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设计之都”之后的九年多才推出了首届设计周的深圳,设计究竟是短时临效的商业行为?还是真正进入了市民生活中?它能与这个称号相称吗?
作者 | 富充
首届深圳设计周刚刚落幕,在过去的一个多星期里,共有将近10万人次参与到这一设计盛会中,其中位于蛇口价值工厂的主展场最高峰时在一天之内接待了将近7000人次。
与如此大的观展量相衬的是设计周期间反复被提及的“设计之都”称号,这一称号由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在2008年授予深圳。从2008年到2017年,深圳为何在成为设计之都后的近十年才推出首届设计周?在商业之外,设计是否真的进入到了深圳居民的生活,抑或只是作为“工业设计之都”的生产工具而存在?
在《正在进行中的首届深圳设计周 有这几个你不容错过的好展览》一文中,我们将设计周那些值得一看的展览一一道来。又带着更多的偏见和疑问,继续出发前往首届深圳设计周,去寻找答案。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之下的起步
此次深圳设计周的主展场设立在蛇口价值工厂,场地由1985年成立的浮法玻璃厂改建而来。蛇口是昔日深圳改革开放的窗口,滴滴快车刚经过蛇口港,记者就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大字标语吸引了。这是改革开放初期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率先提出的口号,如此大的金字在如今看来有种恍惚的穿越感。
看到我对这个标语感兴趣,滴滴司机侯师傅开始和我搭话:“20多年前刚来深圳的时候,就每天在蛇口港这边当司机,最初给印刷厂拉货,主要是产品的包装。九零年左右的时候,很多来深圳委托设计的北京、上海企业,都对现代设计和印刷非常陌生。光说包装设计,那时深圳比内地要先进个三五年。”
“在以前的南玻厂那边还有一块这样的牌匾,写的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次路过这些字,我都会加快脚步,怕被别人落下。我在四川老家时候做事就没有那么快,”说到这里,侯师傅迅速看了一眼右侧的车窗,说“你看路边那些人,走路走得多快啊。”
师傅说的九零年左右,便是深圳设计开始的时候。
当时国内其他城市还处于计划经济,因为缺少需求,高质量的东西生产不出来。这时深圳率先改革开放并进入市场经济,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加之距离香港近,可以接触到西方的先进设计技术和思维。90年代,很多企业愿意花高成本让深圳公司做设计,因为做出来的东西洋气、质量好。
当时很多国内的大企业,海尔、平安、红塔、五粮液就是选择在深圳做的设计。很多设计师就是在这个阶段大量地接活,积累下了经验,也赚了一大笔钱。
深圳特区的特别之处,就是可以毫不避讳地谈钱,这是大多数中国城市都做不到的,在那个年代,人人都在想着发展和赚钱。那时很多学设计、学艺术、学电脑或者想做些事情的人就会南下深圳,经常一台电脑一套操作软件就开始接活,从接单到自己设计,再到自立门户,需求推动的力量大,自发形成的产量和规模也都很大。虽然也有技术很牛的人,但总的来说做设计是模仿性强于原创性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国内大城市改革开放后来居上地拥有了不亚于深圳的平面设计能力。很多在深圳发展的设计师回到内地,深圳逐渐失去特区光环。
深圳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工业设计的发展也有着和平面设计类似的经历。从最早三来一补的代工、加工模式中掘得第一桶金,到逐步工业化,随着珠三角地区人力、土地成本不断走高,外迁的企业已经清晰地传递出制造业在深圳的处境。
好在务实和讲究效率的做事态度成为了深圳的基因,这里的企业有着灵敏的嗅觉和强烈的危机意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互联网和科技高速发展,各大城市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浪潮,人们开始意识到最初在深圳形成的以模仿为主要形式的设计风格(与其说设计,不如叫拷贝),已经开始行不通了。
这样一来,如何从代工和山寨转型成为具有科技含量的原创设计,成为了深圳的课题。
▋
设计周:一份真实的转型报告
很多最先嗅出深圳转型需求的企业家对深圳的设计行业并不抱着乐观的态度,在深圳设计周期间发布的《深圳设计报告》中,深圳设计领先人物、浪尖设计公司的创始人罗成就曾表示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蠢纯做服务的话,设计的地位就会江河日下。他举了英国设计的例子,英国作为原本全世界最厉害的设计输出大国,如今工业设计却没落的很厉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在最好的年代里没有进行真正的转型。罗成还表示现在设计行业还享受在大师的光芒中,但市场不讲究大师、不推崇大师,满满的设计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凝聚力就会减少。
