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华略智库
10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建材集团  ·  新春书画展丨笔舞新春,墨韵建材,年味up!up! ·  昨天  
中国建材集团  ·  新春书画展丨笔舞新春,墨韵建材,年味up!up! ·  昨天  
辽宁发布  ·  新春走基层 | 博物馆里品“文化大餐” ·  3 天前  
经济日报  ·  立春丨春到人间草木知 ·  3 天前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者心声】夏燕靖:把脚扎进生活的泥土里 ·  5 天前  
政法频道  ·  火壶百年燃 祈愿百家安丨我们的春节 ... ·  5 天前  
政法频道  ·  火壶百年燃 祈愿百家安丨我们的春节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华略智库

注资100亿元,首家数据科技央企落“沪”,意味着什么?

上海华略智库  · 公众号  ·  · 2024-12-24 06:28

正文



作者 数据君

来源: 数据观综合 (ID: cbdioreview


在数字经济大潮中,数字化转型是关乎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近日,首家 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 数据科技央企在上海成立, 将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口岸等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整合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国家级物流大数据平台。国家 此举释放什么信号? 央国企争相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全文3433字,阅读约9分钟

国务院国资委12月19日消息,一家新的中央企业—— 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 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 这是我国首家数据科技央企,也是首 聚焦供应链与供应链数据的中央企业。


中国数联物流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为股权多元化中央企业,注册资金100亿元。公司引入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

据了解,公司将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口岸等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整合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国家级物流大数据平台,以数字技术提升产业运营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指出,中国数联物流要围绕“国之大者”,切实保障国家物流数据安全和供应链稳定。要服务实体经济,聚焦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


据悉,中国数联物流是年内成立的第二家新央企,此前中国资环集团在天津揭牌成立。至此,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户数变为99家,新央企预测也为厅级央企。

作为首个以数据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央企,中国数联物流不仅承载着国家对于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高度期望,也代表着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的新姿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国际合作项目的推进,该公司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促进国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助力全球供应链优化升级。

此次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的成功设立,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现代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该企业将在政策支持和技术驱动下迅速成长壮大,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物流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数字经济大潮中,数字化转型已不是企业的“选修课”,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中央企业竞相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纷纷组建了以数字经济为主要业务的专业化公司。

其实,央国企组队成立数科公司历史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宝钢集团成立的宝信软件和2002年中石化成立的石化盈科,就为整个行业开创了先河。随着数字经济的愈演愈烈,2020年以来已有多家央企如国家电投、中国石油、中国能建、华润、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电子等都纷纷成立了数科公司。

国资委科技创新局负责人王晓亮曾公开表示,
加快数字新兴产业培育,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企业成立数字科技类公司近500家,加快产业新旧更迭和动能转换。

缘何央企密集成立数科公司?

国央企规模庞大、业务多元、体制复杂,往往比其他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企业要一边消除机制、体制的隔阂,一边又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构建全新的数智化转型平台,达成组织战略性、整体性、规范性、协同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从而推进企业数字化愿景的实现。虽然这些年大型国央企在信息化、数字化项目上投入巨资进行各类建设,各个专业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系统支撑,但从整个集团角度看,信息系统建设分散、数据烟囱问题严重、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升级迭代难、集团无法统一管控等问题仍层出不穷。

面对全集团几百个业务系统,要实现数智化平台的统一,赋能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而且积极引领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服务于集团整体数字化转型整体战略规划,还需要加强集团和成员企业的内部协同,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还需要积极引领创新,依靠外部的服务厂商是肯定不行了。因而,为了打破上述局面,成立服务于内部的专业化数智化技术公司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央企数科公司的组织结构业务及业务结构

从行业布局角度看, 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展不同,由不同行业设有一级数科子公司的央企数目占该行业总体央企数目的比例(如下图),可以看出能源类、运输物流及信息通信类数字化转型进展较快,而矿产资源类和建筑工程类数字化水平相对较弱。


从组织结构来看, 据调研结果显示,央企设有一级数科子公司,即由央企总部直接出资设立的数科公司,按照央企对数科公司的持股比例关系分为独资、控股、参股三种。由天眼查中的股东信息判断其公司形式,结果显示央企一级数科子公司“独资”“控股”比例接近一致,都显著大于公司形式是“参股”的比例。可见央企对以及数科子公司大多采用控制股权的方式,使得数科公司的业务服务于公司的数字化需求、战略目标与央企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更好地为央企数字化转型助力。混合制形式有其优势所在,多家央企共同出资保障了数科公司的规模及质量,使其站在行业的高度为行业整体数字化发展做出引领与建设。

从业务结构来看, 根据对外公布数科公司官网给出的业务描述,我们将数科公司数字化业务归纳总结出“规划架构”“研发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及数字安全”四大类。“规划架构”业务即参与央企数字化发展规划内容的讨论、配合总部规划的实施;“研发建设”业务是指研发新技术、软硬件、系统等,为本企业数字化发展打下基础,或者作为产品销售;“运营维护”业务即对业务、系统、技术进行管理、优化、规划、咨询、测评等保证业务、系统、技术能够正常运转;“基础设施及数字安全”业务主要是围绕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据调查,数科公司的业务中“研发建设”占51.6%,“规划架构”占21.1%,“运营维护”占18.0%,“基础设施及数字安全”占9.3%。由此可见,央企数科子公司主要负责“研发建设”业务,占比一半以上,“规划架构”和“运营维护”业务占比较少,对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及数字安全”的重视程度则更弱,说明数科公司“重研发、轻规划”“重技术、轻安全”的特点,重视技术和工程方面建设,而在数字化顶层设计、治理体系以及安全保障上有所缺失。


央企数科公司的优势及挑战

作为数字经济国家队,数科公司尤其具有特定的使命。

中央企业数字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华润数科控股总经理董坤磊认为, 央企成立数科公司带来四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基于服务集团多年沉淀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和能力,引领及带动更多国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服务数字中国战略;二是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业务能力,沉淀了一揽子产品与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数字科技运营服务能力,成立科技公司,能更好地接受市场的考验与淬炼,提升数字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三是以外促内,更好地服务集团产业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四是以内促外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就央企数科公司本身来说,他们的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依托于母公司这个庞然大物,其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资源、业务优势,而且拥有更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数据资产的独特优势。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基础相对更好。

其次,数科公司自身也有服务作为龙头企业的集团业务的实践经验,浸润行业多年,已经沉淀较深厚的行业认知,对央国企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场景需求有非常专业的把控。

第三,央企数科公司拥有数据的所有权和项目优先选择权。此外,央企往往处于所在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但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竞争和服务内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数科公司之前多是央国企的内部IT,剥离出来后,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要跑通商业模式,做出产品或解决方案,搭建好团队,这条转型之路并不容易。业界人士看到,有数科公司因成立后未展现新气象,还依赖母公司“躺着挣钱”而被裁撤。

总的来说,数科公司需要完成“从内部到外部”“从甲方到乙方”“从花钱到赚钱”的跃升过程。 这一过程中仍要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与成熟的数智化厂商相比,央企数科公司在外部的市场化运作、项目管理、研发效率、工程化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将成为他们发展的掣肘。

第二,由于体制机制的阻碍,其薪酬体系和考核激励方面的限制也使数科公司在人才引入、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等层面中存在一定的挑战。目前,数科公司的销售服务体系较为缺乏,给客户带来服务体验和覆盖还不成体系,一旦进入长期运营,这些能力需要补足。

第三,还要避免出现同质低端竞争的问题,这在数字基建的建设中尤为凸显。比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科学规划布局和规模,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低端竞争的现象。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华略智库视频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