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也一直宣扬知识分子、忠臣良将要呛着皇帝和上司说话才算真正的为国分忧、才称得上有气节的忠臣孝子。
在后来,甚至都病态到追求忠臣必须被皇帝拖出去打一顿才有成就感(程朱理学当然对皇帝也有约束,皇帝虽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但也不能随便将直言的臣子杀掉,对于大部分都追求做明君的皇帝而言,他们还要靠容忍这些臣子的直率来显示自己的圣明和雅量)。
那些臣子屁股被打的皮开肉绽后,会有人赶紧拿一张新宰的黑山羊羊皮敷在血肉模糊的屁股上包着,直到屁股长出新皮。
屁股长好以后,这个羊皮就成了像锦旗一样的荣誉:大臣们要将那张黑山羊皮挂在家里,当朋友们来串门的时候,像现在“强迫”客人看自己的婚纱照一样,请朋友观摩,然后等着朋友夸赞自己的气节,以显示自己的忠贞不二。
这种为名节而反对,其实当成也成为了一种秀!
/03/
20岁的咸丰帝继位后,为了显示自己的胸襟和明君的气派,下诏“求言”。
然后,以谨慎闻名的湖南耿直Boy曾国藩就信了,很真诚的给皇上提了建议,期望皇帝看后幡然醒悟、悬崖勒马。
在他的建议中,直指咸丰的三个缺点。为了秀自己忠臣孝子的形象,这个折子不仅送给皇上,还用快递回老家,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传阅。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他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却都是批了“无庸议”三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
相信普通人看了也是十分恼火,更不用说年轻气盛、只想沽名钓誉的小皇帝了。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疏上,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
咸丰真想将曾国藩砍了,还是其他大臣苦苦求情,咸丰也不愿意落下气量窄小的评价,才没有因这个折子治罪,只不过在心中却埋下了种子。
除了给皇上的折子,在工作和生活中曾国藩也是如此,最后终于
愤青的曾国藩变成了孤家寡人。
在这个过程中的
自省、反思与对世态的观察改变了他
,这才有了后来的“外圆内方”成就一番事业。
他认识到以一己之力很难短时间内去改变整个社会的陈规陋习,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也必须与大部分同僚、上下级建立相对和谐的关系,否则就寸步难行。
只有有了相对和谐的关系,才能有机会去实现个人的抱负。
当认识到与实现自己的目标相比,与各色人物的关系建立是一项必要条件时,他
虽然仍然有自己内心坚定的原则,但在外在表现上已经不是那样咄咄逼人、非黑即白,而是去适应、去利用,只为了自己的伟大目标。
作为一种动物,人无疑是弱小的。所以人拥有了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被庇护成长的时期,从婴儿到大学毕业这个十几二十年的过程中,人们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下生活、生存,这个时候
年轻人看到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
,是我们成年人为他们创造出来的、过滤过的现实。
所以大部分年轻人走向社会的时候,会对现实有“天真和幼稚”的预期,但当看到真实的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愤世嫉俗,当看到社会上不阳光的地方的时候都恨之入骨、看到因为与自己年幼无知“假想”出的世界不一样的,就感觉三观崩塌。
但
老司机都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美好,而是需要通过你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才会如意起来。
许多没有摆脱“天真和幼稚”状态的人总认为社会是非黑即白,所以他们以直言为荣而不考虑交流对象的感受、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就该收到重视而社会不会慧眼识珠,认为前辈有义务帮助他们而忘记起码的礼貌。
他们不知道任何人都有性格上的弱点和好恶,每个人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所以总会觉得整个社会对自己的不友好而将人际关系搞的一团糟。
许多有才华志向的人就由于陷入这种无休止的斗争中不能自拔,最后只能通过对社会的冷嘲热讽来展示自己的存在。成为社会的批判者,
而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建设者,既浪费了自己的才华也失去了很多得以成长的机会。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
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错;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融合体,不走极端。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
他还曾经说过:“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对于一个立志于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的人而言,虽然个人的努力和有价值的实践都极端重要。
但
如果不能够与自己所在的环境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
,那么其他人的有意无意的阻力可以让你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而个人也会陷入无尽的斗争和冲突中走不出来,甚至会成为怨天尤人的怨妇一般。
著名的管理学者罗伯特·李·卡茨在1955年的一篇经典文章《高效管理者的三个技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有效管理者应当具备的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性(technical)技能、人际性(human)技能和概念性(conceptual)技能。
该文是1950年代美国企业界寻找“理想经理人”狂热下的产物,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有一种类型的人最适合担任经理人(现在管理学界已经不这么认为了),找到这些类型人的共同特质就可以选择最理想的经理人。这三种技能如下:
-
技术技能
——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会计、技术员等。技术技能强调内行领导。
-
人际技能
——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如人际交往等。
-
概念技能
——是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作出决断的能力。具体包括:系统性、整体性能力,识别能力,创新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在1974年《高效管理者的三个技能》再版,作者对原文进行了几处修正和进一步阐明。
对于中低层管理职位,前者至关重要;而随着管理职位的上升,后者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实不仅仅是管理者,凡是那些有追求、期望有所成就的人
都需要良好的人级技能
,以便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只有这样才能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实现更高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