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B站上看2006年公映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女主最后拒绝了时尚杂志的升职,选择了去严肃媒体当撰稿记者。
弹幕区都是嘲笑鄙视和惋惜:去这种破烂小报能有什么资源?清洁工资源?笑死。
女主去的那家报社,叫《镜报》,当年是世界十大报社之一。
至于清洁工资源,是女主深度调查了清洁工的工作现状,揭露了清洁工工会的内部情况,写出来的优秀报道,这是足以改变社会的大好事,却因为清洁工三个字而被嘲讽。
看到这些弹幕的时候,我感觉时代的确是变了。
在06年的时候,其实大家没有什么奢侈品大牌的概念,不了解,不熟悉。
对于时尚业的大众看法,还处于妖魔鬼怪神经病的层次,属于社会鄙视链的下端。
而严肃记者,调查记者,战地记者,报道记者,比时尚媒体小编的地位要高了很多很多,不单单是光鲜体面,而且是英雄,是改变世界的人物。
这份工作又有收入,又有使命,又有理想和价值。
而时尚媒体小编,是标准的月薪5千教5万的人如何花钱,被人嘲笑的存在。
但是时过境迁,如今的评价已经大为转变。
理想,使命不重要,光鲜浮华大牌才是重要的。
甚至就连实在好处都看不到了,时尚业的工资低到令人发指,比记者低太多了,但所有人都认为女主还是留在时尚业比较好。
这说明奢侈品大牌厂商这么多年的宣传,确实非常有效果。
所有人都失去了理想,使命,
所有人都只想花钱,虚荣,光鲜,大牌。
或者说大家都认为花钱,光鲜,大牌,虚荣,就是自己人生唯一的理想和使命。
甚至包括《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本身,都是在为时尚业洗脑。
它展现了女主的挣扎,却把时尚的光鲜浮华,老板的优点拼命美化和粉饰,和原著的揭露黑暗完全相反。
我们都鄙视郭敬明的人品,
却全部都争先恐后变成郭敬明的面貌。
电影里的男朋友,很不支持女主的事业,一堆观众谩骂。
我当年看的时候就很理解。
因为女主自己都不喜欢这个行业,只是用来过渡,还是想借机回到主流严肃媒体。
但是慢慢她失去了本心,越来越热爱时尚的虚荣肤浅浮夸,
男主本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摸摸鱼,装一下,混个一年赶紧回到自己的初心行业,不要在时尚业被腐坏了。
这么简单易懂的设置,观众全都看不懂,大家都破口大骂男主屌丝,配不上。
至于说男主配不配得上,男主是米其林餐厅的大厨,配个杂志社小编不是配不上,而是远远超过了。
做优秀的大厨给人带来的价值远超时尚业。
这部电影讨论的从来都不是成功,而是成功的标准。
遵循初心和社会价值,而不是光鲜浮夸和腐败堕落的大牌,才是成功。
但是时过境迁,昨天看到这部电影的评价和06年截然相反,
这种转变,让人还是挺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