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1955年授衔时,有3人对军衔不满,闹得最凶 ... ·  1 周前  
十点人物志  ·  《品读西游记》⑥ | ... ·  5 天前  
十点人物志  ·  《品读西游记》⑥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图志 | 70年前的中国:战火纷飞,生活还在继续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6-12-01 19:19

正文

经公众号“理想国imaginist”(微信号:lixiangguo2013)授权转载。

今天的微信,是三组二战时期的老照片,作者均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卡尔·迈登斯(Carl Mydans)。分开来,网上都不难获得,特别是龙泉驿这一组,最近又在网络流行起来,不少人感叹那时候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主页菌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再分享,看久了,会有时空交错之感,不自觉地就会被带入70年前的历史现场。

美国《生活》杂志镜头下的中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报道过中国战事的外国摄影师屈指可数,而且这些摄影师大多都来自同一个美国传媒集团,那就是《时代》《生活》出版集团。说来也巧,这个传媒集团的《生活》杂志1936年创刊,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尽管隔洋相望,而且中国经济也并不发达,但是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然具有无法忽视的地位,加上创刊人Henry Luce在中国出生、成长的经历,这都使得这本杂志从创刊起,对于中国的形势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关注。


——杨小军《二战中的摄影师Carl Mydans》


从左至右为:卡尔·迈登斯、雪莱·迈登斯、同为《生活》文字记者的Melville Jacoby


成都龙泉驿


1941年,迈登斯夫妇在内地的第一站是重庆,继重庆的拍摄之后,夫妻俩又去往成都,途中路过龙泉驿,被这里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风景所吸引,于是拍下了很多龙泉驿的照片。这一组照片最为动人,主页菌稍打乱顺序,先分享。


透过迈登斯的镜头,我们看到了20世纪40年代龙泉驿的风俗世貌。在当时龙泉驿还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地方,但这里已经有邮局,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样为百姓服务的银行,也有繁盛的小商品经济了。



脚踏水车抽水的两名男子



在稻田锄草的农民



水牛耕地



一位农民在给红薯苗浇水


打铁的父子



水牛拉碾子给谷物脱壳



一个男子在推磨



农家庭院



孩子们在自家庭院里玩游戏



农家妇女在自家屋里织布


妇女在厨房做饭



一户人家在吃午饭



一户人家的卧室


招待来客



农人赶集,这位老人乘滑竿(轿子)



集市上川流不息的人群


销售粮食的集贸市场



销售农具的摊贩



买布



买盐



中药店


药店里,中医正在给病人把脉



茶馆老板



在店里休息的年轻男子


集市日的午后,人们在茶馆里休憩


孩子们好奇的盯着小贩的泥人,恋恋不舍



一位顾客在流动书摊前浏览



街道上的小饭馆



一位独轮车夫揽到一笔生意,载客送货



在农民合作社联合商店购买商品的人们



代写书信营生的先生



邮局



当地政府官员在审理一男子偷窃案件



农村信用合作社官员为客户办理业务


妈妈让孩子骑在这猪身上


一个体育俱乐部的教练



家庭器乐表演


木匠师傅在雕刻新婚夫妇用的婚床



教堂诊所在庭院给婴儿称重



龙泉驿阅报室里看报的人



某户一家三口



教堂诊所,一位护士在诊所开课教妇女们育婴知识



穿着童子军制服的女学生



龙泉驿的消防队员和他们的消防设备



在寺庙庭院里操练的国军士兵



重庆


如前所述,重庆是卡尔夫妇在中国内地的第一站,1941年的重庆照片,80%出自卡尔之手。他的镜头除了记录大轰炸、山城苦力外,还呈现了重庆人当时的日常一面,他们吃火锅、身穿旗袍滑冰……


“那是一个苦中作乐的年代”,卡尔在后来的自传中记述:即便是日军投下的炸弹碎片,都可能成为重庆人眼中的‘可用之物’。每当警报结束,人们四处奔走,把碎片收集起来,并把它们打磨成有用的工具,然后兴致勃勃地开始修补房子。”



扬子江边上的木屋



吃火锅的男孩



针灸



街头吃小吃的男人



吃米饭的小孩



撑着遮阳伞的女子



卖新年面具的小贩



共进午餐的蒋介石与宋美龄


站在父亲画像前的孙科


在家办公的周恩来



苦力搬运煤上山



在新生活出版社买书的人们



溜冰场里溜冰的人们


一名士兵正在悬挂两个红灯笼,预示着敌机临空,空袭即将来临


巨大的防控探照灯前,正在工作的国军


日军轰炸机机翼下,重庆城区不断冒出爆炸的烟火


各国驻华机构打出防“误炸”的标志



德国驻华机构覆盖巨幅国旗以免“误炸”


沿江地区上空浓烟滚滚


简易的国军指挥所


防空哨所的士兵正在打电话和各防空洞保持联系


空袭警报后,站在防空洞口前观望等待的人们


空袭中拥挤的防空洞



空袭中受伤的人被抬进防空洞里的临时医院


防空洞内,媒体人仍在排版报纸


空袭后,被损毁的建筑

燃烧后的残垣断壁



轰炸过后,民众正在清理遗体和废墟



重建家园

轰炸后残破的街道上,重建工作正在展开



孤儿院,孤儿们唱了一首轰炸歌曲“Oom,Oom,Oom”(飞机的声音)


江面上美国的炮舰


清扫干净,再次恢复平静的街市


潼关·西安


1941年6月,迈登斯夫妇到访潼关前线,留下大量抗战国军的照片。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潼关风陵渡隔黄河与日本侵略军相峙八年。蒋介石次子蒋纬国亦曾受胡宗南之命守潼关。除了走访潼关前线,夫妇还到宝鸡和西安进行采访。在西安,他们对位于王曲镇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非常感兴趣,拍摄了大量照片。


迈登斯的镜头中没有直接的战场画面,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战士和学员们的这些照片,不少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身影。



驻守黄河前线的小战士



潼关前线,从战地工事中走出来的国军


国军战士在潼关城墙外战壕里



城墙门洞内休息的士兵

国军在潼关城墙内



在窑洞内学习的167师官兵


在窑洞内整理内务的国军士兵



167师的士兵在读书

窑洞内的国军士兵



潼关百姓在给前线运送物资



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


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



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



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


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



学员们在吃饭



学员们的饭菜



学生们在宣誓



潼关前线的女子救护队队员

好 文 推 荐


孔子说:我们离婚吧

要是孔子也出过妻,那“三世出妻”就演化成“四世出妻”了。也就是说,自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开始,到孔子及其子孔鲤(伯鱼)、孙子孔伋(子思)都曾离过婚。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珍贵老照片回顾中国空军成长史,致敬空军英雄

11月11日是中国空军成立纪念日。从1949年至今,为实现祖国统一而生的人民空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正加速成长为维护空天安全、护佑国家利益拓展的战略力量,受到世界瞩目。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廓尔喀佣兵是如何被贴上“亚洲最优秀的士兵”标签的?

二百多年来,英国陆军中一直存在着一支独特的部队——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雇佣兵。在西方媒体的包装下,这支部队成为“亚洲最优秀的士兵”,俨然具有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声望,但事实的真相果然如此么?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获得本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