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获
《收获》作为重要的中文期刊,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奖,引领文学发展潮流,刊载小说和散文,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最好的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志Youthology  ·  单向街书店文学节,十年啦!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如此,足够我爱这破碎泥泞的人间 ·  4 天前  
理想国imaginist  ·  作家手稿不翼而飞,指向的谜底是—— ·  4 天前  
为你读诗  ·  你读过的诗,都成了你的气质 ·  6 天前  
为你读诗  ·  蒙曼讲诗词:腹有诗书,如草之兰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获

​袁敏长篇报告文学《月光妈妈》:用微光照亮数以百计藏族少年成长之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感人故事

收获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10-16 20:58

正文

袁敏,作家、资深出版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多体裁作品数百万字,其中长篇纪实文学《重返1976》《兴隆公社》、中篇非虚构《书生校长》《宏志生》《巴大叔和他的山水田园》《家庭实验室的创客们》《梦中的橄榄树》等,均以专栏的形式在《收获》杂志连载,引起社会关注并受到读者欢迎。近年来,关注教育话题,先后出版有《蒜头的世界》《燃灯者》《巴大叔和他的孩子们》等,其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见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品《兴隆公社》《燃灯者》荣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月光妈妈》第一部分首发于2020年第6期《收获》杂志。


《月光妈妈》,袁敏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024年10月13日,由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江西教育出版社承办,中共杭州市临平区委宣传部协办的《月光妈妈》作品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

《月光妈妈》由心系中国教育的著名作家袁敏创作,她以一位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用自然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月光妈妈及其爱心助学团队连续多年无私奉献教育帮扶事业,用微光照亮数以百计藏族少年成长之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的人生大义。

作家袁敏持续追踪采访人物原型十四年,七上高原,深入走进爱心妈妈们漫长的教育帮扶之路,让自己的生命在场,才有了这部《月光妈妈》。

▲汪维国

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汪维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对《月光妈妈》的出版价值和意义表示肯定。他认为,这部作品所记录的月光妈妈们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在西部边地开展教育帮扶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缩影。该作品的创作和出版过程,是一次跨越地域、连接心灵的文化交流,展示了东部地区普通人对西部地区同胞的深情厚谊,也体现了中部地区在出版上的担当作为。

▲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高度评价了《月光妈妈》的创作方式,作家的创作态度,写作主题、风格以及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他特别强调,这是一部使报告文学真正具有报告文学光芒的书——袁敏高度参与、深度参与、持续参与到一个事件中,十几年来将自己生命的重量放入其中,让作家这一写作主体和所书写的客体,充分地对话、交流、交融,形成一个叙述,形成一部作品,这样的作品是厚重的,让大家看到了经典报告文学的精神。他还指出,《月光妈妈》聚焦教育题材,充分写出了社会的质地,展现了民间力量参与到党和政府总体性推进的教育事业中来,“通过现代教育把被割裂在村庄大地各个角落上的孩子教育为现代人,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从这一点来说,这部作品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切片,意义深远。这部作品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学意义,真的是一个标本,它让我们去思考这个时代人的伦理、人如何生活得有意义。

▲沈威

中共杭州市临平区委宣传部部长沈威指出,《月光妈妈》对临平区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作家袁敏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临平区作家协会会员。她以来自临平区的教育工作者高颖为原型创作的《月光妈妈》,是她献给社会的一份厚礼,也是她对临平区的一份深情厚谊。临平区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学创作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魅力人物的宣传,加大教育帮扶力度,为推动临平乃至全国的文化繁荣贡献更大的力量。

▲高洪波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评价道,袁敏是“西伯利亚狼”式的作家,用超强的耐力、耐心追踪人物原型,并与之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创作出了《月光妈妈》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为时代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他认为,这本书,是跨血缘、跨民族、跨地域的特殊文本,“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有巨大的励志作用,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意义重大的一本书。

▲王旭烽

著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认为,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立场,反映了一种源自情理结构的善的初心。书中所书写的月光妈妈们远赴边地,扶助当地孩子上学,是贫困的物质与困顿的精神的双向奔赴与救赎,展现了一种健康自洽的扶贫济困形态,让人们相信创造精神家园、建立童话王国、认识诗与远方的可能性。作品描写的不同族群于千山万水之外的互救,是一种善的模式,具有人类学意义和全球意义。


▲贺绍俊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指出,他感动于这部作品中本真、质朴而又带有情感温度的文字,以及书中倡导的具有人文情怀的现代价值标准。同时,月光妈妈对孩子们人格的引领和培养,引发了他对教育内涵的反思。教育应该是“教”和“育”的结合,月光妈妈的育人实践及其效果,让人们看到了教育中“育”的分量。

▲梁鸿鹰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月光妈妈》是一本女作家书写女性救助和扶持女童成长的故事的女性之书,是一部反映孩子们懂得爱、学会爱、传递爱的过程的爱之书,是一部作家深入高原数次创作的行走之书,是一部反映教育问题的国情之书,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刘堂江

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常务副社长、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刘堂江评价《月光妈妈》是一曲无疆大爱的礼赞,体现了超血缘之爱、深牵挂之爱和重长情之爱。作品刻画的月光妈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之一,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建设教育强国、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月光妈妈》会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存在。


▲韩志君

著名影视导演、编剧、评论家韩志君展望了《月光妈妈》改编电影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他提出,一个城市女性到民族地区援建希望小学,这一主题可与近期反映“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教育生涯的电视剧作品互为补充,相映成趣。故事发生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作品中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沛的感情、爱与悲悯情怀,都适合通过影视媒介加以呈现。


