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界
健康界:华语医疗智库—为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蒲公英Ouryao  ·  又一药企股票拟终止上市! ·  昨天  
医学界  ·  90后三甲医生辞职创业,收入翻了7倍 ·  2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颅脑7.0T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界

精神卫生法施行四年 主要起草人的欣喜与担忧

健康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04 21:27

正文

摘要

作为精神卫生法起草人之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欣喜于过去四年的改进,也对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体系和专科医院运营心存担忧。

来源:健康界 作者:李子君


2017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施行四周年。值此之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教授接受健康界访谈。作为这部法律当初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欣喜于过去四年的改进,也表达对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体系和专科医院运营的担忧。

谢斌


看得见的改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精神卫生法》施行以来,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突飞猛进。在谢斌看来,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 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相比该法律颁布实施前,各地政府或部门在制定精神卫生相关支持或倾斜性政策时,普遍不再有重大障碍,尊重患者合法权益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其次, 随着政府和社会投入的增大,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持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等在各地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职业队伍正在壮大,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 依法依规服务的理念普遍形成。针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程序上都日益规范,患者的自主权、健康权等逐步受到尊重。


当然,需要承认的是,一部新出台的法规不可能解决多年积淀的所有问题。


比如,对患者的各种偏见和歧视,在许多人心中仍未消除。尤其是,一旦出现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民众对该群体的恐惧剧增,要求相关机构严加看管他们的呼声也随之抬头。谢斌强调,由于缺失必要的配套规范,加之各地发展不平衡,精神障碍患者获得的服务和保障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换句话说,执行法律需要更“给力”。


“假出院”仍在上演

多年来,谢斌一直致力呼吁通过完善制度,铺平精神病患者的“回家之路”。


原因在于,很多患者由于没有家属为其办理出院,只能一直生活在精神专科医院,甚至最终在医院去世。新法颁布实施已有四年,这种状况是否好转?


谢斌坦言,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已有所改善,但在多数地区仍然是一道未解难题,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都是原因。


在法律方面,精神卫生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由监护人同意办理住院的患者,监护人可以随时要求患者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重要的是,即便患者自由出院的法律制度问题解决了,如果监护人责任不落实,监护积极性未调动起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或者患者在社会上仍受到各种歧视和排斥,患者真正的‘回家’仍然遥遥无期。”谢斌透露,个别地区就发生过患者短期住院病情稳定出院后,仅隔数天甚至一天,家属又把患者送回医院继续住院。


在谢斌看来,一方面,医院追求缩短平均住院日;另一方面,患者家属除了让患者再住院,也无其他途径可以选择。由此,医患默契配合不断演绎“假出院”或“旋转门”。


精神专科人才缺口还在扩大

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离不开他们的守护者。


随着全社会对精神卫生的日益重视,以及医疗机构的服务规范化水平与时俱进,精神专科医护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正在提升,职业形象也在改善。可是,由于长期的偏见和歧视,加之财政和医保等配套倾斜政策落实不够,精神专科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总体偏低。


谢斌发现,精神专科医护人员至今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中的“特殊紧缺人才”。不难预计的是,随着公共精神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以及心理健康和社区康复等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缺乏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短板”不仅将持续存在,甚至有可能更甚。


医师多点执业倒逼院长转变思维

最近几年,民营资本对医疗机构的建设不断加码。作为紧缺人才,精神专科医生同样需要多点执业为自己“松绑”。2017年初,贵阳曾上演现实版“飞越疯人院”,该事件起源于贵航贵阳医院精神科医师杨绍雷在递交辞呈之后,带领科室64名患者转到民营背景的同业竞争医院——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精神专科医生多点执业成为大势所趋,要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就需各方协调作出更多努力。”谢斌认为,加大人才培养,创造有吸引力的执业环境和预期,引导各类患者的急、慢、康、养,以及医院、社区、家庭分类管理等,都是眼前亟待改善的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医院要尽快完善岗位说明、绩效考核等绩效管理措施,将传统的‘按到岗时间考核’转变为“按完成岗位要求任务”来考核,医务人员也会从时间依赖转变为任务依赖。”谢斌希望,医院允许医护工作者利用空闲时间去其他机构从事更多工作,提升他们的收入和价值。


精神专科医院应获得倾斜性补偿

按照新的医改政策,精神专科医院同样要执行药品零差率,对于过去药占比较高的医疗机构而言,如何迈过这道坎,给包括谢斌在内的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管理者出了一道难题。


“药品零差率后,一些地区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财政项目补助和医院内部消化等多种途径,弥补院内经济运行缺口。但对于精神专科医院来说,如果与其他医院一起实行‘一刀切’的政策,不仅不能弥补经营缺口,恐怕还会使它们与其他医院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谢斌的话语中透露着焦虑。


谢斌提到,首先,精神科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药物,受“药品零加成”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医院。其次,精神科通常提供的是“软服务”,即医护人员给予患者人性化照料、心理疏导、心理行为评估等,纳入收费标准的手术、检查等服务项目不多,价格调整带来的获益不大。第三,这类医院本来就处在低财务水平运营,创收能力弱,基本无法消化政策带来的亏损。


因此,他建议,针对精神专科医院,相关部门应采取特殊倾斜的补偿政策措施。在提高财政投入占医院收入比例的同时,增加精神卫生服务收费项目、提高价格标准,如各类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谢斌也坦言,精神专科医院自身也应借力医改,努力转型,深化内部改革,优化管理和服务,改善绩效,提升效率,更好地满足大众多层次的精神健康需求。


自《精神卫生法》实施以来,健康界传媒一直为之努力。在2014年《精神卫生法》实施三周年之际,启动大爱精神系列公益项目,2015年更进一步开展了大爱精神首届公益微电影大赛。今年6月17日,在第五届健康界峰会上,我们将隆重举行大爱精神公益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让我们期待那一时刻的到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