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新闻界
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北京/上海/深圳内推 | ... ·  3 天前  
科研大匠  ·  上海交大,连发2篇Nature ·  2 天前  
科研圈  ·  Science一周论文导读|2025年1月24日 ·  2 天前  
研之成理  ·  雷爱文/易红团队:白磷电活化合成三价磷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新闻界

成人初显期人群的数字媒介家庭沟通与隐私管理:一个扎根理论研究

国际新闻界  · 公众号  · 科研  · 2018-11-02 17:20

正文

曾秀芹,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吴海谧,经理,厦门十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蒋莉,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

与传统的电话、书信等人际沟通媒介相比,数字媒介具有空前的互动性、随身性、多媒体性,这为我们的人际互动创造了新的交流情境,重新构造了当前的家庭及社会关系模式。在这新模式构建进程中,“成人初显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基于来自亲子双方对偶的访谈数据,以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两地分隔状态下的成人初显期子女及其父母之间利用微信、QQ等数字媒介进行沟通的进程及其影响。


引言


家庭成员之间利用数字媒介进行沟通已然成为常态(张煜麟,2015)。与传统的电话、书信等人际沟通媒介相比,数字媒介具有空前的互动性、随身性、多媒体性。第一,互动性。数字媒介带有即时交互、即时反馈的特征,这一特征鼓励了信息的创造与表达。第二,随身性。数字媒介具有更广阔的覆盖面,也更为便携。第三,多媒体性。数字媒介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人们得以聚合多种媒体达成一个沟通任务。数字媒介的这些新特点为我们的人际互动创造了新的交流情境,重新构造了当前的家庭及社会关系模式。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介绍


一、数字媒介与家庭沟通


在针对青少年的研究中,互联网既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又带来了家庭沟通中内部权力的转移。朱秀凌(2015)通过对福建漳州352个中学生家庭的704位亲子成员的问卷调查及33对亲子的深度访谈,以“数字代沟”为理论框架,呈现了手机媒介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图景,指出了新媒体时代家庭权力关系从单向权威向双向权威的转变。何志武和吴瑶(2015)以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框架分析了新媒体对家庭互动的影响。在父母方面,研究者发现,父母对于互联网的运用远没有青少年那般广泛和熟练,但对孩子仍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二、成人初显期


本研究选定处于“成人初显期”(18-25岁)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出于以下原因。


第一,从定义上来看,“成人初显期”人群是一个含义清晰,目标明确的群体。处于成人初显期的人群的社会角色相对青少年而言更为独立,同时又不像成年人一般需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因而他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在爱情、职业以及世界观方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第二,从特征上来看,处于成人初显期的人群在人生的最佳成长阶段,面临着自我内在的冲突挑战和与原生家庭的复杂关系。

第三,成人初显期人群是互联网的积极使用者和内容生产的生力军。成人初显期人群从思维模式、沟通习惯到生活方式都打下了互联网时代的深深烙印,他们也常常是父母这辈人开始接触互联网,并用数字媒介沟通的直接原因。因此,从成人初显期人群入手研究数字时代的家庭沟通,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三、沟通隐私管理理论


沟通隐私管理理论(communication privacy theory)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本理论指出,在个人的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中,在面对他人自我表露的同时,个人还存在着隐私管理行为。“自我表露只有在与隐私的关联中才有意义。”本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个体相信自己拥有对隐私信息的控制权力。

第二,个人通过设立隐私边界来管理自己的隐私信息。

第三,隐私规则,协商共有与隐私紊乱。


四、隐私管理理论适用于成年初显期人群的家庭沟通与隐私管理


隐私沟通管理理论在家庭沟通的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性。Petronio(2002)认为,每个人的隐私规则都极为不同,家庭对于个人构建隐私规则有着极大的影响。国内学者已经尝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多数研究只基于家庭成员中的父母或是子女的单方面进行,而少有同时研究父母和子女双方面感受的研究。


五、数字媒介背景下开展现代中国家庭沟通研究的必要性


在西方,家庭代际传播已经是传播学中的成熟分支,但在与西方国家有着大相径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中国,已有的家庭“隐私边界”及代际互动研究却难以直接套入中国家庭的沟通模式中。全球化发展趋势、亲子地域上分离、数字媒介在家庭沟通中的广泛运用等现象对亲子之间围绕隐私空间进行的互动与协商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呢?中国现代家庭中的隐私和个人空间问题值得关注。


