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学术要闻或社科要闻,该公众号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学术媒体,集学术思想性、理论权威性、资料知识性和公共服务性于一体,及时发布全球重要的学术资讯,追踪和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学科趋势和最新成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法频道  ·  火壶百年燃 祈愿百家安丨我们的春节 ... ·  11 小时前  
政法频道  ·  火壶百年燃 祈愿百家安丨我们的春节 ... ·  11 小时前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大年初四,看广西非遗上央视! ·  12 小时前  
北京生态环境  ·  “正月初一,拜大年”|过个清新年 传统年味浓 ·  3 天前  
邳州银杏甲天下  ·  🧧除夕至,团圆时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者心声】夏燕靖:把脚扎进生活的泥土里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25-02-01 16: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如何在研究课题中结合传统文化、技术创新和跨文化交流,将工作扎根于人民和生活实际,与新时代同行。文章还强调了青年群体在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技术和传统艺术创新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探访吴罗丝织作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通过实地探访苏州的非遗工艺作坊,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意识到只有扎根人民生活,才能推动时代新枝生根发芽。

关键观点2: 新技术为研究工作注入新可能

作者尝试使用新技术如AI来辅助研究工作,发现了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和可能性,同时也意识到创新的核心仍需扎根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热土。

关键观点3: 创新与传统相结合,文化传承焕发新生

作者认为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中,需要以创新为着眼点,让传统焕发新生。通过新媒体演绎古诗词、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古建筑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有更多触及人心的可能。

关键观点4: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参加多个跨文化交流的学术活动,认识到跨文化交流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在不同文化艺术的相互碰撞中,寻找到共同的情感价值,提升中国文化艺术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观点5: 青年群体在文化艺术传承中的创造性探索

作者强调青年群体在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创新表达、数字技术呈现文化遗产等努力,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增添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正文




时间太快了,我只觉得眼睛一眨,荏苒的时光就这样飞逝了。这一年来,我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研究课题真正扎根人民、与时代同行。 

2024年初春,我带学生前往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探访素有“丝绸之乡”美称的“吴罗”丝织作坊,一个场景深深触动了我。苏州非遗工艺大师、吴罗织艺传承人李海龙自豪地向我展示,他用灵巧的双手舞动梭子织出吴罗吴韵的纹样过程,身旁的徒弟用手机拍摄这段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这一老一少的互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只有把脚扎进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催生时代的新枝生根发芽。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艺术的枝桠才能更加茂盛。 

技术的浪潮滚滚向前,手中的工具日新月异,创新时时都在发生并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试着请AI帮忙整理2024年的热点,它快速而精准的反馈,甚至为我列出了许多当下研究课题的方向,确实比起传统翻阅的方法快了许多。虽然,起初我对一些新技术有些陌生,但它带来的可能性却让我兴奋,也让我看到了技术可以为研究工作注入新的可能。但是,创新的核心、研究的温度,始终需要扎根人民的情感、源自生活的热土。 

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中,我发现落脚点也在悄然变化。以创新为着眼点,让传统焕发新生,这是当下文化传承的关键。我曾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用新媒体演绎古诗词,将一首唐诗变成了跨越千年的“热搜”。我也曾目睹,现代匠人借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古建筑,让一座座古迹重焕生机,成为探索历史的“新窗”。这些创新形式,将过去的经典与现代的表达结合,不是为了追求热闹,而是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触及人心的可能。 

文化艺术的传承,还在于放眼世界,与世界对话。2024年,我参加了多个跨文化交流的学术活动。在北半球的国际舞台上,我见识到了中国文化艺术跨越语言与国家的边界,触动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心灵。让我更深刻地感悟到,跨文化交流不是简单地“输出”,而是在不同文化艺术的相互碰撞中,寻找到共同的情感价值。这样的创新,让中国文化艺术更具包容性与世界影响力,也让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倍感传播的巨大动力。 

当然,置身于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当中,青春的力量让我感到无比振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追随时代,赓续文化艺术的创新与活力。无论是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还是用数字技术呈现文化遗产,他们的努力都让我相信,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一定会因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的参与而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表达、新技术的介入、跨文化交流的践行,青年群体的创造性探索,都在不断丰富着我们当代研究的路径。这些元素让文化艺术在多维度的互动中找到新的可能和新的发展动机,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活力,在时代进程中绽放光芒。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往期推荐


【学者心声】尚杰:建一种“无序的”新文科的可能性
学者心声】向勇:在智能世界中捍卫我们的身体主权
【学者心声】方李莉:古镇归来——人类学者眼中的沧海桑田
【学者心声】陈波:独立思考与学术坚守
【学者心声】王路:逻辑是科学

【学者心声】骆冬青:小鱼儿偶尔冒个泡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email protected]


      

     


点个“在看”不失联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