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龙船风电网  ·  建设进度过半!这座海上风电场成本上涨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正当其时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通知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关于征集戏曲创作优秀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说出来后,我就能做出来啦!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9-04-11 19:24

正文

文:六小月

编辑:豆豆菲


儿童每天都会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种学习有时来自儿童的亲身体验,比如小朋友发现在抱不动一个西瓜时可以滚动它; 有时则来自儿童对他人(榜样)行为的观察,比如看到爸爸妈妈拿着手机打电话后他们也会煞有介事地对着手机假装打电话。

观察学习 是由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人们不用亲身体验,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就能够学会某种复杂行为。 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中,儿童能够学习到看过的录像带中“榜样”(这里的榜样是中性词哦)的行为,并且根据“榜样”的行为结果决定是否重复榜样的动作。 比如,当儿童看到成人敲打、攻击一个玩具并且得到奖励时,在有相同玩具的房间里,儿童更可能做出相似的攻击动作。

成人在攻击玩具

儿童也在跟着模仿

除了简单地观看,研究者还发现, 语言 可能也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效果。 Coates和Hartup认为,语言在儿童的观察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 他们猜想年龄稍大的儿童会自发地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示范动作,因此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 而学前儿童由于缺乏语言这一“学习助手”,在回忆观察到的示范动作时的成绩较差。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Coates和Hartup招募了4-5岁和7-8岁的儿童,让他们 观看一个短片 ,短片中有一个成人按顺序展示了20个比较 新奇的动作 ,比如用手蒙住眼睛、用双腿夹住一个沙包之后抛出去、将呼啦圈挂在胳膊上走过房间等等。 在观看视频时,每个年龄组的儿童都被随机分配到三种情境下:

诱发言语情境

(induced verbalization,IV):实验者对动作进行详细的描述,儿童复述实验者的描述;

自由言语情境

(free verbalization,FV):实验者询问儿童视频中的人在做什么,儿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被动观察情境

(passive observation,PO):不要求儿童进行言语表达。


短片放完之后,把儿童领到一个房间,里面有视频中出现过的玩具,让儿童 演示 短片中出现的行为。 小朋友会如何表现呢?

看图,小朋友的表现是这样子的:

由图片可以看到:

在4-5岁儿童组中,诱发言语情境的儿童表现最好,和7-8岁儿童差不多,自由言语情境次之,被动观察情境的儿童表现最差。 这说明 在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4-5岁儿童不会自发产生帮助观察学习的言语描述 ,因此在被诱发言语时表现最好。 4-5岁儿童在自由言语情境的表现稍差于诱发言语情境,这可能是由于儿童在自己进行描述时,完整的动作描述比诱发言语情境下更少。

而在7-8岁儿童组中,诱发言语和被动观察情境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 7-8岁的儿童已经可以自发利用语言 描述来促进观察学习 7-8岁儿童在自由言语情境下表现最差,这可能是由于相比于只需要复述的诱发言语情境或不需要语言描述的被动观察情境,自由言语情境要求儿童自己产生对于动作的语言描述,难度更大,因此可能干扰儿童的观察学习 。

从结果可见,研究者 证实 了他们最初的猜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