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官方公众号,坚持发布权威、重磅、独家、实用的财经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冠南固收视野  ·  五问非银互换便利(SFISF),实质和后续观察 ·  22 小时前  
东吴双碳环保研究  ·  【东吴双碳环保公用】每日集锦1009:河南省 ... ·  2 天前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国君基金配置|行情底部冲高,基金加仓方向解读 ·  2 天前  
华泰睿思  ·  华泰 | 宏观:净出口对增长形成支撑 - ... ·  3 天前  
证券时报  ·  刚刚!中美,大消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证券时报

从三个常识角度思考虚拟货币的价值

证券时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17-09-16 20:43

正文

这些金融常识不需要投资者理解在每个泡沫中出现的不同术语,而可以通过统一的分析方法,迅速发现金融泡沫中定价的荒谬。

最近,以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货币,在受到监管层严厉监管之后,占据市场头条。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虚拟货币大牛市中,许多投资者也许都感到迷惑,毕竟“区块链技术”、“算法”、“密码学”这些新名词,比我们在以往金融泡沫中见到的概念都要新颖,都要难以理解。相对于郁金香的繁殖、企业的利润和增长,投资者对这些新技术词汇难以领会,许多人也就不敢随便反驳,以至人云亦云。

但是,如果我们从几个金融常识的角度去思考虚拟货币,就能够瞬间揭开这些高科技背后的迷雾,发现虚拟货币的真实本质。这些金融常识根本不需要投资者理解在每个泡沫中出现的不同术语,而可以通过统一的分析方法,迅速发现金融泡沫中定价的荒谬。

这里,就让我们一条条梳理。

第一,这种资产总共有多少价值?

在面对金融泡沫时,有时候我们从本质上难以分辨这个泡沫有多大、价格到底是否离谱,但是如果我们把总量相加,就会很轻松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举例来说,在日本1980年代房地产泡沫中,只要卖掉东京的土地,就能买下整个美国。一个日本东京可能与整个美国相提并论吗?显然不可能。那么,这不是泡沫,又是什么呢?

在虚拟货币的泡沫中,比特币的历史最高价位达到大约5000美元,而比特币的最大总量是2100万枚,当前的总量已经接近此数。这也就是说,按最高价算,比特币的潜在总市值是大约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1/30。

这也就是说,光比特币一个虚拟货币,这一小串并无实际应用价值的代码,其“总市值”就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全中国十几亿人民,辛辛苦苦攒下的所有外汇储备的1/30。

那么,全球现在有多少种虚拟货币呢?据报道大约是900种。既然每一种虚拟货币和比特币在技术上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我们就可以假设,这900种虚拟货币的“理论最大市值”,可以达到90万亿美元,是当前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30倍。

显然,这一点都不现实。

第二,如果这种产品崩溃,会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影响?

对于许多金融产品,包括资产、商品、股票、债券来说,如果价格正常合理的话,那么一旦价格发生崩溃,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反过来,这种影响也会导致反身性,导致这种产品的价格不会永远崩溃下去。

举例来说,在2014年A股蓝筹股只有6倍PE估值时,如果市场再度下跌50%,PE就会达到3倍;如果下跌75%,那么PE估值就会达到1.5倍。显然,这种下跌会导致买盘的大幅介入,而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也使得这种下跌很难发生。

当原油价格在2015年跌破40美元之后,极低的价格就导致了社会意义上的反身性:价格越低,消费的人就越多、生产的人就越少,这样就会导致价格反弹。

但是,如果现在虚拟货币的价格下跌50%、乃至下跌75%、下跌90%,对我们的社会会有什么影响吗?基本不会。会产生“社会反身性”吗?没有可能。这种下跌对我们的社会、乃至对全球社会是不可承受的吗?并不是。那么,如果这种下跌一旦发生,会有多少力量去阻止价格的崩溃呢?

第三,如果资产价格下跌一半、甚至更多,并且维持多年如此,投资者是否会心慌?

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真正好的投资,是在买入以后,即使交易所关闭10年、在10年之中都不能出手,也能让人泰然自若的投资。举例来说,在2000年前后,中国内地一线城市的房价,其租金的年回报率在8%到10%。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买入持有10年不交易,哪怕20、30年不交易,投资者也不会感到心慌。

但是,如果现在有一个投资者买入一个虚拟货币,随即被禁止在未来10年内出售,投资者会感觉如何?10个月呢?对于内地一些炒家来说,恐怕10天的禁售期都无法忍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清醒认识到,虚拟货币的所谓“价值”,其实主要来自下一个买家的接盘,而不是来自于其本身的价值。

对于一种价格只能由下一个买家的接盘来维系的金融资产,我们就会用4个字来定义它:金融泡沫。

所以说,在面对任何一种潜在的金融泡沫时,我们其实并不需要纠结去其中很多的技术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新颖、难以完全理解、难以反驳。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从常识角度考虑一下这种价格是否合理,自然就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

来源:e公司官微(ID:lianhuaca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