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媒派
腾讯新闻全媒体交流平台,提供行业动态、专业报告、沙龙活动等各类媒体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国庆节假期国内出游7.65亿人次! ·  1 周前  
新华社  ·  ​跨越7公里!祝贺我国科学家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媒派

直播/AR/二维码/社交账号代运营...清明祭扫的未来向打开方式

全媒派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4 11:06

正文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东风一起,总想回去看看故人。


扫墓的传统自唐盛行,至今已一千多年了。近年来,新技术的出现让人有种能打破结界的错觉,变的是手段,没变的是情感。如此说来,清明节慰藉的是活人。本期全媒派(qq_qmp)带你看看今年祭祖扫墓,都有哪些新形式。


AR扫墓:祭扫界的Pokemon Go 


AR技术在去年随着Pokemon Go的火爆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岛国一家墓碑公司便紧随其热度开发出了一个名叫Spot message的AR扫墓APP。有了它,和已故亲友在TA的墓碑前共酌一壶酒、当面聊聊天已不再是梦。


Spot message运用了AR技术和GPS卫星定位技术,原理和Pokemon Go类似。逝者生前先录制好一段TA视频,当TA的亲友造访其墓地,他们就能够通过Spot message看到当时的情景和发生的事。 Spot message必须提前设定好观看地点或观看人,而观看人则需要动起来才能正常使用。看到熟悉的脸、听到熟悉的声音,“逝者已去,音容犹在”的效果大概莫过于此了。



在Spot message上,免费用户可以保存10段视频,付费500日元(约33元人民币)即可注册成为普通会员,储存视频最高达30个。


视频:Spot message介绍视频


此外,全媒派还听说,Spot message不止可以用来扫墓,还能用于求婚!本来通过APP设置好位置,把未来生命中的另一半引向求婚地点来一场AR求婚是挺浪漫,但转念一想,Spot message原是设计来用于和逝者“见面”的,莫名感觉哪里不对……


二维码扫一扫:扫墓变“扫”墓


二维码扫墓始于英国,一位名叫Gil·Tuttiett的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将二维码芯片安装在丈夫的墓碑上,以音像缅怀丈夫。当这个舶来品传入我大天朝,立即在这里找到了生存空间。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沃土上,人们除了可以在墓碑上镶嵌铜制二维码祭扫牌,还能在相应的网站上为逝者制作二维码,其内容包括墓志铭、个人简介、生平事迹、纪念照片视频等等。亲友扫二维码后,会进入网上纪念墙观看,也可以上传图片及文字来缅怀故人,轻松完成指尖祭扫。不仅如此,在一些平台上制作的二维码甚至还可以一键分享到朋友圈。



不过,这一新兴的扫墓方式同样招来了不少质疑。比如二维码记载着逝者甚至家属的个人信息,如果所有人都能通过扫二维码查看信息,是否会导致隐私泄露?再比如,墓碑会存在很多年,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如果二维码这种链接形式被淘汰了怎么办?因此,把二维码祭扫牌镶嵌到墓碑上的做法,目前大多还只是在烈士墓和名人墓园使用。要想让大众的扫墓真正成为“扫”墓,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微信直播代扫墓:形式OR仪式


这些天,南京雨花台功德园推出“代客扫墓”服务,微信直播扫墓全程的新闻刷遍了不少人的票圈。在外地无法赶回家乡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聊以尽心。


据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工作人员介绍,直播代客祭扫是墓园服务的一种,逝者亲属提前预约申请,支付祭扫所用的鲜花和其他物品费用后,会收到公墓发来的密码。到了双方约定的祭扫时间后,亲属只需点击微信公众号“南京雨花功德园”里的“灵堂追思直播”,输入密码即可观看祭扫的现场实时画面。而这些画面,均由墓园工作人员的手机拍摄。



“微信直播代扫”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有不少人欣赏此举的省时省力,但质疑调侃之声也不绝于耳,“你找别人代扫墓,长辈看了还以为他们找错人了呢。”总体而观,反对的声音主要是围绕在其隐私性是否能得到保证,以及这样的形式会不会让扫墓失去其应有的仪式感两方面。



