桎梏突破自我的矛盾之一是,我们总是以理想化的人格来讨论和设想,却常常以另一副更加务实的面目过着生活。
凯丽·史密斯在《毁了这趟旅程》说:“创造即破坏。”这句话说得很恰当。人总要给浑浑噩噩的生活破开一道口子,新鲜的光线和空气才会涌进来。
但问题是,事实上我们只欢迎创造,并不喜欢破坏。我们要的是那阵空气和阳光,但不想要劈开混沌时的阵痛——破坏的代价。
可能性同理。我们宣称自己想要可能性,但常以比想象中更加迅速的动作拥抱稳定和规则,然后羡慕越矩而出的人。
但有些人不是。比我们更早地,他们或是被动承受,或是察觉到了这种矛盾的无力感,在不知去处的情况下逃了出来,一头撞进未知和迷失里。他们因此处在了现在和未来的断层,还未接受到将来的讯号,活得迷失、脆弱但又充满灵性。
1
这恐怕是破坏和迷失的极端。《猜火车》像路边的地摊,摆上了性、暴力、犯罪和被放大、截取的欲望,但它兜售的不是堕落,而是个关于挣脱的故事。
马克·兰登对这个世界有一堆牢骚要发:“选择生活,选择工作、职业……选择健康、低糖、低卡路里……选择朋友,选择去他的三件套西装。”
在爱丁堡的一小撮无业青年打架、抢劫、装疯卖傻地骗低保,在婴儿来回爬走的房间里等待着注射海洛因带来的幻觉。
毫无疑问,他们过着下水道和垃圾堆一般的生活,固定利率房贷、职业、家庭和生儿育女……世人顺着体制惯性而步步追求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虚伪和腐朽。
普世价值构建的是空中楼阁,他们则拼命想从马桶钻进地心里。在把主流价值观当做箭靶一一破坏后,马克和他的朋友面临了同一个问题:然后呢?没有答案。
结局中,马克·兰登背叛了他的朋友,走上曾经唾弃的“幸福生活”的决定。所有人都为这一导向松了口气时,我更珍惜他们企图打碎、挣脱出生活时,所绽放的光和热。
所有人都在说“堕落”与“幡然醒悟”,但我觉得,不必着急为青年的迷茫赋予意义。
2
为什么要为每件事情寻找意义?谁来规定“意义”的标准是什么?
《视觉011:我宁愿让自己迷失一会儿》里,朴成镇的人生一直以错位的方式进行。生活在唯高考论成败的八十年代韩国,他朝许多方向发问,音乐或者艺术,但得到的回应永远和“高考”有关。
没人在乎他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只是将他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青少年时的轻微忧郁(朴成镇摄)
“我们只是一群正常的小孩,没做好准备接受这个社会的归化而已。”
高考前夕,一句英语也说不出口的朴成镇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他又一次被置入未知和迷失中。直到他从摄影学院毕业回到首尔,在巷口偶遇一群逃课的学生。他看到了在破坏规则后,少年身上隐约透露的灵性。
逃课的首尔女高中生
逃课初中女孩儿身上的围巾、衣服、包都无越矩之处,但她的姿态与眼神已经说明,她已经没办法与坐在教室中的同学一道,顺从补习班的安排了。
一对情侣和一个直面镜头的女孩
她们恋爱,直面镜头,对世事怀着天真到近乎残忍的酷,她们的不在乎,是真的不在乎。
被要求合照,他们下意识摆出这个姿势
而逃课拉帮结伙的男孩儿身上,则有种混杂着忧郁和暴力的落拓气质。在他们身上,朴成镇看到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应。
所有人往右奔跑,忽然有人停下。你不必去问他为什么停下,这一刻本身就非常有质感。可能性和生命力,这就是朴成镇看到的答案。
3
无需在每一段故事里都追索因果关系。也无需追问,那些打破规则后迷失了自我的人,究竟最后能不能修成正果。
就像“每个人都有一段荒唐的岁月”这样的感叹,无需用一句“但我们现在都幸福美满”来强行圆场。
我们已经正在逐渐失去为生活留白的能力。孩童时上山,撩起的下摆里兜满了野生的红莓和黄旦。你俯身连着衣兜把它们浸到水里,再一把捞起。除了一解嘴馋,那时的你想过这些果子还有什么意义吗?
宁愿让自己迷失一会儿,不想答案,给生活留出足够的,发生变数的空间,有时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智慧吧。
逃课、顶撞,或是偷偷在课上看小说、熄灯后仍然进行的青春期夜谈……
学生时代的你,曾经经历过“迷失”吗?评论里见!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整理编辑:木羊
▽
文中朴成镇的摄影作品及内容,改编自最新上市的《视觉011:我宁愿让自己迷失一会儿》。Lens对摄影师朴成镇进行专访,辅以摄影师的视角,来解读他眼中的迷失与青春。更多照片及访谈内容,请戳“阅读原文”购买吧!
《视觉011:我宁愿让自己迷失一会儿》
现已全线上市!
(戳图片阅读详细介绍)
本期视觉和Lens的其他读物
在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机场中信书店
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
▼点击观看“Lens·重逢岛”原创视频
▼ ▼ ▼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微店购买《视觉011:我宁愿让自己迷失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