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黄渤海新区
开放之区,创新之区,未来之城。最权威、最迅捷、最真切,你我的新区,尽在黄渤海新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黄渤海新区

远离消费陷阱!烟台黄渤海新区发布2023年十大消费警示案例

黄渤海新区  · 公众号  ·  · 2024-03-15 11:09

正文








“在拍摄婚纱照时要提前问清楚套餐的内容,仔细查看是否存在二次消费,在装修合同中应将开工和完工时间具体写到某年某月某日,在购买贵金属珠宝玉石类产品时注意查看打印或刻印在产品上的厂家代号、材料、纯度等标识……”3月14日下午,烟台黄渤海新区举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了消费领域十大典型案例。



烟台黄渤海新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孙鹏翔介绍,十大典型案例是根据全年投诉情况结合热点问题筛选出来的,涉及到装修合同签订、充值卡办理、保健品促销等热点领域,是新区保护消费者权益,激发消费活力的消费“提示单”。


此外,黄渤海新区先后制定了“放心消费”全领域创建标准和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负面清单制度,护航消费安全。现已累计培育了各领域放心消费示范单位889家;先后引导300余家市场主体承诺线下无理由退货,自行受理无理由退货1000余起,退款金额达200余万元。


有实效还要有长效。发布会上,烟台黄渤海新区消费者协会会长朱为强介绍,2023年烟台市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烟台黄渤海新区位列全市第一。2024年,新区将在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中开展“回头看”工作,跟踪督导示范单位落实创建要求和消费维权主体责任,并适时引入退出机制,真正做到“动态管理”。同时,新区还将持续在实物消费、网络消费、服务消费领域深化示范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单位的引领作用,维护好新区良好消费环境。



3月15日,黄渤海新区在永旺梦乐城继续举办系列消保活动,新区维权IP形象“消宝”与市民见面。“消宝”将通过“跟着消宝学维权”等科普宣传活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现场,市场监管等部门举行消保宣传及咨询活动,并开设便民珠宝首饰检验检测服务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珠宝检测。




本次公布的十件消费案例

涉及婚庆消费、社区团购

预付式消费、“三无”玩具

购买宠物、房屋装修、“生鲜灯”误导

老年保健品欺诈等常见纠纷

以此引起广大消费者警惕关注

经营者诚信自律

更好促进全区消费领域市场健康发展

↓↓↓


婚庆消费套路深

请注意规避“甜蜜陷阱”


【案情概况】 2023年3月,消费者在摄影店拍摄婚纱照后,商家拒绝交付相册和底片,消费者要求尽快归还。此外,婚庆消费存在的问题还有:擅自改变合同条款;婚礼中鲜花、摄像服务质次价高;在婚礼礼服服务时,也暗藏二次消费陷阱等。



【消费警示】 选择正规的婚庆公司 。可查看营业执照是否有婚庆服务的经营项目,每个项目的服务费用等,并考察婚庆公司口碑、硬件实力等,要选择信誉好、证照全、服务优的婚庆公司。 谨防二次消费陷阱 。在拍摄婚纱照时,不要只看商家的活动优惠条款,应提前问清楚套餐的内容,仔细查看是否存在二次消费。 谨慎签订书面合同 。签订合同要做到内容程序清晰、项目准确、避免现场增项;要分清合同“订金”和“定金”的区别。


社区团购“薅羊毛”

小心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案情概况】 2023年10月,消费者在某小区菜鸟驿站通过社区团购购买产品后发现质量不合格,要求退货。当前,社区团购涵盖水果蔬菜、日用百货、餐饮服务等,团购“光鲜”的背后,也存在着商品质量差、虚假促销、低价倾销等诸多问题。



【消费警示】 进行团购时, 认真甄别、查看商家资质 ,了解商家口碑及售后服务情况,谨慎选择微商、社交平台及个人组织的微信团购群。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和供货商资质, 收货时要及时查验产品品质 ,如肉禽产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农副产品是否经过检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有产品合格证等。 根据自身需要理性消费 ,不盲目囤积限期使用的商品,抵制低价的诱惑,避免过度囤积造成浪费。


预付式购物充值需理性、谨慎


【案情概况】 近年来,有关预付(充值)卡消费的投诉日渐增多,尤其是早教培训、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儿童游乐等行业投诉居多。



【消费警示】 1.商家不按承诺提供服务 。付款后商家不按承诺兑现服务或服务质量变差,有的商家甚至随意涨价、服务缩水,让消费者进退两难。 2.办卡容易退钱难 。交款容易退款难,卡或协议上普遍印有“一经售出,概不退款”的条款,商家常常以此为理由拒绝消费者的退款。 3.消费者维权举证难 。经营主体随意变更,经营者、商家几经易主或关门倒闭,而这些信息消费者往往难以提前得知;有的商家没有向消费者提供合同协议或者发票凭证,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 4.商家跑路追款难 。预付式消费隐藏着诸多风险,如使用周期长、消费者与商家信息不对称、门店关门等,其中最恶劣就是“商家跑路”。甚至有些商家跑路前还在搞促销圈钱,消费者不仅无法按照约定接受相应服务,所交的款项也极有可能无法追回。