实际上,类似的代扫墓、代烧钱、代祭祀活动很早以前就已在国内的电商平台上出现了。很多商家甚至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可以提供“敬烟、敬酒、代哭”,事后还会提供照片和视频。而此次微信直播代扫的舆论风浪,大概是因为当人们刚挥别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的2016年,便惊觉直播东风已刮入了“代扫”业务,对于科技入侵生活之快,难免有些始料未及了。


网络祭扫:修建亲友的网上纪念馆


所谓“网络祭扫”,是指用户在相关纪念网站上,为逝者建立虚拟的纪念空间以进行祭奠活动的祭扫方式。


在线建设灵堂或纪念馆的方式很简单:

1,免费注册账号;

2,进入网站选择并建设灵堂或纪念馆;

3,填写灵堂或纪念馆信息、逝者信息并上传逝者遗像,一个灵堂或者纪念馆即建成。若要祭祀,可选择“献花,上香、点烛、祭品、装饰、扫墓、祭文”等功能。


实际上,网络祭扫并非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早在2000年,一位有着宗教学和哲学背景的大学老师陆炜便创办了国内首个网络纪念平台——netor网同纪念。在创办初期,网站惯用新闻人物和重大事件来赢取点击率。比如2001年海军飞行员王伟的飞机在执行任务中被美军飞机撞毁,当时netor就和新华网合作建立王伟纪念馆。如今,除了替明星、公众人物建纪念馆,替死去的亲友建馆的也大有人在。截止目前,网站上的纪念馆已达三十余万座,而祭奠人次更是超过了两千万。庞大的市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从2002年起,nator取消了免费馆概念;到2003年,网站便实现了收支平衡。



除了这个网络祭扫鼻祖,“天堂网”、“清明网”等后起之秀也表现不俗。为了实现和用户的情感互动,一些网祀平台还开发了“回信”功能。以天堂网为例,人们可以在“时空信箱”给已故亲人写信,并立即收到“回信”。这样的“回信”免费,其内容则是后台设定好的模板。此外,人们还可以选择使用“智能信箱”,“回信”会收取1元钱费用,其内容则是由专门的心理专家团队针对每一封来信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被祭祀人的生平资料,从情感安抚角度写成的。


如今,网络祭扫还从网站衍生出了功能类似的APP。例如在APP”祭奠助手“上,用户同样可以供奉先人的纪念馆,并参拜、上香、敬贡品。



Facebook账号继承:让继承人帮你活下去


当一个人去世后,TA的各个社交平台状态更新也会戛然而止。但在爱TA的人心中,TA的音容笑貌并不会就此消失。在人世的我们尚可以通过祭扫的方式传递思念,但逝者有什么方法能对这些情感做出反馈吗?


为了让逝者继续“活”在关注TA 的人身边,Facebook于2015年推出了“Legacy Contact”功能。逝者生前可以挑选一名家庭成员或是至亲好友成为这份“遗物”的继承者,当他过世后,账号状态会被改成Remembering,并由被指定者继承。



继承者可进行以下动作:在逝世者的动态时报上,撰写一篇置顶短文来纪念他,例如宣布追悼会详情,或是对亲朋好友的追思;回应好友请求;更新帐户的头像与封面相片;下载与用户生前有关的照片和帖子等。


同时,为了保护用户隐私,继承者无权以用户的身份发帖,无法改变用户曾经发布的的帖子,也不能查看TA以前收到的私人讯息。



让留有太多个人印记的社交账号能在他人的接力下带给仍在世的人更多念想,希望Facebook这个带有人情味的功能,能给国内其他的互联网社交产品带来新的启发。


不难看出,人们的祭扫方式正在朝着科技化、网络化、社交化的方向大步向前。尽管目前看来这些新兴事物都有或大或小的不足,但请暂且不要大加指责,不妨带着宽容的眼光看看它是否能继续存活下去。


最后,希望大家在纪念逝者的同时,也要珍惜眼前人,更要照顾好自己,因为这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总是得来不易,健康的活着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