六、本研究设计


本研究拟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从亲子双方视角揭示中国成年初显期人群在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家庭沟通模式及其隐私管理方法,并且揭示家庭沟通对父母子女双方关系及每位成员心理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结构化访谈对处于成人初显期的人群及其父亲或母亲进行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采用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以更有效地探讨这一议题的轮廓。


一、深度访谈


研究者共对30个家庭进行了访谈,对每个受访家庭,访谈一名子女及其父亲或母亲。30个家庭中,其中13个家庭访谈了母女;6个家庭访谈了母子;6个家庭访谈了父女;3个家庭访谈了父子;其余2个家庭只访谈了子女。30个家庭中台湾家庭有7个,大陆家庭23个。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共得到58则访谈录音,并将其整理成为近20万字的原始访谈资料。


二、编码


本研究共获得2518个初始编码。将2518个初始编码划定为离家认知、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变化、社交软件的使用及家庭互动、禁忌话题及处理、沟通心理七个主范畴。将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社会称许性的编码删除,余下476个轴心代码。

三、资料分析


经过反复的聚焦式写作以及资料分析,将476个代码依据逻辑关系聚合,得到31个亚类属。再将这31个亚类属聚合,得到家庭成员的媒介技术和心理特征、数字化媒介、家庭成员间的沟通行为、对沟通工具属性的认知和选择、家庭成员间社交媒体进入和互动、父母对子女SNS自我表露的干涉及子女隐私管理、沟通方式的变化模式、双方关系改善和成员心理变化八个核心类属,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成年初显期子女与父母数字化沟通类属一览表


理论抽样与建构理论


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1 成年初显期子女与父母沟通模式的理论框架图


以上理论框架图揭示了在成人初显期子女离开原生家庭独立生活的阶段,家庭成员之间通过集成了多媒体功能的数字化媒介的沟通,与父母和孩子顺利度过此阶段,获取同一性之间的关系。


一、成年初显期家庭成员使用媒介技术和心理特征


根据沟通时的心理状态和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本研究将家庭成员的属性分为二个维度,即媒介技术属性和心理特征属性。


1. 媒介技术属性

在利用数字媒介的家庭沟通中,子女总是技术领衔的那一方。在父母方面,父母的媒介技术属性主要表现在父母的电脑技能以及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数字化媒介的使用方法。一般而言,学历水平高的家长会表现出更好的技术独立性。如23号家庭,拥有硕士学历的家长表示:“我比女儿还先用微信呢。”而其他几位拥有小学或中学学历的家长在论及数字媒介时却屡屡表示许多功能自己还未掌握。同时,与子女关系密切的父母也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数字媒介素养。


2. 心理特征属性

在父母一方,父母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是否在访谈中表现出希望子女留在身边的倾向和期待。在子女一方,则可以分为依赖、独立、疏离、冲突四个状态。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家庭以及成人初显期前就已经有过不长期共同居住经历的家庭成员间会表现出更高的心理独立性。此外,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固化的非数字时代原住民的父母而言,接受互联网时代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混同的传播方式,对他们的心理也是一种挑战,部分家长表现出了心理上的无所适从感。


家庭成员的使用媒介技术和心理特征是随着家庭沟通的长期互动过程改变和成长的,并对整个家庭沟通进程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包括家庭成员的媒介选择、沟通内容、沟通频率、沟通满意度,以及(对有社交网站沟通的家庭而言)社交网站的沟通情况。同时,以上因素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使用媒介技术和心理特征。


二、沟通媒介


沟通媒介是成人初显期离开原生家庭的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主要沟通工具,包括电话、短信等传统沟通媒介和QQ、微信等数字化沟通媒介。


1. 传统沟通媒介
电话是本研究受访者报告数量最多的媒介,只有一个家庭表示短信是目前该家庭沟通的主要方式;没有家庭表示目前仍在使用书信等传统文字媒介沟通手段。


2. 数字化沟通媒介

本研究的受访者报告的数字化沟通媒介按功能可分为两大类,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

总体而言,虽然电话仍是现代家庭中的主要沟通媒介,但数字化沟通媒介在家庭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字化沟通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成人初显期子女和他们父母的沟通隐私管理模式,冲击了传统的家庭隐私边界,甚至重塑了家庭的隐私规则。


