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临床用药指南  ·  艾司奥美拉唑 vs ... ·  昨天  
桂林广播电视台飞扬883  ·  热播剧被吐槽太恶心!剧方火速删镜头 ·  13 小时前  
医药经济报  ·  研判:丙类目录的市场价值 ·  3 天前  
药物临床试验网  ·  分享 ▎临床试验中的几种光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如果没有答案,那就换个问题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17-11-08 11:00

正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有个很焦虑的妻子来找我的老师咨询。咨询的问题是很经典的婆媳矛盾:生完孩子,婆婆就搬来他们家住,帮着照顾孩子。相处久了,婆媳之间有了很多摩擦。于是这个妻子就经常在她老公面前抱怨婆婆如何如何不好,时间久了,老公自然也很不高兴,觉得她斤斤计较、不明事理。这个妻子觉得委屈,埋怨老公不理解自己,拉偏架。于是婆媳矛盾变成了夫妻矛盾。

在咨询室里,妻子又开始数落起婆婆的种种不是。旁边的我们心想,老师总该对妻子表达下共情吧!可是老师并没有。她笑眯眯地问:


「那怎么办? 要不要换个婆婆呢?


妻子楞了一下。老师继续微笑着说:


可是婆婆是不能换的,除非换老公。因为婆婆是买一送一,买老公的时候送的。那要不要换个老公呢 ?」


妻子也被逗笑了,说:「换老公毕竟还是麻烦。」于是话题很快从婆媳关系,转到了她跟老公的关系上。

老师事后解释说,她很理解这个妻子。任何一个和婆婆一起住过的女人,都会知道她说的难处是真的。婆媳矛盾就是这么难处理。可是,只是顺着她讲,没什么用。


这个妻子表面上是在讲婆婆如何不好,实际上是在说老公如何不够支持她。越快把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变成容易着手的夫妻关系,咨询就越有探讨的空间。

要让咨询师说出这样的话,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来访者跟你讲婆媳矛盾的时候,默认你就该了解这个矛盾。要知道,有时候在来访者眼里,咨询师就是无所不知的。而很多咨询师也会顺应这个角色,就着他们的问题给建议。这时候,你不仅告诉来访者你不知道,还以「要不要换个婆婆」的方式告诉她,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可是,来访者有时候会卡在他们做不了的事情上,并认定这就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咨询师能够直接了当地承认自己做不了这个,反而会帮助来访者打开问题的视角。

02

还有一次,一个妈妈带了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这个孩子不肯去上学,总是窝在家里打游戏。妈妈抱怨说:


「我太不了解他了。他平时有什么话,也从来不跟我说。我怎么才能更了解他呢?」

她希望和老师探讨一下孩子的内心。


老师却简单明了地说:


青春期的孩子,你不需要知道得这么清楚,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 」当时我看着这妈妈有些失望。


我知道老师这么说的原因。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离家的关键期,这个离家的过程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困难之一就是他们和父母的情感纠缠。老师这么说,是为了鼓励孩子和父母分离。

这对妈妈来说,也许是不容易面对的。可这个世界有很多的难事,并不会因为在心理咨询室里,或者因为咨询师的鼓励和共情,就变得不难了。承认它们很难,承认有时候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反而能把目光放到别的、容易着手的地方。不承认有些事你做不了,就很难看到哪些事你能做。无论咨询还是生活都是如此。区别只在于,在咨询中,你要克服的是「来访者觉得你无所不能」的期待,而在生活中,你要克服的是「你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从这个角度,接纳自我和专注精进其实是同一个事情的两面。

03

我有一个来访者,因为工作中受了一些挫折,已经在家呆了两年了,情绪还有些抑郁。我问他想出去工作吗,他说想的。我问:

「那什么妨碍了你出去呢?」

他说:

「我一直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我找不到存在的立足点,总觉得一切都很虚无。有时候有时候想找到这样一个立足点,有时候又觉得,寻找立足点这件事本身,也没什么立足点。」

他还跟我讲了一长串的话,有很多关于存在、意义、社会的异化和人的孤独之类的话题,这些话题有些我听懂了,有些我也没听懂。但听着都挺有道理。

年轻的时候我也喜欢过哲学,我的案头就放着那本厚厚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书。如果让我回应几句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探讨,我大概也能说一些。可如果这样,咨询就变成了哲学的清谈。所以我打断了他。我说:

「这些问题我也想不明白,也许你可以找个哲学教授探讨。可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你觉得,只有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往离开家,外走呢?」

「不是这样吗?」他困惑地问。「如果想不明白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会一直痛苦下去。如果我痛苦了,我就会觉得自己没做好准备。」

我只好跟他说,我知道的上一个跟他有相似困惑的人,是释迦摩尼。可是他也没有因为想不明白这些事,就呆在家里了。就是因为想不明白,所以他才走出了皇宫,到处游荡去寻找答案。

「不好意思我实在缺乏哲学素养」我说, 「你能用我能听懂的话说说,你为什么很难离家吗?」

他想了半天,说:「我害怕。」

「害怕什么呢?」

害怕别人会怎么看我,害怕被评价。 」他想了想说。

原来如此。当这个答案被说出来的时候,它是简单的,有了确定的形状。可是,没有被说出来的时候,心中隐隐的不安,就是一团混沌的迷雾,会变成任何形状,比如,一堆难解的哲学问题。毕竟,与这些哲学问题相比,害怕是我们更不愿意去面对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