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好!
进入11月份后,实习学校进度到了《纲要》(上)第11课。因为在备赛的时候正好准备了前11课,所以我计划同步学校进度,从第12课《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开始,每周构思一课并做成课件,把纲要上的内容全部熟悉并整理,也正好利用实习的机会在课堂上实践一下。然而当我开始执行后却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在有了每周设计一课的规划后,我的第一想法是可不可以每一课稍微创新一下教学方式?或者设置一些有趣的任务?用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资源?我尝试着往这个方向努力。其实初步构思第12课的设计我并没有花很长的时间,但是构想的落实我却着实犯了难,也出现了我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丰富的构想与对教学方式认知的匮乏,这两者的脱节。具体来说就是我对于新颖的教学方式怎么操作我实际上并不是很了解。一是没有找到怎么将这些想法落实的具体路径,二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很了解这些理论的正确含义,这就导致我只能根据自己浅薄的理解去构思和执行,设计的内容便会有些偏颇。为了避免望文生义,我想去补充一些理论知识,然而发现老师们对于某些教学方式的理解和实践似乎又是不尽相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有些混乱,究竟我该怎么做呢?是解读理论,再去实操,还是看相关的课例去模仿呢?
在实习过程中我又发现一个有些难解决的问题:教学立意的缺失。其实之前无论是自己备赛还是设计课时,即便我设计了比较好的框架和逻辑,有时候也会有种说不上的奇怪感,觉得我的设计似乎有些浮于表面。这个困惑经常萦绕我脑海中,我想着可能是课的设计还不够好等等。直到这两个月我和指导老师频繁沟通一些课的想法时,我突然明白了症结所在——有的课我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我的教学立意是什么!这就导致有些课显得有些凌乱甚至空乏。我就想到老师您之前说一节课要打动学生,一靠逻辑的力量,二靠情感的力量,三靠故事的力量。我比对自身,好像这三方面都没有做得很好。虽然还未实践很多,但是我自己在设计时都未想好要给学生传达什么,让学生留下些什么,又怎么能打动学生呢?不能只是碰巧这节课有想法我就输出给学生,没有的就得过且过。所以我又调整自己,告诉自己应当在备课时就想好我这节课的立意是什么,顺着这条线去设计、去思考。但是在备12—14课的过程中我又遇到了拦路虎,一直在琢磨怎么提炼教学立意,但是又一次次推翻重做,真的超级苦恼。也是想请教老师的第二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教学立意?立意该怎么提炼呢?是自己看到的专著中比较好的一段话吗?是需要贯穿整节课,还是某个子目体现就好了呢?
第三个问题是请问老师您觉得我现阶段实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究竟是该注重弄懂教材中的问题、比如说明确每节课的材料怎么使用、弄懂这节课的重点问题、还是说把重心放在每节课的逻辑架构呢?虽然好像最近在思考中有了答案,但还是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因为我发现即使自己有了答案还是经常会无法平衡两者,有时候又经常掉到课的设计里。
还有第四个问题是老师您看我现在有必要坚持每周做一个课件吗?我发现一旦开始做课件,需要注意的细节太多了。又是材料的选择、又是逻辑的串联、又是重点呈现的选择等等。比如第12课我构思了差不多2天,但做出课件却花了近10天。甚至每一天都在想逻辑怎么梳理,该怎么讲解好,所以我觉得是有些浪费时间的。但是做课件确实对我加深对这一课的印象、建立逻辑框架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现在陷入了纠结中。
在伴随着心路历程的书写总结完这些问题后,我好像又对自己进行了一遍审视和反思,和老师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以及第三视角的审视,让我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原来有这些!其实这段时间在摸索中,我有找到一些答案:比如我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再执着于能够把每一课都设计得非常精彩和巧妙,基于目前我的积累和经历是不现实的;比如应当多注重积累,专心阅读,有问题意识的阅读真的是备课和解决教学问题的绝佳方法,只有知道自己有哪些疑问才能有所聚焦,高效阅读。某两天我正苦恼于找不到备课素材、逻辑梳理不通的时候,我就想先不要纠结这些了,先静下心来读两天书。我就发现备课遇到的瓶颈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多处的突破,虽然还是有困惑,但至少问题的数量在慢慢减少,又能继续大步迈进了,这让我很开心!所以可能真的实践出真知,换种心态与问题共处,再去慢慢攻克也是挺不错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实习情况和想请教老师的问题,麻烦老师啦!