关于深圳设计的未来出路,现任世界设计组织主席路易莎·波切托也曾在接受界面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前深圳留给人们更多是商业和制造业的形象,如果想转变或提升这个印象,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深圳的产业应该更加注重质量和创新,这是设计行业可以带来的成果。”这个想法与深圳要转型的方向不谋而合。
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明确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要坚持走出去的战略。2003年,深圳确定了文化立市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和激励创新类人才的政策。各种文化类活动的推行、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增多,深圳开始推行“文化+科技”的模式助推产业转型。2008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的称号,是对这些努力的一个认可。根据《深圳设计之都报告》的资料,2008年时甚至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近6000家。从2003年推行“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稳健发展。
2012至2015年,深圳工业设计斩获国际iF设计大奖119项、红点奖123项,两大顶尖设计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之首。2015年,深圳工业设计产值达52亿元,同比增长23.8%,创造经济价值逾千亿元。2015年,深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9.3%,这其中工业设计贡献不可小觑。
从开始转型,到成功完成转型,这中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深圳的首届设计周就像是一个汇报,让所有人看到深圳这些年来的努力,也一起面向未来去探讨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出路。
从获得设计之都的称号,到举办第一届深圳设计周,深圳花了9年多的时间。这些时间都花在了哪里,深圳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秘书长徐挺或许最有发言权。在接受界面专访时,徐秘书长向我们介绍说:“首届深圳设计周的主题就是面向未来的设计,所以它对于未来深圳设计产业的发展需要祈祷一个是一个带头性、方向性的作用。其实在举办深圳设计周之前,深圳各个领域已经开展过多次不同规模的设计活动,比如深圳时装周、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GDC平面设计在中国站等等。首届深圳设计周是深圳政府想要把包含多个产业的深圳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品牌推出。在实施转型这些年里,服装、产品、平面等行业都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准,这个时候推出深圳设计品牌,是非常好的时机。”
▋
“深圳牌”设计
在这次的深圳周“设计/未来”主题展现场,一个叫 InDare Design 的深圳本土设计工作室引起了记者的注意。InDare Design 是深圳当地小有名气的年轻设计团队,在2014年就先后获得了红点奖和iF奖。他们主要围绕生活化、智能化的主题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设计服务。他们代表着深圳设计行业年轻、创新的一面,而这个获得多项殊荣的年轻团队,却已经开始在思考未来10年设计的发展出路了。
