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6 小时前  
南方能源观察  ·  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全拆解 ·  6 小时前  
南方能源观察  ·  虚拟电厂:新型能源体系的智慧“拼图” ·  昨天  
南方能源观察  ·  车网互动离规模化应用还远吗?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3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演讲台 | 彼得·辛格:幸福是什么?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2-05 23:31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1946),世界著名哲学家、当代功利主义代表、著名应用伦理学专家,现同时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其代表作《动物解放》一书从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英文版的重版多达26次。他的《实用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1979)一书被广泛用作应用伦理学的教科书。

原文 : 《幸福是什么》

作者 | 彼得·辛格/文  陈翠婷/译

图片 | 网络


幸福是至善


在我大部分哲学生涯中,我认为自己是偏好功利主义的学者。因为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就是尽力满足由行为引起的所有偏好,这个观点在我1979第一次出版的《实用伦理学》中有所体现。它建立于理查德·默文·黑尔主张的理论之上,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伦理的界定不能说是对或错。但是一直有两位哲学大师在劝说我,这种客观主义――道德的界定有对错之分是合理的,其中一位大师便是19世纪英国古典功利主义者 亨利·西季威克 。我现在写的一本书就是用他的作品作为跳板来探讨一些伦理话题,但在这之上会有所进步。另一位哲学大师是 德里克·帕菲特 ,他最近的作品《论真正重要之事》主要是捍卫伦理和实践理性的客观主义。客观主义它本身没有阻止功利主义,但是鉴于多种原因,客观主义确实增加了替代它的呼声。 这些替代中最突出的思想是:幸福是至善。 这个就是今天我将探讨的主题。



幸福不是避苦求乐


19世纪的功利主义者 边沁、密尔和西季威克 都是伦理学上的享乐主义者,当他们讨论幸福的时候大多使用“幸福(happiness)和快乐(pleasure)”这样的词, 幸福意味着享乐多于痛苦,这种观点一直受到较多批判, 包括最近的两部关于幸福的哲学作品也同样批判了这一观点。

弗雷德·费尔德曼 在《幸福之事是什么》一书里对古典功利主义观点进行了批评。他引用了边沁、密尔和西季威克的理论,从而归纳出一个理论: “感知享乐主义” 。边沁和密尔的文笔没有西季威克谨慎, 但是这三位对幸福都有相似的理解,用他们的话讲就是“只有当你感知快乐多于痛苦的时候,你才会幸福。 ”费尔德曼用一些例子如一位妇女在分娩过程中坚持不用药,因为她想见证生产的整个过程。之后她谈到,那一刻她经历了一生中无法预料的疼痛,但是就在小生命诞生的那一刻,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些例子阐明了“边沁、密尔和西季威克的享乐主义并不是幸福所在。”以上费尔德曼的例子并不是古典功利主义的问题所在,他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过于偏狭,对古典功利主义的反驳是不成立的。如西季威克认为分娩中的妇女克服了困难,而克服本身也是一种快乐。西季威克的幸福和快乐是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感官的享受、获得成就的快乐、对科学的理解、对美的欣赏等。

费尔德曼还批评了另一位享乐主义者丹尼尔。 丹尼尔认为幸福在于“行为活动”而不是心理状态,他还强调“开心与否在于特定时刻的体验”,而且这个幸福只是短暂的。 小小的快乐和一个人的幸福没有丝毫的关系。感受快乐是一次体验,而一个人的幸福是指他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他认为,一些快乐由于过于肤浅而对我们的幸福没有任何影响。虽然费尔德曼批评了他的理论,而 我认为他更好地把握了英文中的幸福一词的含义, 即幸福指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而不是避苦求乐,但这意味着古典功利主义是错误的吗?