消费提示: 消费者 办卡时务必要了解企业有无在相关部门备案 ,以及商家的经营规模、市场口碑和社会信誉。办理预付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情况、接受服务的频率和时长判断自己办卡的类别,尽量选择月卡、季卡等时限较短的预付卡, 谨慎选择预付款数额多、时间过长的服务项目 。要保持一定的消费频率,避免长期不消费而对商家现状毫不知情。同时,应通过不同方式关注了解商家的实时经营现状,如关注商家的微信号、网络平台的评论等。 要尽量签订书面合同 ,明确消费项目的使用产品、期限范围、使用对象、使用地点等重要条款,切勿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商家对消费者做出的一切承诺,都应写进书面合同里。 要向商家索取发票、合同等消费凭证 ,并且要妥善保管好消费凭证(微信聊天记录、录像、录音等也应作为证据保存好)。在每次消费后,应仔细核对所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的金额,及时掌握卡内余额。


学校周边商铺售卖的“三无”玩具要当心


【案情概况】 学校周边的商店会出现如水晶泥、萝卜刀等很多“三无”玩具和文具,这些产品很容易在玩耍过程中给孩子带来伤害。2023年10月28日,消费者举报某学校门口的商店出售萝卜刀,要求监管部门进行查处。



【消费警示】 消费者要 主动检查产品说明书 及产品标识等是否齐全,包括生产厂家名称、地址、产品名称、型号、安全警示语、适用标准、认证标识等。 根据年龄选择适宜的产品 。尽量通过大型商场和信誉良好的商家选购玩具,不要选购小商品市场、集贸市场、网店的“三无”产品。避免购买零件易散落、存在磁性小零件、尖锐金属边缘、粗糙毛刺等的产品。尤其是不要让3岁以下儿童玩耍含有强磁性小零件的玩具,以防儿童误吞或吸入磁性小零件。 要警惕儿童使用非玩具物品 ,如激光笔、牙签弩、水精灵等各种易于获得的物品,做好监督和防范措施,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当心购买宠物暗藏“猫腻”


【案情概况】 2023年10月,消费者在某宠物店购买的宠物狗因病症去世,要求赔偿损失。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消费者选择购买宠物,但在选购宠物时,往往无法直观了解宠物的健康状况和免疫情况,更无法断定宠物售出时是否已带病等。而一旦购买到带病宠物,可能遭遇卖家拒不承认所售宠物有问题而拒绝退款或者赔偿。



【消费警示】 消费者购买宠物应到正规、有资质、信誉好的宠物经营场所 。如果选择网购,应当了解相关评价,清楚了解对方的地址、经营资质等相关信息。在购买前应向正规宠物诊所专业人士咨询了解相关知识,避免购买到病宠。同时, 检查宠物的检疫证明 ,购买后必须给宠物做传染病化验。建议消费者能事先和商家约定给宠物做检验事项,有问题由宠物销售方承担责任。应与商家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注明宠物的品种等相关信息,特别是能明确规定在一定时间之内,宠物出现传染病的解决方案,以便出现问题时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签订房屋装修合同如何避坑


【案情概况】 2023年度,出现不少因房屋装修合同引发的消费者投诉,其中包括拖延开工、利用信息差赚取不合理差价、出现质量问题不保修、口头答应的优惠赠送不兑现等问题。



【消费警示】 在合同中应将开工和完工时间具体写到某年某月某日,避免拖延工期 。同时要明确工期延误时装修公司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即每延误一天,装修公司需支付多少违约金。应明确约定装修所需材料(含赠品)的具体品牌、型号等,让装修公司直接列明全部项目并给出总报价。明确约定项目增减施工前必须经过业主签字同意,所有未得到业主签字、确认同意而产生的费用,一律不予支付。 要明确约定保修期限,以及装修公司的保修义务,在合同落款处要有公司的盖章 。要实时跟进施工进度,及时查验完成的项目,遇到不满意的地方及时沟通,避免损失扩大。


避免“生鲜灯”误导

采购食品应留意


【案情概况】 2023年12月22日,消费者发现在某超市购买的猪肉不新鲜,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到现场发现,该超市违规使用“生鲜灯”影响了消费者的决策判断。



【消费警示】 2023年12月1日起,《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实施,第七条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同时,第三十八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消费者在购买果蔬肉类等食材时,最好到自然光源或日光灯下辨别新鲜程度,不要受“生鲜灯”光源干扰 ,仔细辨别商品品质。如果消费者因“生鲜灯”误导购买到了不新鲜的商品,要及时与经营者联系,沟通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