“我们涉及到的设计领域很广,我们希望设计师对不同的产品都能够形式系统的理解,所以我们目前是多样化发展的团队,当然对科技类产品智能硬件的设计想法一直是我们擅长的领域。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对未来的生活方式,对未来的科技技术,对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甚至对未来人们的文化交流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未来的设计最终还是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它们需要满足不同年代、不同生活形态的人的多层次需求。“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深圳有自己擅长或者领先全球的生产技术和制造能力。设计会迎来一个新的年代,而年轻的设计师需要踏踏实实把设计真正的做好,那么未来我们才能够有逆袭传统设计模式的能力。“InDeare Design先后和阿里巴巴合作、Vipose、Zikko等多个公司先后合作了多项智能产品,他们表现的是“深圳牌设计”中踏实、保持思考和危机感、敢于争先的年轻形象。
在设计周展览上自称“中年设计师”的王琦与InDeare Design略有不同,从建筑师转型的他如今是一名独立产品设计师。他在本次设计周的设计体验中心展览上带来了自己设计的小狗形象灯具“TuTu”。Tutu并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和生产难度,但它却有着经过严格设计的比例,灵活的组合方式和精致的手工加工制造。这和一些北欧、日本设计很像,取材自然、简单,但优质,也注重情感交流,有点新时期匠人精神的意味。
王琦自我介绍说,比起做建筑,目前做独立设计师可以更自由,但市场和收入是个问题。目前王琦已经为Tutu做好了注册,他想带着它参加红点概念等设计奖。这样一来可以提升知名度,也或许能为自己的设计打开市场。
王琦代表的是深圳设计行业正不断涌现的独立设计师,他们中的多数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对行业清晰的认知,不再依赖公司、团体。他们擅长生产一些更方便控制结果的产品,因为生产科技含量低,就会从设计的角度多做提升。他表现的是深圳设计中自由、追寻自我,并努力寻求生存的一部分独立设计师。
原创、优质、大视野,是未来“深圳牌设计”的特点所在,为了鼓励深圳本土各路人才更好地发挥创意设计。深圳设计周还颁发了面向全球的深圳环球设计大奖,首届大奖总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这也让给深圳设计师拥有一个新的平台,可以和海外设计师同台竞技。
奖金高额,且不需要任何报名费用,成为了大奖吸引人之初,但其中还是有比较严格的门槛,比如规定参评需为深圳设计师,指在深圳注册成立设计机构、或在深圳从事设计行业,并持有有效深圳居住证或深圳居民身份证的个人。另外,首届设计大奖只面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领域,并不接受概念性,或尚未商业开发的作品,以及展示类作品、模型、效果图等。
这大概也表明了官方对于未来“深圳牌设计”的态度:优先发展工业、产品等与生活贴近的设计类型,比起概念也更注重生产和务实。
所有的迹象也都在表明,深圳设计正在向优质、多元化、更贴近生活的方向靠拢,成功的转型可以帮助深圳的设计行业未来更加繁荣蓬勃,即使目前还没达到,但正在无限接近的途中。
▋
“它们可能以为里面在卖喜茶”
这边深圳的设计类从业人员们忙活得正欢,那非专业的深圳市民又是如何看待深圳设计周和深圳设计的呢?
深圳设计周期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设计周的第三天下午,顶着连日的阴雨,价值工厂筒仓外“设计/未来”主题展的门口,等待观展的人们却排起了长龙。
策展人朱德才兴奋地说:“他们可能以为立面在卖喜茶。”在这一场的展览中,策展人对未来进行了讨论:17组关于未来生活的作品展示,每一款豆会帮我们解决现代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解决北京交通拥挤问题的压缩背包,比如让伤员单手就能包扎的止血带……在朱德才看来,虽然科技发展是未来的趋势,但未来的设计未必全都包含高科技,。
为何引起这么多人前来排队观展,一方面与翔实且易懂的展览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主办方在展览中加入了一个体验类单元。每一位观众在入口处可以获得一个手环,录入个人信息后,在观展过程中打卡手环,就可以在离开展厅时获得具有设计感的“观展心跳”图案,每个人的图案都是唯一的,观众还可以选择付费将图案打印在环保袋上。对于体验、互动的好奇心,或许是最容易让观展的人们产生兴趣的地方。
朱德才也是深圳湾艺穗节的艺术总监,艺穗节又称“边缘艺术节”,起源于1947年的爱丁堡。在参与主办多次设计、艺文活动之后,朱德才的心得是相比蓬勃发展的设计行业,艺文活动在深圳是滞后的,目前尚未看到有规模的集群效应产生,这与本地专业艺术管理人才的匮乏不无关系。尽管深圳的艺文活动看上去日益丰富,但临时短效的事件仍然很多,高质量的活动仍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