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有乾景文化
文艺创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活动;工艺美术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制作绘画技术培训。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会议服务;企业策划;经济贸易咨询;技术推广服务;销售工艺品、文具用品、体育用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合格标准更新! ·  2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Excel版:通用型数据查询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有乾景文化

2019天宁1号艺术节城市艺见| 让友好在地生长

大有乾景文化  · 公众号  ·  · 2019-08-30 10:17

正文

摄影师黎明+艺术家任显印 作品

什么叫友好社区?友好社区谁说了算?老人说了算,孩子说了算,身处社区中的每一个成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建设一个友好社区提出建议。只有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确认这是否是一个友好社区。“我们让儿童在这个园区里走一圈,问问他们的感受,他们会通过亲身体验给出自己关于城市建设的意见。”第二届“城市艺见”的儿童活动版块负责人贾凌冰介绍了她对“儿童友好”的策划思路。2018年,天宁1号艺术节“城市艺见”在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成功举办,用艺术唤醒了“二热”沉寂的老厂房,在保留工业遗存的同时,城市有哪些更新的可能?今年,同样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市?友好?生长”为主题,第二届天宁1号艺术节“城市艺见”如约而至。

艺术家 漠 作品施工现场

今天的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改造自北京第二热电厂,作为电力企业的设备厂房,这个地处市中心的院子对于外界来说显得陌生。从197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除了在这里上班的“二热”员工,可能家属都少有机会踏足其中。随着全国电力企业改革,2009年燃油发电机组关停,直到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中国华电集团启动老厂改造工作,园区焕发出新的光彩。

艺术家 于东照 作品

2018年,第一届“城市艺见”以艺术在地创作、摇滚乐现场以及城市论坛的形式呈现,线上线下吸引了将近10万观众的参与,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其他文化艺术项目不同的是,“城市艺见”的儿童和老人更多,他们来自天宁寺周边社区。

艺术家_Jack_作品图

这正是第二届主题“城市?友好?生长”的来由,活动承办方湖光山色负责人杨小波说:“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参与来真正地解决一些问题,通过艺术介入和活动举办带动街区、社区、园区的融合发展。”8月30日,专注于“儿童友好”和“老龄友好”的第二届天宁1号艺术节“城市艺见”将在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如约呈现,为我们呈现一个全新的天宁1号。

少长咸集

相对于北京设计周的其他项目,“城市艺见”是具体的。此次儿童活动版块负责人贾凌冰说:“我们以前一到西三环,俩标杆一个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塔,再一个就是二热大烟囱。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导航,记这俩地儿就行。”这是60后对工业化北京的记忆,对于90后、00后的互联网一代来说,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几乎没有工业厂房的痕迹。如何营造一个即能向新一代讲述时代历程,又能以艺术唤醒老年人记忆的空间,这正是在地创作艺术家们追求的方向。

艺术家_Jack_作品图

黎明是著名的人像摄影艺术家,一直以来,他以大画幅银盐胶片拍摄人物肖像,在数码摄影时代坚守着取景框中的“凝视”,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呈现的是拍摄对象生命中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不是记录一个“美的表情”的瞬间。这次的活动中,他与艺术家任显印合作,8组“一老一少”的人像组合以剪影的合照在天宁1号的露台呈现,呼应院子里的天宁寺宝塔和大烟囱的新旧两个地标形象,以人生回应漫长的历史。

艺术家_Jack_作品图

艺术家漠利用院子里的工业遗存,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圆形锅炉零件设计了一套钢管弯成的儿童乐园。这个装置作品提供了秋千、座椅等实用功能,令冰冷的工业遗存以带有温度的方式呈现,为亲子互动提供了完整的情境。于东照将园区里废旧的木椅重新包装,在老厂房的情境中用浓郁的色彩创作了一条浓郁情感的线索。她说:“生长的主题最吸引我。明亮的颜色令人愉悦,孩子们更喜欢,我把椅子画成明亮的颜色,让椅子在灰色调为主的园区中显眼瞩目。同时,我在椅子背上加装一个人物的形状,代表在工厂里发生的那些情感故事。”艺术家Jack则选用了工厂里的一个大油罐,把它锯开,在里面装上一个大“珍珠”,用经典艺术史形象“维纳斯的诞生”让在地工业遗存重焕生机。

儿童市集 布置现场

天宁新生

天宁寺塔俯瞰的这片区域,经历了千余年沧桑。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的天宁寺几度更名,几度重建,今天能看到的是清乾隆年间重修留存下来的样子。“二热”厂房与天宁寺塔隔墙相望,别有一番时空的感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电热发电厂厂房,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工业时代的光环。昔日的“电老大”在今天城市发展、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再次转型,焕发出新的生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