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地产头条(canadamls) Maple Li撰写】
秋风渐起,红黄相间的枫叶又给加拿大镀上一层秋天的韵味。大温房地产市场似乎也受到天气影响,感受到一丝凉意。然而在华人圈子里,房价的走势永远是热度不减的焦点话题。回头仔细捋一遍看,其实房价的走势和移民政策的出台和变动总是息息相关。
20世纪90年代技术移民潮,那个时候出来一批老移民。大家基本都是从头来过,朝九晚五勤恳劳动,房价一直不冷不热。所以1990年到1999年之间房价走势波澜不惊,不温不火。
1997年香港回归,一波波港人在1997年前后居家迁移来到温哥华。这一批人财务状况各异,既来之则安之,落脚之后经过几年的过度和调整,纷纷买房置业,用心经营。于是乎在2004,2005年左右推动房价有了一波明显的上涨行情。
2000年之后中国大陆兴起投资移民热潮,一批捞上中国时代发展红利的人赚到了不菲的身价,正好加拿大对投资移民敞开怀抱。此时过来的那一批人有资本买房,且对独立屋(别墅)这种国内象征成功人士的房子情有独钟。和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相比,那时候温哥华的房价还是白菜价,当然买之而后快。
2008年是个神奇的年份
。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美国、欧洲等地区经济受到重创,房价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而下行回落。但经历了2009的震荡调整之后,2010年重新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那一时期中国国内房市连续调整,政府严惩腐败,加上加拿大移民政策连续调整,一大批人此前已办好移民但没登录的人选择带着钱出国,让经济危机之后的房价迅速回升。
2010年之后移民政策有所调整,加拿大联邦暂停投资移民,各省提名类的商业移民门槛加高,能过来的人更是资本雄厚,买大屋不在话下,对公寓基本没啥兴趣。而且这一批人大多不用上班,有时间有心情伺候以及享受大房子。所以独立屋越来越火,公寓价格死水微澜。
再往后,已经安顿下来有钱有闲的这一批人恰恰又是懂投资理财,有远见会赚钱的那一拨人,成为买房炒房的新生力量以及主力军,自然买了一个又一个,这类投资与银行利息复利增长是一个道理。原本进来的移民可看做地产市场的第一波利润,而此时第一波利润又和本地原生力量合并,一起作为本金资本再次购房赚取新的利润,于是2015年,2016 年独立屋价格爆发式增长,就是复利计算到了一定时间点发力的状况。
看一组对比图:
90年代到2017年的房价走势图
2016年出了15%买家税顿时抑制了房价上涨,给过热的地产市场当头一盆冷水,凉了小半年。其实笔者认为,这15%税是一个表象和由头,真实的市场也是真的不能再抢下去了,政府、市场和民众,谁都难以承受泡沫破裂的惨烈后果。
对忽如其来的遇冷,市场其实也是微妙而默契的终于放了个心。上行动力消化殆尽,后面的是惯性还在维持高位,因为从数据看,其实海外买家所占比重真心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借着这个大棒,打没打着都趴倒一大片。本地资本追涨追的也快没气儿了,趁机喘口气。
至于今年公寓猛涨,我觉得不仅仅是前些年一直没涨所以补涨这么简单,而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节点。
从政策层面看,移民政策不再简单粗暴只要有钱的,而是更多偏向留学生,年轻人,专业技术工作者。他们需要全职上班,或者学业与工作兼顾,或者打不止一份工,交通便利的保障性居住为主要需求,公寓是首次置业的优良选择没的说。
从人口结构来看,老一代的人安土重迁对独立屋有执念,也肯吃苦费心去照顾打理,同时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消磨。但80、90后的新新人类观念不同,就算有钱也不一定愿意伺候打理大房子。而且照现在的职场趋势恨不得24小时都要工作,资源集中、交通便利的城区才是首选。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大温近年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步入了曲线上升的快车道,高密度人口集中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资料显示,2017年是大温历史上高层公寓审批数量开工最多的一年。就算地产商愿意建楼是资本逐利天然本性使然,那么这么多工程能够获批上马,也是有供需关系这个看不见的手在调整市场,当然还有温哥华向世界一流大都市迈进的历史必然。
还有smart city 理念的发展延伸,整个世界都在日新月异的巨变。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土地一直是资本的重要形态,“地主”是当之无愧的资本拥有者的代名词。但现如今,站在信息时代的大门口,人类生活和联系的方式都在不可避免的被重新塑造和改变。当无人驾驶汽车几近成为日常现实,当我们生活的各种所需都越来越频繁的与他人的服务交织缠绕,密不可分的时候,我们的居住形态会如何变化?
综合各种因素,我觉得今年很有可能是大温地产史上的一个发展节点。根据过去旧的知识经验论断未来未免有失偏颇。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不是过去那样了。
未来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有无限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