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经济日报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经济报道、资讯传播和经济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最权威的综合经济类网络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日报  ·  定了,今晚涨价! ·  3 天前  
重庆日报  ·  定了,今晚涨价! ·  3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今起实施!弹性退休办法来了 ·  4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今起实施!弹性退休办法来了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今起实施!弹性退休办法来了!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2025年财经日历请查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网

90岁老人身价千亿却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或许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丨可读

中国经济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17 21:35

正文

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请来了又一位重量级嘉宾,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这是一段超过1200岁的朗读!


这一期的《朗读者》最受触动的无疑是以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为首的和97岁的郑敏、91岁林宗堂等近十位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共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




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等在场外一同朗诵。



老人们的总年龄加起来有1200岁,但当他们读起这一段“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时,依然像几十年前一样心潮澎湃,群情激愤。


是啊!没有国,哪有家?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卢沟桥事变


他说: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

回首往事,潘老依然感慨万千:“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功名利禄那时根本没有想过。”


西南联大时期,潘老的合影


国难当头,青年学子必然挺身而出。潘老和无数爱国青年,就这样把满腔热血投入到了救国报国的滚滚大潮之中。


中国焊接第一人,让高铁硬币竖立不倒惊艳全球!



本期《朗读者》嘉宾是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

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高铁不仅遍布全国,更开始走向世界。


高铁上立硬币能始终竖立不倒的传说曾惊艳全球。



九十岁高龄的他,仍然站在焊接领域的前端:“中国可以走向世界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核电站,一个是高铁。”每每提到他热爱的焊接,提到中国的焊接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他满脸都洋溢起了笑容。可以说他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建设这最壮丽的事业。



“90后”院士,秀恩爱成网红


提起上学时的经历,老人也不忘吐槽一把:“我们那个时代很奇怪,没有女同学上我们工学院,所以没法谈恋爱。”



而潘际銮院士的爱情故事则简单而温馨:



这就是网上走红的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现年90岁的潘际銮院士和比他小4岁的夫人李世豫。90岁的他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86岁她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怡然前行。那一刻,温暖了学子,惊艳了时光。



他们,一位是国际焊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南昌大学校长,现南昌大学名誉校长;一位是北大才女,北大教授。


年轻的潘际銮与李世豫


相识三个月,异地恋五年,后来的几十年里,就再也没有分开过。



婚后,李世豫一直默默支持潘际銮埋头搞技术,自己忙完工作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事,照顾家里的老人和三个孩子。


退休之后,潘际銮院士和夫人李世豫女士回到清华园颐养晚年。



说起老伴,潘老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

身价千亿却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这位将近90岁的老派院士至今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实用型核电站,就是由潘际銮担任工程顾问的。可以说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行都浸透了潘际銮的汗水。



潘际銮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不在少数,但是潘际銮却一直不大众所知。他坦言,很多国家科研项目具有保密色彩,所以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他的论文并不多,在社会上也不出名。


潘际銮发明的特种机器人——无轨道爬行式弧焊机器人,是国际焊接领域中的首创,属于国际领先、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也是解决大型结构件在工地实现自动化焊接的强大武器。



关于钱,潘际銮也坦言,好多科研成果是国家项目,为国家创造价值是应当的,对于他个人能不能因此受益,拿多少钱,他“根本不在意”。


潘际銮院士对自己的收入相当满意,他说自己收入“万把元一个月,比我老伴儿高——她是北大的退休教授,退休金5000元/月。”当听说社会上不少“金领”年薪百万时,潘际銮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么多啊!”他并不羡慕。



潘际銮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身边的人也很严格。


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场景比这一幕还要“寒碜”。他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


有人劝他:“潘校长,外国学者也要拜访您呢,换间大的办公室吧。”   但潘际銮坚决不换,还说“西南联大那会儿,比这条件差好多呢”。


潘际銮用西南联大式的方法,重新拼接南昌大学。最明显的成果是,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任上的第五年,成为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



“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


那辆汽车终于没被换掉,“最后都快报废了”。潘院士的电动自行车倒是换了一辆。他80岁生日时,学生送给他这辆眼下正骑着的银灰色“坐骑”,代替之前那辆电池笨重而且总是坏掉的“老古董”。


提起院士是否应该像老电动车一样“退休”,性情温和的潘际銮会有些激动。他反对“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处理高知识分子人才问题”。


“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个人情况不一样。”潘院士打比方,“这就像找专家挂号,有人找我帮他们解决难题。要是我没用了,也不会有人来找我了”。


如果没有“老糊涂”,潘院士就想骑着他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梭在清华园的一年四季里。


在节目中,老人动情地说,无论我走到哪,清华都是我的根。


他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投身科学,用知识救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里,为我们建设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


潘老至今还会唱西南联大的校歌,每当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他的心里都“激动不已”。


网友这样说:

@夏与至V:越简单纯粹,就越是能打动人心。


@星酒风飞想冬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愿前辈们寿比南山,守业兴邦之重担,就交给我辈了


@帽子下的喵:近百岁的老人在教给我们爱国,用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没有身处战争年代的,也要用着铜墙铁壁筑起我们的民族精神!


@pryshY-还是爱你未觉:记得之前看过,名校是什么,名校是镇国重器,它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一种社会谋生的技能,而是教会学生拥有为社会进步和改变不安现状的担当和情怀[心]


@HdoorY: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但却无法腐蚀他们儒雅的绝代风华


@朝晖5555:祖国危难之际,唯有真诚的,肺腑的,有力量的语言,才能唤醒我们整个民族的灵魂,凝聚的人心和精神的团结,才使我们的祖国重新站立起来。




每年超过10亿人次选择乘坐高铁,在我们享受高铁给我们带来便利的背后,是无数个科技工作者日以继夜的心血付出,但他们的名字我们往往无从知晓,更没有办法感谢。当我们由衷地感叹:“中国,牛!”,为祖国自豪的时候……


别忘了我们的英雄!谢谢你们,中国的科学家们!


更多

全国最正能量的省份是哪儿,你绝对想不到! 

酱油瓶上这两个字很重要,一直被忽略!别再上当了!

女乒被日横扫,该颤抖吗?刘国梁终于发话了… 


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综合@CCTV朗读者、水木文摘(ID:mweishijie)

责任编辑:闫欢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