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庭成员社交媒体的进入和互动
“在青少年互联网行为的研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青少年们都联合起来保护他们的在线隐私,不是防止其泄露于陌生人,而是泄露于父母(Boyd,2007)。”此时沟通隐私管理便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基于访谈数据,家庭成员在社交网站微妙的互动过程可以被分为“进入社交网站前—进入(调整)—进入后”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社交网络中自我表露的干涉,子女的隐私管理以及家庭沟通中的模式变化和边界重构,并可以利用沟通隐私管理理论进行解释。
1. 进入前阶段
在父母进入前,孩子们把自己的朋友圈或Facebook主页等社交网络当做自己的隐私领域。而父母由于对互联网的接触较少,往往没有意识到社交网络空间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积极地要求进入这个领域。面对有意无意“入侵”的父母,一些子女会觉得不适。但在沟通良好的家庭中,子女还是体谅了父母想要与自己更亲近的心情。也有子女直接拒绝父母进入这个他们视为隐私的领域。
2. 进入调整阶段
经过种种博弈,父母终于踏入社交媒体这个子女的“隐私领域”。为了在尊重父母权威、维持良好关系与保护自己的隐私领域之间平衡,子女会进行一系列反应。父母的突然进入对子女而言也会引起隐私规则的短暂混乱,他们会开始用屏蔽、分组、秒删朋友圈之类的行为来调整隐私边界。而父母往往习惯于用线下沟通的方式对孩子的社交媒体表达进行干预。
3. 进入后阶段
随着双方沟通的进展,子女接受了父母进入自己的社交网络空间这个事实,父母也承认了要适应子女的成长以及数字媒介环境中全然不同的家庭沟通形式,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建立起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环境的全新家庭沟通模式。子女一方面接受了社交媒体表达中父母的“在场”,并在发布信息时对内容表达采取相应的策略,另一方面,也通过对父母进行分组等行为来管理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对于父母而言,一方面,他们对于进入子女的社交软件平台有着期待和好奇,同样也有羞涩和顾虑。另一方面,父母往往对虚拟的自我表露和现实生活中自我表露的界限模糊不清,所以,子女在社交平台上的稍带有夸张化的表现尤其地牵动着他们的心。
五、沟通模式及双方心理的变化和改善
利用数字媒介的家庭沟通带来了沟通模式和双方心理的变化和改善。双方关系的调整和彼此人格上的成熟用Erickson的人格发展及同一性理论解释,便是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的获得。在不同的人格发展阶段,个体通过解决该时期面临的特殊矛盾与冲突,获取同一性,完成个人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