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行业网
金融行业网(jrhycom)——融哥倾力打造的金融第一公号,涵盖财经、银行、保险、证券、股市、基金、信托、理财投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P2P网贷、互联网金融和投融资等各类讯息和服务。头条资讯、深度观察、解读八卦,圈子探秘,尽在金融行业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复利复利  ·  复盘250207:2万亿!万物皆可deeps ...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幻方量化急招! ·  2 天前  
法询金融固收组  ·  十债1.6%与万科债券翻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行业网

北京房价的真相!

金融行业网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4-14 20:46

正文


点击 金融行业网 ,金融大拿、业内人士都在这里

今日微信号力荐 理财头条 licaitt (长按红色字复制)


来源:毛有话说(mao-talk)

作者:释老毛

原题:帝都房价崩盘在即?北京版“八万五”真相


近日,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今后五年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五年内全市安排的150万套住房,包括产权类住房100万套,租赁住房50万套。2017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1200公顷,保障3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包括产权类住房25万套,租赁住房5万套。

与之协同,住建部和国土部启动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凡是库存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土地供应,还必须加快供地的节奏;6-12个月的,必须增加供地;18-36个月的,减少供地;36个月以上的,直接停止供地。

一、北京版“八万五”计划


消息一出,瞬间刷屏, 被很多人解读为类似于香港的“八万五建屋计划”,甚至喊出“崩盘论”。 1997年之前香港房价连续上涨,首任特首董建华在1997年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宣布,计划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当年香港建成的住宅单位是64400个。2000年“八万五”住宅面市,结果时移世易,香港赶上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房地产泡沫破灭,加大供给是雪上加霜,房价一路低迷,直到2003年“非典”,砸下一个百年大坑。

按说房价下跌,应该万民欢喜吧,其实不然,香港市民恨死这个“八万五”计划了,导致了老董民望大跌,提前退休到政协养老。李嘉诚说过,房价再怎么涨,也没人跳楼;但房价一跌,肯定有人跳楼的。信哉斯言!因为一个城市,平常发声大的是买不起房的年轻人,而沉默的大多数是有房供房的业主们。 香港房价深度腰斩,导致大批购房的中产阶级业主沦为“负翁”,负资产一族,因为房屋总价跌破了首付,而房贷必须按时偿还,这意味着,一套房屋,债务已经超过了市值。 房价涨,政府挨骂;房价跌,政府更被骂成筛子。后来,香港政府逐步淡出“八万五”计划,大幅降低了住宅供应数量,现在香港房价超越1997年的高点,创出新高。


二、房地产供给侧改革


几年前上一轮调控时老毛君就说过,平抑房价只需八个字:“放开土地,管住货币”,天下大定。放开土地不仅是加大供地,还包括农地自由流转、小产权房合法化,陈志武教授匡算过,土地改革将会增加40万亿的民间财富,推动中国经济突破L型新常态。北京五环外还有大量农田,香港新界也到处是农田绿地,为什么不开发?跑到一百多公里外建个新城开发也是不符合资源最优配置,今年光毕业生就有13万意愿留京,靠打击需求抑制房价是自残式调控,凸显政策之荒谬!

前几天有一篇文章非常靠谱,臧大为先生的《中国为什么要控制北京上海的人口,明明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建住宅?》:


1、北上广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04年以来住宅建设用地不断减少


2、中国一线城市与东京、洛杉矶等真正的超级大都会比,无论人口规模、密度和开发程度均有明显差距,以北京为例,北京建成区面积仅2000平方公里左右,还有大量的未开发区域可拓展;


3、一线城市不应该机械的受限于耕地保护政策,至少应该学习重庆的地票耕地置换制度。

其实,除了北上广深雄一线城市之外,中国居民每家住house、town house是完全可行的,也普遍买得起,不是土地而是思维禁锢了,让老百姓以为自己只配住鸽子笼。

如果前年就加大供地对冲,15-16年可能不会出现那么疯狂的房价井喷。现在北京市政府终于醒悟,供给侧改革是大好事:政府卖地有了天量城市开发资金,购房者有了买房机会,开发商有了巨大的行业空间,供需两旺,三全其美。 北京房价上涨势头被遏制,但暴跌不太可能,就算跌回15年的价格估计也没大希望。房价将长期盘整,四环内已无地,二手房被冰冻,缩量稳价;五环外六环一带新盘放量,恐怕这是政府给的最后上车机会了,否则未来只好去开发大雄安喽!


政府调控终于开始靠谱。房地产调控从抑制需求,转向增加供给。房地产行业只能靠市场手段疏导,而不能靠行政手段打压。如果这个弹性土地供给机制能够形成长期制度的话,那么对房地产业将构成长期利好,因为不再恐慌拿不到地,也不再被逼玩命抢地王,整个行业的逻辑就顺畅了。

真正做房地产的,不是炒房团,炒房团希望房价永远涨,而房企并不希望房价一路高涨,因为房价高涨,土地紧缩,最终土地涨幅会吞噬房价的涨幅,房企赚的是从土地到终端房屋消费之间的开发价值;炒房团赚的是二级市场房价波动的差价。

三、北京供地算细账


北京版“八万五”被媒体叫出崩盘论,也是危言耸听,言过其实,听老毛给你细算一笔账。 如果认真解读数据的话,北京市加大供地是对2016年紧缩地根的一个调整,但远远谈不上大雨倾盆,不解渴,想要复制香港“八万五”的威力恐怕很难。因为香港房价大跌与其说是“八万五”,不如说是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加大供地只是加剧了下跌的趋势,而非Rain Maker。


从历史的五年供地计划总量来对比一下:2012年政府公布的2011-2015年的国有住宅建设用地供地计划是9300公顷;2017年政府公布的2017-2021年国有住宅建设用地供地计划是是6000公顷。现今的5年住宅供地计划,比起2012年时制定的的5年住宅供地计划,其实总量是缩减的,减少约1/3。

拆解分析一下本规划:未来五年新增150万套,除去租赁房50万套,剩下100万套产权房,平均下来一年就是20万套。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年的数据:


2012年123036套;

2013年118950套;

2014年99024套;

2015年76561套;

2016年140356套。


之前五年共有557927套新增住房,平均每年111586套。粗看2017年产权房供给翻了一倍,是不是要屌炸天?别捉急,不要忘了,目前的市场有三个因素作为变量:


第一,二手房大幅减少。


新近升格的房地产调控,处女贷,对二套房狠下杀手,杀的主要是改善性购房需求,就是很多中年中产的换房大计。改善性需求是卖一套再买一套,现在突然冷冻,不让他们买了,也就不会再卖手里的存量房。供需双减,极度缩量,政府冻市,相当大一部分二手房供给都被政府冰封,供应量也会锐减。目前的北京二手房成交量数据也支持这一点。二手房源大幅减少,很多刚需盘被迫转向一手房市场。二手房大幅缩量对冲了北京版“八万五”。

第二,商住房大幅减少。


调控继续加码,商住房又被团灭,把住房总供给量继续缩减一部分,大量购置商住房的需求也只能转向一手商品房市场。由于商住房的土地性质(商业用地只有40年使用权,且不能自动续期),总价比商品房较为便宜,这几年如火如荼。从销售数据看,商住房已发展成一个与商品房住宅平行的市场。北京商住房成交套数从2010年的19077套一路飙升到2016年的67609套。2016年,商住房成交量占北京新房总成交量的58.7%,半壁江山。商住房大幅缩量对冲了北京版“八万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