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大歌声里的山中侗寨,存放着当代人的诗和远方 ·  13 小时前  
新周刊  ·  人在北京,住在常营,有多魔幻?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到底有多快乐?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得到父母认可,我疯狂较劲的前半生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英语变难”遭吐槽,焦虑的家长要提前卷起来了?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0-24 12:00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维舟

“英语新教材一出,50%的乡镇学生就被淘汰了!”

有老师在拿到最新更换的起始年级教材之后,发出这样的惊呼。很多老师和学生也疑惑:不是说好了“减负”吗,怎么教材还越来越难了?至于家长,就更焦虑了,有的原本都不想“卷”了,但现在这么一看,似乎不卷不行,要不然别说好成绩了,孩子都跟不上,别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大江大河》剧照

确实,新修订的英语教材删减了不少内容,词汇量明显增加:根据《新课程标准》,所掌握词汇量由1600词增至2000词,要得高分则实际需要掌握多达3000词。有的起始版本甚至还没学26个字母,一起步就先上颇具难度的句子,这打破了人们对“循序渐进”的预期,不仅老师有些迷惑怎么教,有家长干脆断言:“没有英语基础的孩子根本没办法学。”

觉得难吗?还不止这些。为了改变“哑巴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外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30分钟”,要求能进行主题演讲,鼓励大胆开口“说英语”,整体上更侧重训练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人机对话测试也将逐步推行。除了听、读、写,还要求书面表达不仅限于记叙文、应用文,还得自主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是母语写作,议论文也需要更复杂的写作技巧,何况是外语。

《少年派》剧照

面对这一改革,师生、家长感到“压力山大”当然情有可原,因为这不再是零基础按部就班教了,对那些没有英语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孩子来说,或许入门第一步台阶就高了。也因此,网上不乏有人吐槽:“直接默认孩子们前面的阶段是学习过的,就很过分啊!”“逼着家长从幼儿园开始找课外英语辅导班提前学英语,不然等到了小学开始学课本上的英语时,孩子不会,家长也抓瞎。”

为什么新教材越来越难?当然不是为了为难老师和学生。《2022版课程标准》之所以推出,就是为了改革原先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由2011版的“育分”“育能”向“育人”转换,不仅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还要全面发展孩子运用外语的能力,别像以前那样学了很多年,但除了应对考试之外,其实仍然不会用。

《米小圈上学记》剧照

也就是说,新教材的用意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因为这样以“育人”为导向的模式,光靠卷应试教育是难以应对的。真正应该改变的不是教材的难度,而是老师、学生和家长旧有的思维模式,意识到老办法已经不能应对新形势。

然而,问题也在这里。虽然教材的设计思路如此,但新想法要迫使人接受,依靠的仍然是考试的指挥棒,这就难免驱使人们挖空心思琢磨如何应试。更关键的是,虽然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育人,但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却不是学生的素质,而是教育的公平性:太多人担心教材难了,学生成绩可能就会拉开差距——它难不倒那些周边学习环境和资源好的学生,但生在教育资源差的地区和家庭的孩子,可能就掉在后面了。

这是确有可能的。相比起其它科目,外语学习的环境因素尤为重要,甚至可能是决定性因素。有个美国家庭,妈妈是华人,爸爸来自智利,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小父母就有意识地一个在家只说汉语,一个只说西班牙语,结果女儿上幼儿园时就已能流利地说汉语、西班牙和英语三门语言。虽然在任何一门课上表现出色,都需要大量课外的智力练习,但在英语上特别明显——要精通一门外语,可不是光靠看教材就能做到的。

《小舍得》剧照

从这一意义上说,现在大家抱怨新教材“变难”其实是对资源稀缺的焦虑,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教育资源不均衡也确实是事实,难免有很多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新版教材其实对有阅读和听力基础的孩子很友好,但“有准备的孩子就能享受进阶版教的培养,裸泳的孩子就只能留在岸上围观了”。可想而知,如果教材零基础起步、又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应对,那么只需要刻苦用功(所谓“卷”)就行了,但如果难度上去,又是开放式的,那势必就让那些自学能力强的孩子脱颖而出。

更长远地放眼来看,教育又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让学生考个好成绩吗?当然不是。这些孩子毕业成才也得到十多年之后,但他们今天所学的,能应对到那时候的挑战吗?国内的教育模式,其实更适应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需求:标准化的工业生产需要标准化的人才,不能太差,但也不需要太突出,然而这却不利于那些天赋很高、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当中国逐渐完成工业化之后,就需要在保障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允许那些有创造力的孩子更有机会冒尖。

这不能怪教材变难,而是老师和家长必须得有长远的眼光:与其十多年后才让孩子被动地应对时代的变动,不如从现在起就打开视野,积极拥抱变化,才是可取之道。当然,那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去卷“新赛道”,而是尽可能地创造一个普通人身在其中也能过得有尊严的社会,并且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说到底,我们所有人都有必要记住一点:教育不是为了当下培养人才,而是为了未来。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