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嵘
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十一岁女孩,自发脑室出血,确诊烟雾病。
出血当时CT,双侧脑室铸型。
约一周后复查CT,左侧脑室出血吸收。但左额出现无症状梗死灶。
十一个月后复查CT,出现脑积水。
入院后复查,脑室持续扩大。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造影,右侧ICA,三期。合并血流动力学动脉瘤。
左侧ICA
CTA可见右侧血流动力学动脉瘤
搭桥前CT提示,分流效果满意。
先行右侧搭桥。
术后约三个月复查造影,右侧ICA烟雾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动脉瘤消失。
ECA侧位,重建血流通畅。
术前~术后早期~术后三月,右侧血流明显持续改善。
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确实比较少见,与成人出血型有些区别。儿童出血型合并缺血表现的比较多一些,分别位于两侧,有的病例是先发生一侧缺血症状,不久对侧出血。这就对传统分型提出问题,是否对同一患者两个半球分别分型更为科学?
出血型烟雾病术中经常可见脑组织饱满甚至膨出,给原本就困难的吻合操作雪上加霜。连续CT观察到脑室的持续扩大,以及第三脑室呈现球样扩张,都是我本人决定分流的主要依据。
我个人不主张单独处理这样的动脉瘤,无论是栓塞还是导航夹闭。第一,搭桥手术只要轻微改变血流,这类源于血流动力学的扩张动脉瘤就可以自发闭塞。第二,栓塞或者夹闭都有可能造成继发损伤,因为烟雾病出血的本质原因是缺血,以上手术会增加继发缺血的可能。
作者简介
王嵘: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卫计委脑防办缺血性脑卒中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北京神经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与基础研究、神经外科术中影像引导与监测技术的应用。主要从事颅脑血管病的临床手术治疗,如:烟雾病、颅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狭窄、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疾病。近年,以缺血性脑病的手术治疗为主要发展方向,尤其擅长颅内外动脉搭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颅脑动脉疾病的复合手术。
目前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两项,“十三五”国家重大疾病的防控策略、诊疗规范及效果评估研究项目分课题负责人,以主编及副主编组织编写人卫社研究生教材2部。
参与编写多部专业著作:《颅脑术中超声图谱》(副主编)、《血管神经外科学》、《微创神经外科学》等。参与撰写并发表论著60余篇。
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2017将于2017年6月23~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神经介入在线将会全程直播,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扫码看直播)
》
CSA&TISC2017抢先看--睿医雅聚
》
CSA&TISC2017抢先看--护动·大师面对面&颈动脉介入工作坊
》
CSA&TISC2017抢先看--国家“十三五”慢病重点专项启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