▲李朝全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称赞作家袁敏创作这一作品的主动性和崇高情怀,并指出该书的写作是非常鲜明的在场性写作,作者身体、思想和情感的在场,以及口述式的记录,使这部作品成为一个在场性的典型文本。作品聚焦一个个具体人物,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人物命运的改变、教育面貌的改观,以及扶贫扶志举措对地区的深刻改变。


▲陈香

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认为,作家袁敏以“脚下沾泥,笔尖带土”扎实的田野调查和行走,以在场的“事实性叙事”,获取真实鲜活的生活经验,在《月光妈妈》一书中展现了文学的“主体性”和难能可贵的公共情怀,从教育的角度呈现出了真切的中国、变化中的中国。

▲傅小平

《文学报》评论部主任傅小平认为,《月光妈妈》是一部蕴含着充沛的社会能量的作品,也是一本反映民族地区孩子们成长的命运之书,是作家深入生活,诉诸情感体验、思想体验和心理体验的成果,情感的深度和生命的重量均在该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高颖

月光妈妈典型代表高颖在讲述坚持这份教育帮扶事业的心路历程和动力来源时,动情地说,表面上看,是她和爱心助学团队帮助了一个个孩子,但实际上,孩子们也给他们带来了帮助和慰藉。未来,她希望能在爱心助学的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袁敏

作家袁敏向中国作家协会以及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并分享了该书的创作缘起以及创作用意。她表示,心系社会、心系教育,是她写作的初心。真实的生活远比文艺作品更加精彩、更加斑斓、更加动人,月光妈妈们的教育帮扶之路也远比她写出来的艰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她呼吁人们更多关注乡村和那些被忽略的边远地区,并希望《月光妈妈》能为此尽一点绵薄之力。

▲熊炽

江西教育出版社社长熊炽介绍了《月光妈妈》的出版情况。他表示,江西教育出版社将以此为契机,继续结合自身的专业定位,做优做精主题出版,竭诚推出更多像《月光妈妈》这样小切口书写大主题,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月光妈妈》创作谈

月光下,牵过一群小羊

◎袁敏
2018年,我在《收获》推出知青专栏《兴隆公社》,其中有一篇《乡村教师》,写的是半个世纪以前为北大荒农村孩子们奉献青春的一群知青教师。
文章发表后,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之后不断地有人来和我探讨乡村教师的话题;也有不少热心的读者,主动给我提供当下仍在乡村从教者的新的采访线索;一家著名的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深夜给我打电话,希望出版《乡村教师》一书。
为什么一群知青教师,在偏远荒凉的北方农村开展的乡村教育,在五十年以后的今天,依旧散发出不灭的光彩?为什么当时代已经跨入高科技、网络化进程,中国教育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施早已今非昔比时,还会有这么多人怀念那些曾经在茅草棚和田间地头给孩子们上课的乡村教师?在中国的版图上,还有多少像当年的兴隆公社一样边远、落后的穷乡僻壤的孩子,睁着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那些地方的乡村教育是不是仍停滞不前?
当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时,我终于明白,从采写《乡村教师》开始,我的心就已跌落在中国贫困落后地区千千万万个孩子中间,我的目光再也无法离开中国乡村教育这块阔大深广的土地。
当年邀请我开辟专栏并亲自审阅专栏稿件的,是巴金先生的女儿、《收获》前主编李小林,当我向她讲述读者看了《乡村教师》的热烈反馈时,小林很动容。她说,父亲生前一直关注中国教育,晚年更是在多篇文章中谈到中国教育。中国大量人口在乡村,中国教育的重要根基也在乡村,而现在人们更多地追逐精英教育,似乎只有不断地培养出高精尖人才,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成功。当这种执念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奉行时,我们的教育开始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内卷”也愈来愈盛,这是令人担忧的。
小林建议我接下来开辟一个关注教育的专栏,写一写那些真正具有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能不为名利所动,不被钱财驱使,真正为中国广大乡村基础教育,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奉献自己最温暖的爱心的人。
于是,2020年,我在《收获》推出了《燃灯者》专栏,写下了退休以后拒绝百万年薪,奔赴黔东南,为民族教育呕心沥血的“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写下了创建“山水田园课程”,并致力推广“家庭实验室”的“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陈耀老师;写下了先后在四川丹巴和青海直亥援建两所希望小学,并带领爱心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地为边远藏地雪域高原的孩子们奉献爱心的月光妈妈。
《燃灯者》专栏的推出,不仅收到了读者的热烈反响,也引起了出版社的关注,专栏文章先后被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签约出版。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2021年初秋,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桂梅带着两位编辑专程来到我家,她们特别表达了对我书写的《燃灯者》专栏中《母羊的心》和《梦中的橄榄树》两部作品的喜爱,以及对月光妈妈的崇敬,希望将这两部作品交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当得知这两部作品已经签约人民文学出版社时,她们在遗憾的同时,以出版人敏锐的思路和站在教育战线前沿者的角度,向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月光妈妈的教育扶贫之路走过了十几年,那些被月光妈妈的爱心温暖着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能不能重返丹巴和直亥,寻访那些孩子,用他们真实的成长路线图,为读者描绘一幅教育扶贫的美好图景?
于是,我在初访丹巴和直亥多年后,又一次次地踏上那两片相距遥远,却同样美丽的土地。我在寻访孩子们的过程中欣喜地看到,那些曾经露出冷漠和自卑的眼睛,如今闪烁着阳光和自信;那些曾经透出怯懦和迷茫的面容,如今洋溢着勇敢和坚定!
十几年的教育扶贫之路,弹指一挥间;月光洒落之处,处处是风景。月光下,母羊牵过一群小羊;青涩的幼苗,转眼间长成了蓬勃的大树,年复一年的心血浇灌,让根须茁壮、绿荫浓密,温暖的月光藏在绿荫的背后,眼里满含着欣慰的泪水。
我在这泪水中,走进了月光妈妈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