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而得。
这是依照乾坤、兑艮、离坎、震巽相错排列,即“乾坤纵而六子横”。
后天八卦一传为文王幽于羑里时所画(图2)。
后天
八卦排列次序,是依据《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段话而来。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从古以来,《易》大都是师徒世代相传的操作性非常强的占卜系统,所以有关知识的基本框架,通常传承有序。
先天、后天八卦中,后天八卦出现得比先天八卦早,而伏羲先天易一直被认为是宋人所作,但张政烺等人据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中的“帛书易”推断,先天易有更古老的传承。至于《周易》爻辞卦辞,其来源亦甚古。王国维《古史新证》指出:“《易》卦辞、爻辞,周初作。《十翼》,相传孔子作;至少亦七十子后学所述也。”顾颉刚亦有《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与《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两篇文字,其中对爻辞卦辞制作年代的考证与王国维看法一致。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所推定的形成年代当在西周初叶可为学者所遵信。如果这些前辈学者的推断可信,那么,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中,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作为最基本的体系化话语,在中国沉淀了两千多年。
正因如此,作为中国人的思维框架,不论阴阳还是五行,现在依旧在我们生活中发生很深的影响。就以“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中的“先天”“后天”这两个词而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某事或某人的某一方面“先天不足”,需要后天补补,可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这里使用的先天和后天,很可能就是来自这八卦的“先天”和“后天”。因为这些词语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体系。
但是,这里笔者却想冒昧地追究几个根本性问题:先天八卦的“先天”是什么意思?后天八卦的“后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先天”与“后天”?
“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变化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从五岳说起。
二 五岳方位之谜
我们今天所说的五岳,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五座大山组成。这五座山分居中东南西北五个方位,基本上构成一个巨大的天心十字
(图3)
。我今年在做中国古代时空观研究时,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从中岳嵩山看,泰山并不在中岳嵩山的正东,而是非常大地偏到了东北方向。
图3 五岳真形图
一开始我想这可能是源于古代人对广域地理测量技术的把握不够,但认真思考后发现问题并不简单。首先,中国古代的广域地理观测,实际上很早就有长足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曾指出,秦人对远距离的方位已经有了非常准确的认识能力。例如《史记》所记载的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其地在今江苏连云港,与秦都咸阳正是东西遥向,可见当时已经对广域方位有了准确判断的手段。其次,热心封禅的汉武帝南巡天柱山,封之为“南岳”,从那时开始至隋文帝改衡山为南岳止,天柱山七百年间为“南岳”,至今仍称“古南岳”。
很难想象东北方位的泰山、东南方位的天柱山被定为东岳和南岳都是西汉人广域方位感欠缺的结果。
那么,泰山处于东北方位是否是有意为之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地之间,是由子午与卯酉二根大绳子连在一起的。二绳相交而成的是方位上的东西和南北,是为四正。两根绳子怕捆不住,古人又想象出用“四钩”将天地相连接。这就是由东北报德之维、东南常羊之维、西南背阳之维、西北蹄通之维组成的四维。四维从方位上说指向的是大地的四个角,所以又为四隅。二绳四正,分别标识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四维四钩,则标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绳与四维合为四正四隅,是古代时空观中最重要的八个方向。如果东北方位的泰山就在报德之维上、东南方位的天柱山就在常羊之维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古代人想象的空间世界中,古五岳本来就是位于四维之上呢?
有关泰山处于东北方位是有意为之,我曾撰专文讨论,这里不多论及。以下仅从古代时空体系一体化角度入手略做展开。我认为,按照中国古代有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的特征,这八个方位同时也与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两分两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相对应。即:
东北—立春 正东—春分
东南—立夏 正东—夏至
西南—立秋 正西—秋分
西北—立冬 正东—冬至
按照这一对应原则,如果泰山位于东北方向,祭祀的时间就应当在立春。
打开《唐六典》祠部条文即可查到“立春之日,祭东岳泰山于兖州”这样的记载。《金石萃编》卷五三中《岱岳观碑》也记载了798年任要等地方官员立春祭祀泰山的事情。这样的记载并非特例。典籍中搜寻一下五岳中南岳、西岳、北岳的祭祀时间,亦皆分别在立夏、立秋、立冬。对应的维度正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这和我们说的古老五岳本在四维之上是一致的。
但是,这个问题还涉及五岳中的西岳和北岳。如果五岳本来就是位于四维之上,那么西岳和北岳当位处西南和西北。然而我们看到西岳华山方位尽管略偏,但基本在西方,而武帝时期的古北岳大茂山,则还要处于今天北岳恒山之东。这和我们主张的西南和西北的差别很大。拿今天五岳基本的天心十字形状来比较,古五岳的方位看起来很缺乏规则,要解释这一点,就要从山岳神话讲起。
三 山岳神话
最能展示中国古代广域地理认识的一段记载,保存在《淮南子·天文训》中:
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一段文字,为我们展示了汉代人的宇宙生成观。其中记载的共工与颛
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古老神话故事,实在非常宝贵。
它为我们国家地
形上为什么是西高东低,降水量为什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这些中国地理的基
本特征,以神话故事的方式给予了回答。
从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古人对广域中
