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帝怎样让臣子体面自杀?
文|姚白莞
公元前 170 年冬,在汉文帝的亲舅舅、车骑将军薄昭家门口,来了一群身着孝服、哭哭啼啼的大臣,家中并未死人的薄昭顶不住压力,当即自杀身亡。
这种先哭丧、后死人的奇事,出自汉文帝的巧妙安排。
此前,薄昭因擅杀朝廷使者,按律当处死刑,汉文帝委派公卿大臣陪他饮酒,劝说他自杀,但他装聋作哑拒绝去死,皇帝只得使出派人哭活丧的奇招。
汉文帝并非唯一擅长逼死人的皇帝:在汉代,让犯下死罪的权贵人士自行了断,是历代皇帝的常规做法,只是多数时候流程都比较简单,只需下诏暗示对方该自杀了即可。
可想而知,坚持爱惜生命的并非只有薄昭一人,赖着不肯死的大有人在。
面对此等尴尬局面,除了上门哭丧,汉代皇帝们还有哪些办法能战胜薄昭之流的求生本能,让他们自愿撒手人寰,以维护朝廷的权威?
畏罪自杀的权利
有些时候,大臣可能确实没有领会上意,因为汉代皇帝暗示他们自杀的诏书通常都很含蓄,只是历数对方种种罪状,痛加谴责,或者要求官员自行去廷尉所辖监狱受审,不会直接要求自杀。
收到这种诏书,识趣的大臣自会接受暗示,一死了之;不识趣者则大可以装傻看不懂,也不算直接顶撞皇帝的意志。
不过装傻也有限度,很少有官员真的遵照皇帝指示,去廷尉所辖监狱受审,因为这等于是放弃了宝贵的自杀权利,非要走死刑的司法程序。
汉代的死刑执行极为惨烈,通常有三个司法环节:当众宣布罪状,公开执行死刑,最后暴尸示众。执行地点一般是在人流密集的市场,受刑者当众被拦腰斩断,身首异处。
▍汉代死刑执行方式主要有腰斩和弃市两种,图为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晁错衣朝服被腰斩东市
被判死刑的普通百姓,即使想自杀也很难得手。汉律规定,提供兵刃绳索等潜在自杀工具给囚犯,造成囚犯成功自杀的,提供工具者将被处以「髡为城旦舂」的严厉处罚。
只有对王公大臣,朝廷会格外开恩,默许、鼓励、甚至强制他们自行解决,免于横尸街头。
权贵在死刑上享受特殊优待,并非汉代首创,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秦汉以前,就有大量诸如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秦昭王赐死白起、赵高矫诏赐死公子扶苏等经典案例,是汉代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这种做法的好处并不难理解:贵族地位特殊,如果在光天化日之下解衣就斩,则尊严尽失,不利于维护社会尊卑等级秩序。维护身边官员的尊严,当然也就是维护人主自己的尊严。
▍太史公在《报任安书》有云: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定计于鲜」的「计」即指自杀。
当然,皇帝劝人自杀,也并非都是维护对方的体面。
如汉武帝的好友韩嫣,受宠到出入后宫不禁的地步,终于“以奸闻皇太后”,被迫自杀。
此等案情,显然不宜对社会公布,绕开公开审判、直接赐死当事人,不但可以避免暴露皇帝的私生活细节,还能消弭社会上的非议。
因此,汉代除诸侯王外,最容易享受自杀待遇的,莫过于后宫嫔妃和皇帝的亲信佞幸。
要处死德隆望尊的社会名流,也宜采取劝导自杀的温和态度。如名臣赵广汉被判处腰斩后,「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民意反弹强烈。如果能让其自杀、对外宣布病亡,无疑可以大幅消弭臣民的怨愤。
对「罪臣」而言,选择自杀也并非只能让他们保住体面,还有充分的现实理由。
根据汉代法律规定,犯有谋反、降敌、行巫蛊诅咒君上等重大罪行的罪犯,不但本人要判死刑,妻子、父母、同产(同母兄弟姐妹)也都要受到族诛。如果犯人能在正式判决前自行死亡,至少可以保全家属的性命。
因此,诱导罪臣主动自杀,无论于君于臣,看起来都是确保「双赢」的善政。
▍《汉书》明确记载的王侯将相死罪行刑方式中,自杀占有极高的比例,诸侯王甚至百分之百享受自杀待遇 / 图表来源:《汉代特权群体因罪自杀问题再研究》
为方便自杀,不少高官府署都日常备有毒药,以求事发仓促时能从容服用,不至慌乱。如果高官接受公开审判并获罪,全府属官往往都要连坐,下属们为求自保,也会想方设法劝说领导及时服药。
