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济南都市频道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昨天  
济南都市频道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昨天  
西安晚报  ·  冲上热搜!申公豹“代购药单”火了 ·  昨天  
长春晚报  ·  陈思诚,传来喜讯 ·  2 天前  
长春晚报  ·  陈思诚,传来喜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十三名员工被逼跳楼,最小刚成年!背后真相一播出,好怕被封杀!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10-15 12:03

正文



最近一期《十三邀》,因为一些言论出圈了:

什么“学习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夕阳那么漂亮,干嘛不去看看?


我天生含蓄,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下说话。你可以说我情商不高,可是我为什么要高呢?


去别的地方看一看,不是人生必然的价值,你在全世界各地转一圈,挺好的,康德一辈子没走出那个镇,不也挺好的吗?

人一生真的不能只是谋生。你不直接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越是感觉幸福,否则你的人生就是一个苦役。


而视频的弹幕纷纷在刷:

这期能播出就是胜利…

好敢说啊,好怕她被封杀。

二刷依然热泪盈眶,好怕这集突然下架…

这期的嘉宾是: 林小英 ,一位研究中国教育的学者。



2012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到富士康位于深圳的厂区调研。

就在两年前,富士康发生了“员工十三连跳”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这些员工最小的刚成年,最大的才23岁,为什么他们要放弃年轻的生命?

当然,这跟企业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而林小英有更多的发现,这些年轻的工人90%学历层次是高中或中专,大部分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

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是不被期待的孩子,后来进城打工,做着流水线上枯燥乏味的工作,他们似乎从未被厚待过。


林小英至今还记得,这些年轻人走进办公区接受采访时的手足无措,她感觉到,他们自我感觉很卑微…

她当时给他们带去了小礼物,耳机。这在她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那些孩子们特别感激。

林小英说:我觉得我的付出根本配不上他们的感谢。


这次行程深深地触动了她,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广大而沉默的群体。

我们听了太多城市中产培养孩子的故事,却似乎从没有关心过,那些早早被甩出竞争的孩子。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中国的县城。

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

他们毕业后,成为最优质的年轻劳动力,他们的付出成就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之名。他们参与了全球化,却被全球化排除在外,他们被粗暴地当作社会的螺丝钉、工具人。


社会不关心他们的处境,只有发生跳楼的悲剧,才会上热搜…

林小英说:

我们整个学校教育系统是对不起他们的。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众所周知,我们如今的教育环境已经相当内卷,中小学教育全面为升学让路。

林小英带领团队,走访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20多所中小学,走进一线教育现场,带给她的冲击是相当大的。

就说她自己的母校,长沙县第六中学。

这些高中生,和自己差了二十多岁,他们的状态,太不同了。

林小英观察到,首先是他们的时间被严格地控制了。

他们排练节目时要拿本书复习,吃饭的时候要背英语…


这还不全是学校的要求,学生会自我监控,自我算计,把日程表填满。

他们只相信一个道理,就是刷题是有用的,没日没夜地学习是有效的。

相反的,过去人们相信的“会玩才会学”,以及“看夕阳”这种自然成长的需求,在今天全部失效了…

但是,没日没夜地学,一定有用吗?这个因果怎能如此笃信?


好像很多学生都变得功利了…

比如他们会问林小英:我跟你聊天,我有好处吗?

林小英感叹:这么年轻就有做交易的意识,其实很可怕,他就会止步于很多眼前看起来没什么好处的事情,你说唱歌有好处吗?听音乐有好处吗?但这是无用之大用啊!


这种情况,在高三尤为明显,高一学生的精神状态还比较正常,可见短短三年,人如此轻易地被塑造,被异化,生命力在慢慢萎缩…

而林小英当年读书时经历过的,现在的孩子不再经历。

比如,体育课从不缺席。

即使是下雨天,大家会做室内广播体操、下棋,天晴了,自习课就改成体育课。


比如,劳动。

过去的学生需要参与打扫校园,但近些年,学校请了物业,为让学生腾出时间学习…


过去,林小英和同学还搞过罢餐,因为他们怀疑食堂的油不合格,抗议更换。

最后“革命”成功,老师们也只是口头教育了一下。

现在,这根本不敢想…

简而言之, 当年的学生没有被压榨过。


而现在学生的想法也令她深深忧虑。

有人说:高考最后80天,我的感觉却只有,“坐牢生涯”终于要结束了。

高中岁月,在林小英心里满是怀念,在这些孩子心里,是噩梦,是苦难。上大学,是刑满出狱…


还有人说:

学习就是为了把别人甩下去,只有优秀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你学历不高,你这辈子就完了,做不了你想做的事,成为不了你想成为的人。