国地理有怎样准确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我们前面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藏在这则古代神话之中。
故事中的不周山实在西北方向。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西北海之外,大
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
”《五行大义》卷四载,八风之中,来
自西北之风为不周风:
坎生广莫风。四十五日至艮,生条风。四十五日至震,生明庶风。
四十五日至巽,生清明风。四十五日至离,生景风。四十五日至坤,生凉风。
四十五日至兑,生阊阖风。四十五日至乾,生不周风。四十五日又至坎。
阳气生五极九,五九四十五,故左行四十五日而一变也。
所以共工撞折的,就是西北蹄通之维的大山,断掉的是四维中西北的一维。
它直接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大地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而且是“天倾西北”。
与
西北方向相关的西岳和北岳,这两维的巨大偏移表现的,或许就是西北蹄通
之维不周山折掉的后果。
《淮南子》的这段文字实际上写了两个天:一个是由“清阳者薄靡”在上
的、与“重浊者凝滞”在下的地相对的天,这与先天八卦图中的乾坤相对一致;
另一个是共工触山后变化的天,这是一个“天倾西北”“ 日月星辰移焉”后的天。
与后天八卦图中的乾卦(天)居西北。兑卦(泽)在东南相对一致。同时还
请重点关注其中象征山岳的艮卦在图中位置的变化。
在先天八卦中,艮卦居
于西北,到了后天八卦,艮卦被移到东北。
这一切变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
某种回答何谓“先天”与“后天”的暗示。
按照神话思维推衍,伏羲先天《易》时不周山在,所以艮在西北,文王
拘羑里而演《周易》时,神话中颛顼与共工之战当已经发生过,所以西北已
无不周之山,后天《易》改置艮卦于东北。
我们不妨设想,有过前后两个天,
即以西北的山为主要支撑的天,是前边的天;
以东北的山为主要支撑的天,
是后边的天。
这才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先天”与“后天”的
含义所在。
所以“先天八卦”的“先天”,是最初阴阳分离生成的天,“后天
八卦”的“后天”,是为共工触山后变化的天。
而古五岳原应是取中央与四维
为方向的。
华山和古北岳之所以不在西南和西北四隅线上,乃是古代人根据
共工触山后“天倾西北”的想象,有意选择安排的结果。
文中的“天柱折,地维绝”这六个字,也是东西南北四岳本居四维的
有力证据。
我们可以推想古代中国人头脑中东西南北这几个巨大的山岳,
本立于东北、西南、东南、西北,是维系天地之间的巨大绳索,是支撑天
地之间的柱石。
所以不周之山被共工撞折才称“地维绝”。
借由“天柱折”,
我们也对古南岳何以被称为“天柱”有了新认识。
大概在《淮南子》的时代,
四岳居四维之上为天柱的看法,应当曾是大家共有的常识。
到后来随着古
老神话和四维观念都慢慢被淡忘,作为中华的望山,人们越来越觉得古五
岳的方位不可理解,于是开始纠正古人的错误,用衡山和恒山为南北的新
天心十字图形新五岳,慢慢被重新确定下来。
只有泰山,因为是“阴阳割
昏晓”之山,是帝王封禅之山,是神仙之所居,是与人的生死密切关联的山,
因此不可轻动,遂得以仍存东北,为我们保留下来了古五岳存于四隅的重
要信息。
以上借助保存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共工与颛顼争帝的神话,我们试
图给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称谓变化找到一个符合古代世界思维的解释,
也试图给古五岳看起来很缺乏规则的方位一个可能的解释。
如果上述推断成
立,那么后世泰山的神圣性,在这里也再度获得了新的确认。
事实上,在古人的意识中,在西北不周之山撞折之后,居于东北报德之
维的泰山,就成了与天界沟通的宝贵而重要的通道。
今传汉代铜镜之中,镜
背铭文就多有“上太山,见仙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白虎
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宣官秩,保子孙”或“上大山,见神人,食
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孙,贵富昌,乐未央”的文
字。
我想,后天八卦的艮卦方位与居于东北的泰山相互呼应,反映了当时泰
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非常之高。
可以说,后来泰山成为中华的圣山、国
山,能获得“五岳独尊”的崇高地位,并不是偶然的。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0年第1期“特别关注”栏目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0《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一、去往邮局征订,邮发代号2-271。
二、咨询伯鸿书店购买,联系电话:010-63458912、010-63265380。
三、北京的读者可以去往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伯鸿书店购买(伯鸿书店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一层)。
四、需要网上购买的读者,请登陆“杂志铺”网站(www.zazhipu.com),京东商城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http://mall.jd.com/index-84097.html)然后在搜索栏搜索“文史知识”,即可看到《文史知识》的订阅信息,按照网站购物流程购买即可。
五、集体订购电话:010-63458229。
六、您也可以添加《文史知识》的微信公众号“wszs1981”及时获取《文史知识》的更多信息!征订在即,请千万别错过。
七、敬告读者:自2018年7月1日起,《文史知识》编辑部不再接受任何购买咨询,如欲购买《文史知识》新刊、过刊、历年合订本等销售问题,敬请致电中华书局伯鸿书店(010-63458912、010-63265380),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文史知识》(月刊)邮发代号2-271,每月1日出版,定价15.00元,全国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 CN11-3153/K
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2-9869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文史知识》编辑部收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458229
(邮购 每册15元,挂号每次另加3元)
微信号:wszs1981
QQ群:713071938
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3397473
010-6345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