幸福具有“相对有效的价值”


假设我们认为丹尼尔对幸福的定义是正确的,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丹尼尔自己很清楚他批评的享乐主义眼中的幸福和他们的内在价值的理论是没有关系的。 所有功利主义者都需要知道他们的理论是关于快乐而不是幸福。

不得不承认,对于功利主义者只谈快乐而不是幸福会引起词汇上的改变,但是这种变化的程度并不深。然而,当功利主义者不提及幸福时会让人觉得不具说服力,即使用“幸福”代替“快乐”会扭曲意思,并且引来批评,功利主义者仍然会这样做。如果他们能解释为什么幸福是重要的话,至少能改善这种情况。

相对地,丹尼尔对他所理解的幸福进行了阐释。 他认为,幸福就是处于特定的情绪状态中或者创造这样的状态,这些状态要有“符合我们生活特色的极其难实现的结果”。 在这些结果中,就存在“唯一一个最重要的使我们处于快乐状态的决定因素”。 结合古典功利主义和丹尼尔的观点,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幸福有利用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 快乐使人们处于享乐状态是内在的价值,往往幸福的人会比不幸福的人经历更多这样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幸福很重要的原因。

丹尼尔指出,了解这一点之后,在考虑问题方面也会有所帮助。比如说,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问自己哪一份工作我做起来会比较幸福,这比问自己哪一个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更明智,因为好的选择往往考虑到的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不是享受,反之亦然。快乐和痛苦的程度及多样性就像职业的选择一样是难以衡量和比较的。丹尼尔认为,情绪控制就像选择工作一样,得这样问自己――我会有压力,会焦虑吗?还是我会很平静?我会一直抱有很高的积极性还是会对此厌烦生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被看作是一种情绪状态, 也就是丹尼尔所说的“相对有效的价值”,它“在一个对应的盒子里注入了内在的价值,这是一个用认知来管理的包裹”。 享乐状态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当我们选择一份让我们幸福的工作时,这份价值便会最大化。



价值离不开意识和感觉


我之前说过对于把享乐主义看成是幸福的批评并没有排除享乐是唯一的内在价值。这个可能。 因为在我看来,享乐具有根本价值。为什么我会这样认为?

我们先来看一下西季威克是怎样论证享乐具有根本价值的。 首先他强调当我们审美的时候,所有一切能够在详细的审查和严谨的思考下存活的必定和“人类生存或者至少与意识和感觉”有关。 他提到,我们通常用美与丑来判定无生命的物体或事件的好坏,也没有人“会觉得盯着一件只有外表美的产品是合理的,除非是有其他意图。”但是摩尔却认为这是合理的。他让我们想象两个世界,一个是极美的,另一个极丑就像垃圾堆一样。鉴于没有人见过以上任何一个世界,所以摩尔仍觉得美丽世界的存在更有价值。但是,我还是站在西季威克这一边。毫无疑问,美丽的世界会让我们更快乐,因为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在我们的脑海中有所呈现。暂且把美丽世界的存在扭曲了现实放在一边,我看不到任何它存在的价值。无论如何,摩尔的理解是不够深入的,因为在他后来的作品《伦理学》中,他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同意了西季威克任何事物都没有真正的价值,除非它与意识相连。

西季威克反对这样一种现象:即使在人际交往中美丽和智慧是唯一两件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努力去创造它们并把它们作为终极目标是合理的,但是却全然不顾谁会关注这智慧中的美丽与获取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样一种至善,不难看出西季威克的观点是: “至善”是幸福或者是“人类存在的完美化”。



幸福还是完美


完美作为至善的一种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是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理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可以被认为是用人类天性的完美在审美,这点至今仍被一些作家所运用。这种传统方式只有在宇宙目的论的框架之中才有意义。一旦这个框架被摧毁――就像被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的那样,本应该属于我们的完美特征的这个想法只是“本应该”的谬论而已。一旦我们放弃来到这个世界是有目的的这个想法,我们就不能说我们天性的每一方面都是善的,也不能说我们做的坏事不是天性的一部分,只是一时的堕落而已。比如说,发动侵略战争比起利他主义更符合人性,这点是可以论证的。我们需要改善的人性特征是一种道德选择,而不是由人性调查所决定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