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首席人物观
纵观TMT风云人物,读懂时代商业逻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人物  ·  “机车少年”赢下德国大选,他的故事全是转折 ·  5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陈英 ... ·  13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创造历史,哪吒怎么能火成这样? ·  昨天  
每日人物  ·  国产新能源豪车,盯上迈巴赫的蛋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首席人物观

独家专访王煜全:别做时代的局外人

首席人物观  · 公众号  · 人物  · 2018-04-28 21:30

正文


“科技思想家”——

当罗振宇第一次这样评价王煜全时,后者正在北京进行自己的第一场个人秀:前哨大会。那是2017年4月, 这位得到专栏《前哨:王煜全》主讲人的订阅用户已经超过4万。

知识网红的新身份让这位投资人兴趣盎然 。更新专栏占据了他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但这还不够,于是就有了定位为全球科技趋势分享、一年一度的前哨大会,去年在北京,今年转战到了深圳。

依然是略带学术气的干货分享,依然是略显休闲又干练的装束,4月22日下午,王煜全成为南山区体育馆里的“布道者”。负责接待的志愿者有些惊奇地发现:买票前来的观众,不乏来自内蒙、黑龙江这些遥远的城市。


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知识焦虑,在这些五湖四海的面孔上显露无疑 。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舞台中央的王煜全身上,期待着指引和答案。

这样的场景,让王煜全觉得陌生又熟悉。





同样迷茫的眼神也曾经出现在王煜全身上。

在北京70年代的街头,如果恰好经过商贸部的部委家属院,你可能会见到那个喜欢坐在楼前发呆的小男孩。很长时间里,独自守在家门口等待大人归来,一边天马行空地幻想,是幼年王煜全生活里的固定内容。


这种孤单并没有随着上学的到来而消失。王煜全对学校的兴趣一直在递减, 这似乎也是他们那代人共同的生活环境

70年代的关键词是“匮乏”。北京大街上到处是自行车和灰色蓝色的身影,成列的毛泽东著作被摆放在书店进门口最显眼的地方,夏天出现在街头的卖冰棍的泡沫箱,是孩子们最爱的存在。


:70年代北京街头


教室里,从文革走出来的老师们大多还在讲述着陈旧的知识。真正变革来临的前夕,北京城依然是静悄悄的,身处其中, 王煜全觉得自己是个旁观者

他只是惯性地去做一名好孩子。

因为家长要求严格,那时候的部委家属院盛产“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家中老二的王煜全有点蔫,但得益于家长的放养式教育,他有足够的时间去自我探索。他早早拥有了家附近的首图借书证,于是,从泛黄陈旧甚至断裂的旧书堆里找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哲学书,成为王煜全青少年时期的一大乐趣。

但更多时候,他还是迷茫的。

80年代,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康德、萨特、加缪、海明威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停办了22年的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在1980年恢复,参会的既有已经发表长篇小说的张抗抗、王安忆,也有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蒋子龙、叶文玲等,作家们讨论的主题之一, 就是如何打破桎梏解放思想

“整个80年代,我都是在不断学习中度过的,情绪亢奋,惊悸,欢快,慨叹,跌宕起伏。”张抗抗曾经这样回忆。


这些热闹并不属于王煜全 。他在书中感受着世界的辽阔,内心激烈的动荡起伏却无人分享。社会正在经历着剧变,很快,下海经商成为更汹涌的浪潮,80年中期,王石已经在深圳通过玉米倒卖赚到了第一桶金,而40岁的柳传志已经参与了中科院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的创办。

年纪尚小的王煜全还没有机会参与这些。他为自己找了条出路:存在主义。

“当时我感觉和世界特别疏离。因为没法跟人家去内心交流,别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因此,加缪那本揭示了世界荒谬性、人与社会对立性的《局外人》,成为王煜全当时最喜欢的一本书。

但在互联网构筑的新世界里, 王煜全很快成为了“局内人”





王煜全成为中国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幸运儿之一。

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所第一次开通了从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租来的64K专线,并在第二年4月开发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条专线,中国开始以国家身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当然,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互联网依然是遥远而陌生的存在。

:中国第一台WWW服务器(中国科技馆藏)


大四的王煜全很幸运 。这位北师大生物系的学生早在大三就准备完答辩,大四专心创业搞生物技术开发,因此在中国农业大学租了一间实验室——农大西校区距离如今的中关村不远,算是北京城里位置便利的高校,但在当年,王煜全从城里出发,需要倒两趟坐到终点站的公交车才能到达目的地。


路途遥远,但目的地有足够诱人的吸引力。1993年年底,王煜全通过合作实验室老师的名义,申请了一条互联网线路,就此接触到新世界。

这是属于在起跑线领先的优势 ——很多后来成为互联网大佬的人,触网时机都比王煜全要晚。丁磊在1994年才借到中科院高能所同学的账号,第一次登陆了雅虎,并为此兴奋不已;而马化腾的第一次发生在1995年的香港。

王煜全不懂IT,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互联网的受益者

1994年,大学刚毕业的王煜全做了家介绍中国医药的英文网站,并开始接一些咨询的业务单子。人生的伏笔就此埋下。

2年后,这位毕业两年的年轻人接到了一通来自英国的电话。

那是一家专门举办国际会议的公司,承接了英国一场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的研讨会。工作人员找了半天,发现在中国专业介绍医药市场的网站仅此一家。

项目负责人还给了他一个惊喜:“我不光要请您来,而且要请您当大会的主席。”初生牛犊不怕虎,王煜全欣然应允,因此有了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担任国际医药大会主席的人生新体验。