但是,好生恶死毕竟是人之常情,劝人自杀也就格外需要技巧。遇到薄昭这种情况,更需要皇帝出奇招、使妙计,确保对方圆满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
劝人自杀的艺术
在劝说官员自杀方面,汉代帝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之妙,有时甚至无须发布诏书,只要派出使者,在「罪臣」面前表演特定节目,让后者意识到死期已至。
典型例子如汉文帝派众臣到薄昭家哭活丧,由于创意堪称经典,成为常被后世循用的「文帝诛薄昭故事」。
▍1985年电影《文帝杀舅》的海报
皇帝还可以赏赐特殊礼物,加倍考验臣子的悟性。
公元前 7 年,天空出现奇异星象,占星家认为可能危及天子性命。汉成帝大惊之余,想到让丞相翟方进替自己死,于是突然下诏严厉谴责翟,同时赏赐牛酒,让翟「自审处焉」。
赏赐牛酒,本来是汉代朝廷对大臣告病辞职的福利性赏赐,发给身体健康的大臣,无疑是通知对方宜尽快因病去世。翟方进领会皇帝意图,很快自杀身亡。皇帝还多次亲临凭吊,对外营造丞相病死的假象。
如果是明示赐死,使者通常还会送去自杀工具供「罪臣」使用,早期是剑,汉武帝时出现了专供自杀用的「欧刀」,西汉中期以后则流行毒药。
▍汉代时的提炼技术有限,毒药含有大量杂质,伴有异味,服毒者服用之后常会伴有呕吐和剧烈腹痛,死状远不如电视剧中干净
如果只是被暗示赐死,大臣还须观察皇帝使者的具体行为,以判断自己最合适皇帝心意的自杀时机,没有必要表现得过于自觉。
公元前 177 年,汉文帝的使者前往逮捕名士朱建,结果一进门朱建便开始自杀,使者大惊之下和朱建的几个儿子一起苦劝,朱仍坚持自杀身亡。
事后,汉文帝深为自责,只好对朱建家人厚加抚恤,赐他的儿子做了中大夫。
朱建的错误并不难避免:如果确实非死不可,皇帝排遣的使者通常会从旁催促,或者做出某种暗示性动作。如汉哀帝赐死王嘉时,使者就「危坐府门上」,即直挺挺坐在门口。摆出这种威风八面的肢体动作,意思就相当明确了。
不过,总有些比薄昭不明事理的官员,自认无罪或罪不至死,不肯引刀自决,执意要接受公开审判。
遇到这种破坏官场规矩的行为,皇帝该怎么办?
敢于亮剑的汉代皇帝
面对不愿自杀的官员,皇帝首先还是要继续劝说,直到对方认命为止。
按照贾谊《治安策》中的观点,理想的君臣关系,即便在生死之际,最好也不要伤了和气,能好言说服,绝不动粗。
公元前 115 年,御史大夫张汤被人告发勾结奸商投机获利,汉武帝认为其「怀诈面欺」,促其自杀。但张汤一口咬定无罪,坚决不肯从命。
为促成张汤自杀,汉武帝连续派出八位使者,登门「谴责」张汤。最终,张汤的同僚赵禹终于不辱使命,说服张汤自杀身亡。
▍张汤墓出土的印章。张汤死后家中仅余五百金,大多来自俸禄和皇帝赏赐,确实是被冤枉了。
不过,真的碰上心存侥幸未及时自杀者,皇帝也并不怕刺刀见红。
如名将周亚夫,被人告发盗卖官器,在执法官吏登门拜访之际,匆忙准备自杀,结果被夫人劝阻,最终在狱中「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代官员们在狱中被迫自杀、受折磨致死、病死,以及种种不明不白的死法,史书中常统称为「下狱诛」。
更不可容忍的,自然就是极少数公然遵守皇帝诏书、自行前往廷尉所辖监狱受审的官员了。
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尽管有府属官吏为他调制毒药,并再三劝说服食,但王嘉仍坚决不从,摔破药罐,径直赶赴监狱受审。
如此不按规矩办事,终于招致皇帝的怒火。在汉哀帝授意下,监狱小吏对王嘉「稍侵辱嘉」,便令他「系狱二十余日不食呕血」(《汉书·王嘉传》),悲惨死去。
▍汉代监狱环境严酷,并不适宜平时养尊处优达官贵人居住。狱中有一种常见的死法:「考竞」,即在狱中被活活拷打而死。拷打的刑具多种多样,统称为「五毒」,名字就让人不寒而栗。即使躲过「考竞」,还有「瘐死」,想从监狱全身而退并不容易。
※ 本文部分参考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杰先生的相关研究,特此致谢与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