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广电智库
“国家广电智库”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及时深入地解读广电行业政策,发布领导讲话、行业新闻、发展规划、广电法规、研究报告等,对广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建设等重要课题给予重点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新闻广播  ·  “移”路生花,河南移动5G数智网护航非遗中国年 ·  2 天前  
河南新闻广播  ·  别跑空!今晚,河南多个景区取消烟花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广电智库

【文艺评论】《未来中国·AI季》:以“科普+综艺”探索智能生活、启迪人类未来

国家广电智库  · 公众号  ·  · 2025-02-10 19:19

正文

导读

近期,由东方卫视跨年播出的全国首档AI应用竞演节目《未来中国·AI季》,以“科普+综艺”的创新模式展示了AI前沿技术与生活化场景连接的各种可能,让AI技术和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科学圈,走进大众视野,建立起新兴科技与普通观众之间的传播桥梁。

当人工智能(AI)愈发深刻地嵌入人类日常生活,逐渐演变为推动社会发展、重塑社会规则的重要力量时,让更多人了解AI在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和场景,使公众审慎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平衡,成为负责任的大众媒体当下重要且迫切的命题。


一、项目展演:化抽象高深为贴近生动


围绕着AI应用,《未来中国·AI季》在科学引荐人陈辰的串联下,搭建起了一个精英汇聚的项目展演舞台,来自全国顶尖高校的科研团队和众多科创企业汇聚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先导区、全国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徐汇滨江模速空间,共同描绘出琳琅满目的AI应用图景。


从具身智能到AIGC生成内容,从生产力工具到情感陪伴智能体,节目广涉衣食住行、健康养生、文化艺术、数字经济等诸多领域,通过具象化的项目展演将智能科技成果进行了转化。在一个个深入浅出、饶有趣味的项目介绍和介入日常生活场景的应用实践中,抽象无形的AI技术变得可感可触,高深莫测的行业术语也显得贴近而生动。

拥有超强稳定性和多地形适应能力的四足仿生机器人或机器狗,将“具身智能”的可对话、可服务、可购物直观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类脑视觉技术”通过脉冲相机输出为清晰的图片和赋能自动驾驶的影像录屏;文物的历史复现和收藏保护在AI技术的加持下实现“数字化生存”,在游戏、影视、文旅等方面广泛应用。这些丰富多样、经过具象转化的项目实例,生动地将智能生活的场景、与人类建立连接的各种路径展现出来,凸显“未来已来、将至已至”,AI已经全方位地渗入到人类社会中,并以不可阻挡之力重塑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学竞演:“科普+综艺”的创新模式


《未来中国·AI季》将硬核科普输出和综艺化表现手段相融合,以创新性的科学竞演模式突破了传统科技类节目单调乏味的传播形态,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除了年轻的科技才俊们如脱口秀达人般进行竞演外,多元的互动环节设计也有效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与参与感。现场嘉宾们适时介入,以自身对项目的直观感受和互动体验为观众提供富有价值的信息。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脚踢机器人以证实其牢固性、脱口秀演员呼兰利用AI撰写剧本、韩雪与适情养老系统“喻小白”的面部表情监测等互动环节都成为了节目的名场面;“啊哈时刻”爆灯环节和投票排名机制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竞争性和悬念感。不仅是演播室的科研团队为了“最具未来感项目”全力以赴,观众们也仿佛置身其中,为心仪的项目“爆灯”加油;第二演播室中科研团队之间的互评使科学竞演的交互性更为突出,营造出一种科技共同体交流对话的竞合氛围。


《未来中国·AI季》还有机兼顾了节目的专业性与娱乐性。一方面,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黄铁军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汪玉教授等权威专家对于各类AI技术的前沿性、创新性以及潜在问题进行专业点评,满足了观众对于知识深度的追求;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如周鸿祎、韩雪、呼兰等,则以独特的视角、风趣的语言,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解读,为节目注入了轻松诙谐的娱乐元素,让观众在欢笑中领悟科技魅力,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科技向善:对技术伦理与价值观的探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