只是,当他出现在活动主办方面前时,对方一脸惊愕:谁也没想到,这位专业网站的创立者居然是位25岁的年轻人。多年后回忆起来,王煜全总忍不住哈哈大笑。

很多时候, 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就是以“意外”的面貌出现

那次英国之行中,王煜全见识到了国际咨询公司的水平,发现自己此前局限在国内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在全球寻找好的咨询公司谈合作。

一年后,他结识了现在的合伙人、即Frost & Sullivan 的创始人。两人聊得很投机,1998年,王煜全受邀去美国与他一起做公司,而这次合作延续到今天正好20年。





命运很爱扮演调皮的“捉弄者”。它擅长在风平浪静中埋下变故,由此制造出人生的变幻之感, 也让强者收获成长,把弱者推向深渊

事业定位逐渐清晰的1998年,却是王煜全内心难熬的十年的开端。前半生的顺遂突然遭遇到现实的连环打击,亲人去世、女友离开、刚出国时的孤单, 还有如暗夜一般将他包围的抑郁症

王煜全少年时读过的加缪著作里,其实有很多关于痛苦的表述,比如“没有生活的绝望就没有生活的爱”、“这个世界的巨大的孤独是我唯一的衡量尺度”,但在抑郁症面前,这些句子也失去了力量。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所有世俗的答案都是没有意义的。张朝阳的抑郁症始于成功之后,与物质财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心空虚——得到了很多,但并没有因此而快乐。

就像一个又一个死循环, 抑郁症患者们孤独地在此间沉沦

开朗爱笑的王煜全很少去回顾那段黑暗时光。相比描述问题的严重性,他更喜欢去寻找和给出答案。

佛教成为他的解药 。但在刚开始接触佛教的2003年,他经历过一段“怪力乱神”的时光,甚至找了位算命先生学习。他很快发现,这位老师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后来,王煜全开始听佛经,结交了一些出家人,偶尔也打坐。在佛家带来的平和之中,他学会向内看,与真实的自己达成和解——这并不容易,他如今会自嘲“体内有好几个自我”,但接受这些复杂性,并不容易。

不过,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典型的佛教徒

在他的理解中,“信佛的本质,应该是相信佛说的那个道路,然后自己去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不是你信他说的都对。”

王煜全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新出路:做投资。

当时是2008年。王煜全探索挣扎的这十年,中国市场、中美贸易等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加入了WTO,举办了奥运会,也早已成为网民第二多的互联网大国;BAT开始修筑城池,创业创投风潮渐起;而珠三角扎堆的代工厂房里,艰难的升级阵痛即将来临。

最懂中国的美国人,最懂美国的中国人 。迷茫散去,王煜全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弥补中美创新鸿沟的人。

过去十年的徘徊就此结束。这种感觉就像雷军向王川描述过的:我突然想明白,自己是一头猪,从此一切都一帆风顺了。

王煜全干起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在美国寻找可以落地的科研成果,在中国寻找企业和机构对接,对于那些想接触美国科技的人,王煜全则给他们制作了科技特训营和美国考察团这两道大餐。他形容这个过程是在搭积木,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创新、推广方式……这些都是积木的零部件。

比如他投资过的Wicab 盲人眼镜。这项技术的理论提供者,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巴赫丽塔教授,王煜全找到了中关村医学转化中心,如今,这个项目已经进驻中国。


:盲人眼镜项目相关负责人在会上签约合影


不过,正如他在佛教中寻求出路,却不自认为是佛教徒,如今, 他也认为自己并非典型的投资人

他对投资行业的“偏见”是在做咨询期间形成的。当时的业内人士有点瞧不上投资人,总觉得他们不懂产业,是外行,于是,很多会议都会把下午三四点的发言档期留给投资人——那正是与会人员最困的时候。

王煜全不愿成为那样的投资人, “我还是做业内人士吧”

他很少混国内的投资圈,尽管他对国内很多投资明星,比如徐小平看人的水平、朱啸虎看赛道的能力很是赞许,但他更大的兴趣在于:把美国系统化机制化的科技引进到中国来。

他最终把这归结于性格:“我就是这样的人,感兴趣的事情会很享受,没兴趣的事情,比如吃饭穿衣,超出了我的雷达范围,我就完全不关心了。”





得到专栏显然是王煜全感兴趣的事情。

王煜全已经记不清自己与罗振宇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了。在他印象里,那是很早之前的事情。

罗振宇对此却印象深刻。他们同坐在一趟从纽约到波士顿的长途大巴上,罗振宇沿途听了一路王煜全与人争论一个字的正确读音。

王煜全的较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两人日后合作的基础 。2016年6月,“得到”App 上线不久,正在休陪产假的罗振宇找王煜全帮忙带两天班,却意外达成了开专栏的合作。一个月后,《前哨:王煜全》上线。

王煜全对专栏的投入程度,在一条知乎问答里可见一斑。

有网友问“已经订了逻辑思维的李翔商业内参,感觉是财经杂志的缩略版味道,现在考虑要不要订阅前哨王煜全(带语音)?”王煜全在评论区回复:“我觉得可以订阅,了解全球科技前沿,我有信心做的很好”,获得了48个赞。


:王煜全的知乎评论截图

《前哨:王煜全》最终在一年时间里收获了43619位订阅用户,罗振宇形容, 这是《得到》里最精华的用户 。《前哨》告一段落后,王煜全又新开了《全球创新260讲》,从2017年7月至今,订阅用户接近6万。

保持更新并非易事。

王煜全为此成立了自己的智囊团,每个季度制定内容大纲。赶上工作忙,偶尔也有疏忽的时候——有一次王煜全躺在床上才想起来专栏没写,赶紧爬起来继续干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