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移动互联网这个风口,只不过当时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即便嗅觉敏锐,他也不知道从何入手。
俞永福是2006年的隆冬找到的雷军,当时联想内部考虑到手机浏览器的竞争格局不明确、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等原因拒绝了对UC的投资,所以俞永福想找雷军投点钱。
与其说俞永福主动来找雷军,不如说雷军一直在等一个做移动互联网的人。还没等俞永福开口,雷军说自己已经用UC半年多了,总体感觉产品做得挺不错的。联想担心的这些问题他不是没想过,但觉得都不是大问题。
2005年初,苹果宣布研发iPhone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刚刚稳固,第二次创业潮初显迹象。人们开始谈论Web2.0同时也在开始猜测移动互联互联网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但是没人有所行动,毕竟在诺基亚那一块小小的屏幕里谁也不知道移动互联网会以什么面目出现。雷军看到了风口,但不是现在,他需要布局。
UC算是那批矮子里的将军,但是两位创始人何小鹏和梁杰是标准的技术宅,产品做的是不错,但没有市场经验的他们很可能撑不到真正的风口来临。
雷军告诉俞永福,UC这个项目只要你干我就投。俞永福由于再三,两杯酒没喝完,就接招了。
历史证明了雷军眼光的稳准,在俞永福的带领下UC熬到2009年,那个中国移动互联网遍地开花的年代。在功能机市场扎根多年获得良好口碑之后,UC似乎成为了用户换机之后的首选浏览器,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最早的入口之一。
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雷军冒头;2008年安卓开源、中国的运营商接入3G传输标准后,他终于等到了自己使命中的「风口」。
智能手机的浪潮在中国是从2009年开启的,聪明的中国人需要安卓等待市场的验证。毕竟在那个飘忽不定的年代,谷歌的对手除了苹果,还有微软的WM(之后改为WP)以及诺基亚的Meego,联想的Ophone。
随着三星、摩托罗拉、索爱入局,HTC从代工厂成长为300亿美金的怪兽,雷军出手了,国内的其他厂商联合运营商也出手了。
不过雷军和中华酷联的套路不一样,早期运营商在抢占3G市场,中华酷联赚的是运营商的补贴;雷军是想抢占互联网的入口,赚的是获取用户之后的钱。
先做硬件模式太重,雷军找了合伙人,招了程序员闷在屋里开发MIUI。当时国内厂商用的大多还是阉割过原生系统,功能不全而且不接地气;创新工场推出的一系列桌面应用,覆盖范围少并且优化不完善。
MIUI的亮相很快在发烧友和极客的圈子里推广开来,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刷机毕竟还是有门槛的,抢占大多数用户还是得有更直接方法。
雷军的另外两架马车是手机硬件和米聊。
那两年的国内手机市场格局特别奇怪,国内厂商主打千元级,国外舶来品清一色三千元以上,两千元挡的手机不知被谁喂了狗。
小米第一代之所以打出名头就是用了国外三千块的材料,卖出了两千块的价格,这一招七寸打的中国消费者不要太准。另外分批购买,饥饿营销也给小米的低成本带来巨大的关注度 ,阿黎真是个人才。
这个时候的华为看了一年才看懂雷军的套路,紧急把荣耀系列单独立项(有谁还记得火花和远见),OPPO和vivo当时一个在做MP3,另外一个在做复读机。
小米算得上雷军对自己追风之旅的一个总结,也正好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风口。吸取了第一个教训,小米杀入场内的时间不偏不早;吸取了第二个教训,这个项目雷军有着绝对的主导话语权;等硬件模式成熟后,你会看到新零售、游戏、移动互联网……之前雷军积攒的经验一点都没白费。
雷军不算是一个有性格的人,他没有马云的口才,没有罗永浩的情怀,不像李彦宏是个技术宅,也不像贾跃亭老打感情牌。这样一个人,如果不是长时间的相处很难让人喜欢。他普通话不好,做人没有棱角;他一天十几个会,吃饭只用五分钟,还要抽出时间来见见地区领导,会会小学同学。他说不愿意看到大家不开心,十几年亮相在公众面前几乎没有黑料。所以有人黑小米,但没有人黑雷军;甚至友商请来的水军中也是只骂小米,不谈雷军。
雷军其实有点像班里的学习委员,当你问他为什么学习好的时候,他丢给你一本《飞猪理论》,告诉你因为你没在风口上。当你感觉领悟到真谛,但回头就摔死在风口之下时,才发现雷军给你的那本撑死算个序,真正的飞猪理论整整几十本,他已经研究了十几年。
*
本文转载自:接招(ID:itakethat),作者: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