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文章
《如果您陷入山穷水尽,我可以帮您买几天吃的》
,截至目前收到了3位读者的需求,都已安排妥当。
在今天正文之前先声明一下:
我做公益活动都是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用自己的资金,不会向公众募资,希望不要误解。如果有读者本意是捐助项目而非赞赏文章,那我是无法接收的,还要有劳私信发我收款码以便返还款项,感谢大家支持鼓励。
再来说食物银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这是个沉重而无可回避的话题,却是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了解的概念。
如何让吃不饱饭的人持续稳定地获得基础食物供应?
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案叫作【食物银行】。和金钱的银行自存自取不同,食物银行里存食物的人和取食物的人是不同群体,所以不能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普通的银行,它更多是一个慈善救助机构。
然而,我对食物银行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了……我当然可以通过查找文章阅读图书等方式了解食物银行的捐助来源主要有哪些,食物发放是什么机制,能否真正帮到有需要的人。但是这所有的知识都很难完整地解答我的一个疑惑:
外国的食物银行怎么还没倒闭?
很显然,这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很难想象、很难理解的事情。一个机构,每天免费发吃的,到底是怎么做到不被哄抢,不被冒领,不会倒闭的呢?
生活在中国,我们都习惯了在外上厕所之前要找纸,因为绝大部分公共厕所里都是没有卫生纸的。咱们不是外宾,也都明白为什么公厕里没有卫生纸,要么是管理方准备了卫生纸但很快被人打包带走,要么是原本就没打算提供。
卫生纸,2块钱一卷的东西尚且难以在公共场合持续留存,免费发放食物的模式又怎么可能成立呢?
但是困难归困难,食物银行这个问题是真的到了需要认真考虑的时候了。
据我了解,上海和深圳此前已在小范围试点设立食物银行。但是,和我们期待中帮助吃不起饭的人那种食物银行还是略有差别。
第一,当前中国试点的食物银行供应的主要是企业捐赠的“临期食品”,包括粮油食品企业卖不掉的尾货、附近餐厅商超临近丢弃的菜品、食材,放到食物银行里供附近的居民取用。
从减少浪费物尽其用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件好事,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供应来源不稳定、食物品质不稳定、影响受助者自尊心的问题。
第二,当前试点的食物银行是在民政部门指导下设立的,对受助群体的认定也是沿用的民政系统那一套标准,特困户、困难户、低保户分别有不同的权限去领取食物。
深圳福田一位市民从食物银行领取食物
图源:《人民政协报》
然而,这些群体本身已经是纳入了政府基础保障范围,不至于完全“揭不开锅”的。真正面临饿肚子风险的,是因种种原因游离在政府基础保障范围之外的那些人,他们甚至连身份证都办不下来,自然也无法获得到食物银行领取食物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