三、即时通讯部分的家庭沟通及隐私管理


在即时通讯层面,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包括了沟通行为及沟通策略两个方面。


1. 沟通行为
沟通行为包含沟通内容、沟通的频率及时间长度两个维度。沟通内容又包括一般话题、深度话题以及敏感(禁忌)话题及三个维度。


与一般话题不同,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在家庭深度话题的交流中开始明确地体现出“制造隔膜”和“消解隔膜”的双重功能,部分家庭成员表示数字媒介有利于成员间的深度交流,而部分家庭成员则表示数字媒介不利于深度话题的沟通。


2. 沟通策略
沟通策略分为被访谈者对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认知,以及他们对沟通媒介的选择因素两方面。被访谈者对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认知包括媒介渠道、使用心理、沟通时间、沟通内容及功能。相对传统的电话媒体而言,数字化新媒体拥有更强的经济性;更丰富的媒介渠道;大大利于隐藏和粉饰双方交流情绪的可编辑性以及能够渗入使用者生活方方面面的随身性。

从家庭成员对沟通媒介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媒介形态的进步并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换来使用者的高度拥趸。相当数量的父母仍然会选择传统的电话沟通媒介,特别是在情境紧急、需要直接沟通的场景下。一方面,传统电话媒介的直接性、沟通的仪式感以及不加隐藏和矫饰的沟通特性成为其独有优势。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媒介使用习惯也是他们选择传统电话媒介的重要因素。这又一次体现了家庭成员的个人因素与媒介选择的双方面影响。


四、家庭成员社交媒体的进入和互动


“在青少年互联网行为的研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青少年们都联合起来保护他们的在线隐私,不是防止其泄露于陌生人,而是泄露于父母(Boyd,2007)。”此时沟通隐私管理便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基于访谈数据,家庭成员在社交网站微妙的互动过程可以被分为“进入社交网站前—进入(调整)—进入后”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社交网络中自我表露的干涉,子女的隐私管理以及家庭沟通中的模式变化和边界重构,并可以利用沟通隐私管理理论进行解释。


1. 进入前阶段
在父母进入前,孩子们把自己的朋友圈或Facebook主页等社交网络当做自己的隐私领域。而父母由于对互联网的接触较少,往往没有意识到社交网络空间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积极地要求进入这个领域。面对有意无意“入侵”的父母,一些子女会觉得不适。但在沟通良好的家庭中,子女还是体谅了父母想要与自己更亲近的心情。也有子女直接拒绝父母进入这个他们视为隐私的领域。

2. 进入调整阶段
经过种种博弈,父母终于踏入社交媒体这个子女的“隐私领域”。为了在尊重父母权威、维持良好关系与保护自己的隐私领域之间平衡,子女会进行一系列反应。父母的突然进入对子女而言也会引起隐私规则的短暂混乱,他们会开始用屏蔽、分组、秒删朋友圈之类的行为来调整隐私边界。而父母往往习惯于用线下沟通的方式对孩子的社交媒体表达进行干预。

3. 进入后阶段
随着双方沟通的进展,子女接受了父母进入自己的社交网络空间这个事实,父母也承认了要适应子女的成长以及数字媒介环境中全然不同的家庭沟通形式,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建立起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环境的全新家庭沟通模式。子女一方面接受了社交媒体表达中父母的“在场”,并在发布信息时对内容表达采取相应的策略,另一方面,也通过对父母进行分组等行为来管理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对于父母而言,一方面,他们对于进入子女的社交软件平台有着期待和好奇,同样也有羞涩和顾虑。另一方面,父母往往对虚拟的自我表露和现实生活中自我表露的界限模糊不清,所以,子女在社交平台上的稍带有夸张化的表现尤其地牵动着他们的心。

五、沟通模式及双方心理的变化和改善


利用数字媒介的家庭沟通带来了沟通模式和双方心理的变化和改善。双方关系的调整和彼此人格上的成熟用Erickson的人格发展及同一性理论解释,便是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的获得。在不同的人格发展阶段,个体通过解决该时期面临的特殊矛盾与冲突,获取同一性,完成个人一生的追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