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体外诊断观察原创,24小时后先留言申请后方可转载,并需完整标注来源和作者,否则严究!
2022年8月,任正非喊话“寒冬将至”,华为要砍掉不赚钱或前景不明的业务产线,进行产线收缩,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更早一点,2018年万科也喊过类似的口含,最后这些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都活下来了。彼时任正非的发言,对于当下的IVD行业而言,再合适不过了。
口罩三年后,中国IVD行业面临普遍的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叠加集采、DRG、医疗反腐等政策影响,IVD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寒冬”。
面对市场格局的巨变,IVD企业也纷纷开始“断舍离”,收缩产线、聚焦主航道,以期在行业调整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不过相对而言,IVD企业的反应比华为还是普遍要慢半拍的。
就在任正非发言的同时,国产IVD企业普遍喊的口号还是全产品线,生化、发光、分子、POCT全都要!所以也就有了2023年CACLP我们看到的“卷吐血了”的场景,所谓“卷”,更多时候是同一水平、同一维度上的竞争。
产线收缩的另一面,仍然有企业在不断突破IVD的边界,热景、安图都在布局药品,圣湘投资真迈布局测序仪,近日又加码分子POCT。万孚近两年都是将发光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与股权激励挂钩。
产线收缩只是降本的一个方面,产线收缩只是为企业争取多一点时间,让企业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应对危机,某种层面上说,也算一种相对消极的应对策略。企业要想活的更好,同样重要的还有提质增效。
对任正非发言的解读,不能单一维度。任正非还说了,“在战略关键机会点上,生存危机点上,我们可以不惜代价投入,但在非战略机会点上不能乱花钱。”
在没有产出,产出比较低,或者产出周期太长的产线,需要收缩。在与生存息息相关,与核心竞争力,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产线,仍要坚定投入。
2023年,易瑞生物为代表的IVD企业,率先开始进行业务收缩,易瑞注销了大量IVD注册证,几乎撤掉了IVD产线,专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不过彼时这类企业在数量上还相对较少。
2024年12月中的时候,易瑞生物在投资者关系记录表示,公司2024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3.93%。主要原因是公司在大幅收缩体外诊断业务后,专注于食品安全业务板块,在确保食品安全国内业务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持续开发新客户、新市场。
近年来还有新三板上市企业转让多个生化、发光注册证,不少生化企业砍掉了试剂研发团队及对应产线。2024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IVD企业砍掉发光、质谱、NGS等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的产线。诺唯赞等IVD上市企业也开始放弃扩产,收缩业务。
2025年,无疑IVD行业产线收缩,将继续达到一个历史性的巅峰!“活下来”是未来几年国产IVD企业最大的主题。
在此背景下,不少IVD从业者纷纷表示,这是“最坏的时代”。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这一切,可以分三个角度来分析。
口罩三年期间,中国IVD行业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狂欢”。核酸检测需求暴涨,各类IVD企业迅速扩张产线,试剂盒、仪器设备等产品应接不暇。
口罩三年,让中国IVD市场从增量市场竞争,快速过渡到存量市场竞争,从某个角度上说,其实透支了未来的发展。
然而,随着2023年防控政策调整,核酸检测需求骤降,大量新增产能转瞬间变成了闲置资产。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缩减约30%,激进扩产的后遗症开始显现,设备闲置率飙升、库存高企、生产效率低下,许多企业陷入盈利困局。
印象中,这三年唯一被催熟的IVD赛道,也就只有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尤其是呼吸道多联检了。代表企业是圣湘、英诺特,这两家也是近两年少有的可以保持逆势增长IVD上市企业。
在此背景下,无法创造经济效益的过剩产能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主动“瘦身”以优化资源配置,已是势在必行。
近年来,医药反腐、集采、DRG等政策持续深入,中国IVD市场正经历深度重塑。
集采大幅压缩了产品利润空间,DRG&DIP通过拆项目等方式,减少了大量非必检项目,医疗反腐更是让高毛利、高溢价的“灰色收入”模式难以为继。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中国IVD行业的市场规模。
以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成品为主,生产企业出厂价和外资企业第一手批发价为基础,去除非工业口径,且不计算出口和原料及配件。2023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1200亿人民币,与2022年17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相比,下降约30%,国产产品占比约50%。
我们公司最近在写体外诊断白皮书的过程中,也统计了相关行业数据。在保持相同统计口径下,预计2024年中国IVD市场规模为1100亿元人民币。2025年,随着集采的进一步落地,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缩减。
发光在集采后,市场规模大概率就不到300亿了。在写白皮书的时候,小编曾向岭北山人请教,他表示生化诊断2025年市场规模可能只有100亿左右了。
意味着2025年,中国IVD市场规模可能仅有1000亿左右,如果没有好的激励政策落地的话,甚至有可能跌破1000亿人民币。
多重压力之下,IVD企业业绩增速放缓,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陷入资金链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降本增效成为行业普遍诉求,而全线收缩和关闭边缘业务,聚焦盈利性、现金流良好的主航道,成为应对困境的核心策略之一。
IVD生产企业需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才有机会渡过未来几年的危机。头部IVD企业纷纷集中资源开发更具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而边缘化企业则面临更严峻的生存考验。
随着集采全面推行,中国IVD市场的竞争格局日益明朗,优势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急剧压缩。
对于那些尚未在核心领域占据优势,尤其是没能挤上集采牌桌的企业,留给它们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在这种背景下,果断砍掉低效产线、避免资源浪费,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不仅能帮助企业缓解当前的现金流压力,更能为未来的战略布局预留资源。
一些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企业,还选择通过拓展海外市场来寻求新的增长点,为“产线大收缩”提供了更丰富的应对路径。
我前段时间还开玩笑说,IVD的答案不在IVD,中国检验科的答案不在中国。从商业的发展逻辑来看,各行各业都是相似的,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有差异,在IVD发生的这些事,在很多其他行业都发生过。
任正非关于寒冬的发言,正好也是2022年上半年报披露的时候。2022年上半年,华为营收同比下降4.8%,净利润率5.0%。但经过快速的战略调整,2022年全年,华为营收同比增长0.9%,已经基本持平了,净利润率提高到5.54%。
2023年,华为营收7041.74亿元,同比增长9.6%,净利润1044.01亿元,同比增长147.30%,净利润率14.8%。可以说战略调整是立竿见影的,也正是对于危机的极度敏锐,华为才有今天的成就,值得所有IVD企业学习。
中国IVD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阵痛期”。从产线扩张到收缩,从增量市场竞争到存量市场竞争,企业必然也要随之进行战略调整。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行业背后的长期驱动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居民健康意识逐步提升,中国IVD行业的内生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危”与“机”常常相伴而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对于IVD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承压前行的阶段,也是积蓄力量迎接更广阔未来的时刻。
虽然近两年,对很多从业者而言,很难很难,但小编还是想给大家打打鸡血。不要期待非同寻常的机会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而要把握每一个可能的机会,让它在你的手中变得非同寻常。
也不要将命运寄托于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贵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贵人,你需要永远保持斗志昂扬,永远积极向上,以整个人生为尺度,百炼成钢。
可能不那么美好,但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它到底滑向更好,还是更坏,取决于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人,大家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