**同学好!
看了你的信,了解到你实习的近况,知道你非常珍惜和重视实习任务,而且能够深入地思考那么多的问题,我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我一直认为对于教育硕士来说,实习是至关重要的课程,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课程。只有通过实习,你才会明白中学真实的课堂是怎样的,才会知道自己真正需要提升哪方面的能力,才会懂得下来应该加强阅读哪些书籍。
看了你的信,我发现虽然只有不到三个月的实习时间,你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第一,你提高了对实践的兴趣,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务必保持着对教学实践的兴趣和激情。第二,你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你的毕业论文已经开题,但不断发现的新问题能够帮助你深化对论文的思考,也能够促使你撰写更多的小论文。第三,你有很强的反思意识,能够不断地检讨自身的不足,寻求努力的方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持续的反思和总结中,个人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第四,你有很好的创新意识,总是不满意自己的教学设计,总是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是渴望了解同行们的新的教学方式。你的教育实习时间是完整一年,你只通过三个月的锻炼就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在此,我觉得你也应该感谢实习学校给了你宽松的实践环境,你的实习指导教师也给了你充足的实践机会和正确的教学指导。
你在信中所提出的种种困惑,我相信也是许多正在实习的同学所面对的问题。在此,我择取其中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关于备课的教学立意问题。教学的立意主要来自课程标准和教材,不要把这个问题弄得太复杂。当前的中学历史课程,其本质就是国家民族叙事,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教材的体系、标题、子目设计等都是根据这个本质撰写的。我们备课时所强调的提炼主题、确立一课书的价值定位等都应该遵循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展开。一些同学因为受到某篇文章或者某本书的启发就重新给教材进行价值定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取的。例如你说很难确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14课的教学立意,其实在教材的导言中已经说得很清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由于“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等,这都是这三课书的教学立意。你或者看到了一些新观点,找到了一些新材料,在教学中适当使用或者辅助使用都是可以的,但不宜以此取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第二,关于备课要备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你读研一的时候,我就要求你要熟悉中学的11本教材,在毕业前要做到随时拿起任何一课书都能够即时进行讲授。你问我实习期间是否需要每周做一个课件,做每个课件花多少时间为宜。以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花了四年的时间,把高中5册教材每课书的课件都做出来了,同时也基本上把每课书的学案做出来了。当然,不少的教学设计非常粗糙,有些甚至有明显的问题。但通过这个工作,最起码我对高中的教材是熟悉的,讲授任何一课书都不会觉得陌生。我给你的建议也一样——先不管质量如何,确保做好每课书的初步教学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修改、完善、提高。
什么叫“初步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起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明确教学立意,理顺教学逻辑,掌握基本史料。教学立意前面说了,就是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价值导向。基本史料就是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史料,你要把它们读懂想透。要花大力气来做的是理顺教学逻辑。任何一本中学教材都会包含有三种逻辑——学科逻辑、编写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这三种逻辑都不能够等同于你的授课逻辑。你需要在搞清楚这三种逻辑的基础上,建构出你自己的授课逻辑。只有授课逻辑清晰了,你的讲课才能做到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因此,在实习期间你备课要备到什么程度,我给你三点建议:一是对于需要实地讲授的内容,你要下大功夫去钻研,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征求实践指导教师的意见,反复试讲,确保授课效果;二是对于不需要在实习期间授课的内容,抽空完成“初步教学设计”,此后再不断地修改提高;三是把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结合起来备课,提高备课的效率。初中与高中的许多内容是相似和相同的。你目前是在高中实习,应该顺带把初中的教材也处理好,重点在于区分同一内容在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处理方法。
第三,关于备课与阅读的关系问题。你已经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并从中体会到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快乐,这让我十分高兴。当备课遇到瓶颈,觉得文思枯竭、无话可讲、无题可问的时候,阅读是解决困境的最重要的出路。当你阅读量足够大,你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完全不同。所有优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会经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过程。促使这个变化过程最重要的催化剂当然就是书籍。因此,实习阶段不是你放松阅读要求的时期,而应该成为你进一步扩大阅读面、提高精读经典著作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