从这些孩子的脸上,我们看到了痛苦、迷茫,甚至冷漠。

如果说教育内卷是个巨大的困境,那么这些县中的孩子,就是这个困境中最大的牺牲品。

他们谈不上培养了什么爱好,也没有家庭资源的支持,他们消耗着自己,作背水一战…

失败了,成为底层的打工者,成功了,还要面临学历贬值的时代…


而林小英一语道破其中的问题:

卷就是过度的无效竞争,这样的学习就是为了赢过别人,自己是否有收获,是否真正的愉快,你根本来不及关心。

但是真正的教育,是让人能够自我探索,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也能开出花来,用我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林小英1975年出生在湖南长沙百熙村。

家和小学之间,隔着一个大水库,上学要走很远,于是父母就近把她送到隔壁村的小学。


每到开学,她都要先被老师薅出来,说:你这个税费又没有交,回去跟家长讲,带上这个教育费附加,24块钱。

儿时的林小英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这所学校离家近,自己偏偏得算借读,这怎么不是行政区划的问题呢?

而每次被拎出来的羞耻感,渐渐转化成恨,她说:只要我长大了,这仇得报。


考入北京大学时,她选择了专业:教育管理。因为想当校长,因为觉得教育不应该这么干。

后来发现,学完这个专业别说当校长了,当个老师都难,于是她的本科论文题目是:论教育管理专业应该取消。


凭着一身反骨,林小英越走越远。

她继续深造,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成为了一名教育政策研究学者,她不停地做田野调查,写文章,呼吁全社会关注中国教育。

在《十三邀》节目里,她说:

我对拥有权力不感兴趣,但我必须研究权力这个东西,尤其是权力怎么行驶,以及对这个普通的社会的个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

我受害了我都不去研究它,我白白受了罪。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她得出一个结论:县域教育不应该盲目追随精英教育,以升学为主导,而应该留住教育的本真。

回到教育常识,恢复教学常规, 是她开出的“药方”。

教育要为每一个个体如何成长为一个国家合格的公民,以及他一生的成长,提供最基本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

首先,是给孩子提供最完整的文理通识教育。

如果有人注定上不了大学,难道不该被好好对待吗?

对这些即将面临谋生的学生,学校应该教会他们怎样选择工作,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这些,目前的教育是完全缺失的。


其次,是赋予孩子一生重要的情感资源和纽带。

过分强调成绩,会恶化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学校应该收获珍贵的友情,甚至是爱情,因为这些学生毕业后就要为生计忙碌,学生时代的情感能够支撑他们的一生。



林小英的理念,之所以能够破圈,是因为她说的这些,不仅仅是县域教育的出路,对城市教育也有参考。

我们都知道,中考分流,在很多地方,有一半的学生上不了高中,提前淘汰出场…

剩下的,熬过非人的三年,又有几个能考上985、211这样的名校?

这个教育体系之下,筛选出了少数精英,却让80%以上的孩子陪跑。

就在刚刚过去的长假,有这么一条微博,点赞快10万了。


博主说,好友刚上高中的表妹假期回家,说已经超过三周没洗澡了。个体的尊严已经完全不复存在,在全世界大多数地方住监狱都比这人道。

而这条下面的一条条评论,更加触目惊心:

有河南网友留言:高中每个教室的监控跟监狱里的差不多,说话声音、动作幅度、扭头等,都会被精准捕捉发到班主任手机上。下课,也不准说话。每天给的睡觉时间只有六个小时,除去洗漱等只剩五个小时,违纪一次回家停课一个月。学生说每天说话不到五句。

有江苏网友留言:今年年前我们这边高中有学生五连跳,这样高中生才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寒假…

还有网友说:上海这边一些市重点高中基本上也都是衡水模式了,现在哪个学校不搞这种早上六点起来跑早操、站着读书、中午十分钟吃饭,就要被各位家长说了…


林小英说的这些,难道大家不懂吗?

不是的,林小英说,很多校长听了她的理念,都说:说到我心坎上了!

但他们作为管理者,不敢说不敢动,这是为了保险起见,“万一考砸了算谁的”?

在《十三邀》的结尾,一名节目组成员绝望地说:我们好像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们在另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当机器在加速运转,你改变机器是很难的。

这也正是有些人非议林小英的地方:

当不正常的人占大多数的时候,正常的就会成为异类,甚至牺牲者。

孩子们还要靠高考改命呢,你叫他们躺平吗?

但说出房间里的大象,这本身就很重要。

而在学历贬值、研究生也要去送外卖的今天,林小英的急呼终于能得到更多的回响。

人们开始质疑:内卷,还有多少性价比?

更多人开始意识到,高考改变命运这件事,已经越来越不现实,而人生却有千百种可能性。

教育这块铁板,似乎有了松动的可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