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商业和慈善-从游学和知识付费说起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6-17 11:06

正文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起教育中的游学,例如去硅谷的科技主题的夏令营。这种活动,我希望我年轻时能够有机会参加,推己及人,自然希望能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来影响甚至改变一些孩子,拓宽眼界,了解世界的广大的与复杂,这种事情对于任何一个心怀远大的孩子都有好处,不能说马云当年因为年轻时的澳大利亚之行而成为了今天的马云,但这样的游学,必然是对其成长助益良多。



我们聊到当下的游学市场时。发现只有面向高端用户的国外游学项目。理想主义者多半不愿忽略基层沉默的大多数,而太现实的人则想着如何从这些沉默者当中选出一批来好收智商税。提高民智还是趁机捞钱,这里不做道德上的评价。回到游学的话题,如果开发一个目的地是北京上海的短期游学,面向二三四线的中学生大学生,这个想法怎么样?


富人的价值观是愿意为了那些看不到的附加价值买单的,而那些缺少富人心态的人则只看到了能够落实到发票上的成本。比如游学来说,对于组织者来说,线路的设计,其中穿插的课程讲解都是需要花成本的,这些成本需要在价格中有所体现,从而使得这样的产品比旅行社的相似线路要贵。富人能够理解这个逻辑,所以愿意为此付费。而这个消费者的群体决定了他们更感兴趣国外的有针对性的游学。


但对于手头没有那么充裕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同样是叫孩子去北京上海玩一趟,为啥游学花的钱就比旅行社要贵。要让这些潜在的消费者理解附加价值的概念,即游学的价值不在于旅游,而在于其行程中穿插的课程和讨论,是需要很高的推广成本的。这是我分析为什么市面上没有这种平民级的游学产品的原因。


有志于向广大沉默着提供教育的人们,往往会觉得市场走不通,那就走NGO的路子。然而,《白人的负担》这本书中说到,“忍受贫困的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不仅仅归咎于漠视贫困的人们,同样也归咎于虽然渴望帮助却不懂如何真正给予帮助的人们。” 穷困潦倒的人们,并没有金钱去刺激市场调查者来满足他们迫切的需求。NGO能够提供的,究竟是NGO参与者的道德优越感,还是弱势群体亟需的切实的帮助了。“叔叔阿姨請不要來我們這里支教了”这篇帖子中出现的情景,其实并不是偶然。这么说也许会让那些真心做慈善的人产生误解,我反对的不是慈善,而是慈善背后的低效率。



说回到教育,或者广义的知识付费上。通过商业的手段来运作,其长期的价值在于向大众传递一种价值观,即知识本身是有价值的。只有当知识的产生者比歌星影星更受到社会的尊重时,这个国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做知识付费,还是做在线教育,其初心不应该是将自己打造成”教主“,不应该是迎合阶层上升通道受限者的”知识焦虑“,而应该是通过商业行为,让“知识的附加价值”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关于未来的焦虑,以及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这些都如同你的影子一样,如果你想通过补充看似提供确定性的知识来消除,那么你就像庄子里那个想通过跑步来甩掉你的影子的人,跑的越快,心里越焦躁。


曾经和朋友聊“得到”,我提到这样一个吸引写作者的模式。得到放开写读书笔记的权限,每个用户都能写,要求用户先写一个500字的摘要,公开出来,任何人都可以看。而要看全文需要付费,平台会拿出50%收到的费用,用来购买这本书,捐献给图书馆,再拿出一小部分用于支付平台运营的费用,剩下的作为读书笔记作者的报酬。我这么设计的目的,不只是从商业考虑,吸引到一批能写作,且写作时更多的是考虑文章本身的质量,而不是骗取点击率的作者(这样的支付方式会对那些只关注点击率的作者没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人们觉得自己不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来付费,不是被收了智商税,而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付费。


商业和慈善常常是两个被人们对立起来的概念。例如得到APP上那些专栏到期之后,其中的内容该怎么办?要不要公开了?我提出的建议是设置一个慈善捐赠的选项,用户可以看每一篇文章的前500字,但每篇文章都会设置一个慈善目标,只有当一个用户为这篇文章捐献的钱超过这个目标之后,这篇文章才会对全体用户公开。


但这些的方案就被朋友认为商业和慈善不应该连在一起而被拍死。富人做慈善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去做的一次性消费,而不应该和TA的核心生意绑定在一起。我当时认可这个说法准确的描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但却不认同这背后将商业和慈善分开的逻辑。薛兆丰写道,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公益和商业本来就不应该分家。我们看到那些利用微信公众号募集得到很大数额的例子,看到了义卖,义演,为什么知识付费领域不能搞义卖的模式了。



正如的制造业的价值不止限于造出的那些东西,还在于制造业在看不见的地方倒逼出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将不同阶层的人有机的联合了起来。商业的价值,正如“宋人有不龟手之药”中讲的那样,在于传递一种价值观。古代威尼斯的商人传播了对远方的好奇心,这种渴望或者贪婪激励了“地理大发现”,并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脚步。我们当下的商业在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了?


说完了得到,回到本文开始时那位想办针对二三线城市中学生游学的朋友。我很欣赏她的想法和热情,但不支持她将这件事做成NGO的观点,我建议她选一些书,拉到赞助,将游学的项目变成不止是去北京上海看看博物馆,听听讲座,还送一堆书,通过可见的书的成本,来降低宣传的难度。通过市场去运作,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更可以传递一种”知识有价值“的观念。


真正改变历史的,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同样是为了知识买单,如果花钱的人认为买单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摆脱阶级固化的陷阱,那就是在培养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而如果买单的人意识到自己花钱是为了传播这个知识本身,那么消费者关注的就不会是这个知识是否对自己有用,而是我的所作所学对传播这个知识是否有用。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每日里学到的新知,你要想的是自己配不配传播这个知识,那里习惯不好,使得自己自己暂时还不能成为这个知识的代言人,只有“知识付费”培养出了这样的消费者,能够真正解决“知识焦虑”。此所谓“先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有你把自己当成了知识传播的孔道而不是终点,知识才能改变你自身。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观点不值钱,值钱的是怎么得出观点的过程

生活处处总是“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