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芭蕾,人们总以为这是一种典雅而浪漫艺术。
天鹅湖畔的足尖上,舞者们翩翩起舞。
其实,这门最是宫廷气氛组的艺术,在数百年间几经蜕变。
芭蕾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宫廷,最初是标准的宫廷气氛组。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芭蕾舞学校——
皇家舞蹈学院
。芭蕾就此走上正规化和体系化道路。
这位对艺术颇为热衷的路易十四,16岁时便在《夜之芭蕾》中饰演太阳神阿波罗,也有了个流传百世的绰号“
太阳王
”。
在法国,皮埃尔博尚规范了整个芭蕾舞体系中最基础的动作——
七个手位
、
五种脚位
。今天,每一位芭蕾舞学生的第一课,还是这些动作。法语,也就成为了芭蕾的母语。
这时的芭蕾舞,主要是在皇家的宴会上或者在歌剧中助个兴,用王侯将相的
八卦滑稽故事
,让凡尔赛宫的贵族们尽情大笑。说白了,就是专门哄路易十四开心的。嬉笑和滑稽,无疑是人们
(尤其是贵族)
所喜欢的。但如果一门艺术只有这些,那它将不能伟大。
路易十四用大量繁复的贵族礼节装点并束缚了芭蕾,但法国逐渐崛起的第三阶级,已经开始厌恶这种“造作”。逐渐地,舞者们卸下下了面具和假发,脱下了鲸骨裙;用解放了的面庞和肢体,诉说着时代的故事。
1789年,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芭蕾舞剧”《
关不住的女儿
》上演,这部讲述乡村女孩追求爱情的剧目,让普通人成为舞台的主角。同年,愤怒的第三阶级冲进了巴士底狱。王朝时代的法国,就此落幕。
法国大革命无比疯狂。可惜的是,人们并没有立刻得到想要的美好世界。断头台、复辟和游行层出不穷,人们依然需要艺术的滋养来抚慰心灵,但不能是以前那种宫廷作风。在动荡的时代,远方的美好,也许就是浪漫。
1832年,芭蕾舞剧《
仙女
》在巴黎歌剧院上演,人们在舞台上看见了仙女。但这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而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也能去追求的。尽管悲剧似乎命中注定,但浪漫若是可以实现,似乎就不叫浪漫了。
从这部作品开始,芭蕾开始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舞者们
第一次
立起了足尖。
如今的芭蕾舞者,依靠足尖鞋前部由胶水粘合一层层布制成的
坚硬鞋头
,加上一块鞋骨支撑,来完成立足尖的动作。依靠的是脚部两侧的支撑,而不是用脚趾头硬杵着地。而在《仙女》刚上演的时代,更依靠演员们强大的脚踝力量了。
法国人让浪漫成为芭蕾的皇冠。仙女的飘逸、吉赛尔的泪花和葛佩莉亚的欢脱,彻底主导了各大歌剧院的舞台。尤其是德利布为葛佩莉亚创作的配乐,让舞蹈音乐从单纯的悦耳有节奏,变成舞剧情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仙女》在丹麦人
布农维尔
的重新编舞下,上演了二创超越原作的好戏:女舞者有着极为高超的足尖动作和轻盈的弹跳;而经常被称为“托举工具”和“转圈把手”的男演员,也得以有更多的戏份来诠释角色。
同一时代,欧洲东边那个幅员广袤,皇室以说法语为荣的国度——
俄罗斯
,也开始大量引入芭蕾舞。
法国人彼季帕将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推向新的高度,这位脑容量惊人的大师,能在脑海中构思出一部舞剧的全部细节,然后将详细的作曲要求交给作曲家——如柴可夫斯基的《
睡美人
》。
此后,俄罗斯又出了我们熟悉的《
天鹅湖
》《
胡桃夹子
》这几部经典,开始主导芭蕾舞的发展。1909年,佳吉列夫带着尼金斯基等一众俄国芭蕾明星访问巴黎,引起巨大轰动。不过,和四年后俄国人带给芭蕾世界的震撼相比,只是毛毛雨。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逐渐发展出两大天团——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和马林斯基芭蕾舞团▼
1913年5月13日夜,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仿佛炸了锅。观众的起哄叫骂声盖过了交响乐团的伴奏,让在后台的尼金斯基,不得不大声喊着拍子,让演员们完成演出。
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芭蕾舞:音乐暴力而“刺耳”,充满着不和谐音程;“开绷直立”无影无踪;舞剧的内容,则是原始人的血腥祭祀。
俄国人在法国开启了现代芭蕾的大门
(俄国芭蕾舞演员,约1910年)▼
20世纪的芭蕾主打一个百花齐放,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
前往新大陆的巴兰钦,模仿交响曲的结构创造出没有情节的“
交响芭蕾
”。昔日的“文化荒漠”美国,从此在芭蕾圈有了重要地位。
1967年,巴兰钦为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编创了史上第一部交响芭蕾《珠宝》,以红宝石、绿宝石和钻石分别代表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三大芭蕾流派。
(图:香港芭蕾舞团)▼
喜爱文学的前马林斯基演员鲍里斯艾夫曼,则从人物的内心活动入手,创造出“
心理芭蕾
”:
在艾夫曼眼中,相比剧情,舞蹈更像是对人心的探索
艾夫曼芭蕾舞团《安娜卡列妮娜》剧照
(图:Evgeny Matve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