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风尘棋客
来源 | 知乎
今天让我们先把“金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了赚钱牺牲生活品质是否值得”,“那个男生对我很好但就是买不起房我应该和他分手吗”这些问题先放到一边,单纯而虔诚地跪倒在鲜红的毛爷爷脚下来探讨:
如何才能有钱,那些有钱人身上是否真的具备一些独特的思维和品质,最终取得了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财富积累,我们和他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如果你期待的答案是:
1. 专注勤奋毅力积累一万个小时,出门左转俞敏洪老师演讲录。
2. 马化腾其实是富二代,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出门右转朋友圈“揭秘白手起家的富豪神秘背景”。
3. 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造就的,查看“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你可能之前没看懂。
如果上面这些答案都不能让你满意,我们继续。
你的高中老师不会告诉你,即使你再努力学习也照样买不起房。
我现在身边过的最不开心的朋友,是上学的时候成绩最优秀的,现在又生活在国内的那一批。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大多成绩优异,考试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骄子,同学们心中的偶像。
虽然今天他们依然领着高于同龄人的薪水,却发现工作三年攒下来的钱依然不够在北京买一个厕所。所以觉得世界对他们很不公平。
在漫长的求学经历和成长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事业成功(其实就是赚很多钱)的认识高度的统一:努力学习,先考上一个好高中,再考上一个好大学,选择一个好专业,找到一份高工资的工作,拼命工作成为高级管理人员,从此衣食无忧生活幸福。
可直到毕业了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被灌输了近 20 年的美好人生蓝图,和现实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
严肃的说,这是因为以中国目前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大多企业的利润构成,资产的泡沫程度要远远高于企业能为高素质技术人才支付的报酬。
粗暴的讲,传统教育传递给学生的赚钱思路只是一场骗局,即把那几张卷子上的题做对越多的将来就越有钱,可是,这和现实世界中财富的分配方式几乎毫无关系啊,至少,和中国目前的国情完全不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什么叫做企业的利润构成决定员工的收入。
就比如说经营一家蛋糕店吧,美国公司的经营思路是找到最优秀的蛋糕师,提供味道最好的蛋糕,向全世界销售,凭借优秀的产品获得高溢价和高市场份额,来获取毛利进而付给优秀的蛋糕师高额的薪水。
而中国的蛋糕店的老板们发现,自己的蛋糕怎么做也不可能比美国的蛋糕好吃,何况中国大众消费者对于蛋糕的消费能力也不强。
真正赚钱的方式是提供品质一般但勉强合格的产品,通过一些独占的销售渠道,把蛋糕以大订单的形式卖给这些对蛋糕品质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大客户。
所以蛋糕师的水平并不太重要,能给公司签下订单的员工才是公司最有价值的人才。
可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教育给我们灌输的思路是蛋糕做得越好的人,将来也就越有钱。
这里的美国和中国不是绝对的,可以换成北上广和二三线城市,也可以换成互联网企业和炼钢厂,但你的工资是由你所在的企业的利润丰厚程度和你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所决定的道理,放之四海皆准。
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天经地义的常识,我却发现身边有无数人完全不能理解,尤其是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恨不能拿着一纸文凭向政府要钱,逢人便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人生的痛苦主要源自错误的期待,认清事物的运转规律不会让你立即获得财富,但至少可以让你迅速放弃愚蠢的幻想。
你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靠技能获取一份高工资的人。
严格来说,即使在中国,凭借高超的技术领取高薪,最终取得财务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难度极大,而且异常辛苦。
没有过人的先天条件和顶级的后天培养,大多数人所能习得的技能,都不是不可替代到让老板心甘情愿为你付一份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薪水的。
只要你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收入获得方式稍加理解,就能明白技术骨干的收入是很难超过掌握客户的销售总监和组建团队和客户对接的项目主管的。
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喜剧明星 Chris Rock 在一场脱口秀中讲过一个段子:黑人在美国最多也就 rich ,但不可能 wealthy。奥尼尔年薪两千万美金,那只能叫rich;在奥尼尔工资支票上签字的那些白人老头们,才能算 wealthy。
事实上,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有钱人都是后者,他们不是技能过人的人,而是整合资源的人,简称老板,也是这篇文章想探讨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的商业环境下,并非传统企业那种 100% 的公司拥有者才叫老板。
项目投资人,企业的合伙人,装修队的工头,夜总会的妈咪,安排一队小弟在三里屯收二手 iPhone 自己坐在旁边抽烟的人… 但凡直接发起并促成商业活动的人,在我看来都是老板。
你真正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超凡技能的人,而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的人。这就是学校和父母从来不曾告诉你的秘密,当然了他们之所以不告诉你,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没这么想过。
自我保护心理注定了穷人的宿命。
人类天生习惯的自我合理化心态决定了大多数人注定是穷人。
不信,可以看看你身边多少人热衷于分享——
“盖茨的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 IBM 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
“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 8 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还原聚美优品陈欧履历造假真相”;
百度知道甚至有好几个问题都在研究“马化腾究竟是是不是富二代”。
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会不停地暗示你,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
但凡当大脑扫描到有什么人和事会令自己的显得是如此的无知而无能的信息,这种保护机制就会迅速启动,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他们都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侥幸成功,自己要是有同样的客观条件,只会比他们更好。
而且,万一这些成功人士是自己身边非常熟悉的人,内心的保护机制会更加强大(君不见今年没炒股的人,看到身边炒股的人赔了,比自己发财了还高兴)。
就像上学的时候,我们热衷于讨论学习好的人都是书呆子没出息,漂亮姑娘只喜欢开跑车的渣男一样;长大之后则变成了,同事升职了是因为会拍领导马屁,同学创业成功了因为家里给了巨额的启动资金。
穷人的头脑是如此的敏捷,如果上述原因都找不到,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
他们就是运气好。
是的,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心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自杀率,也让极少的一部分克服了这种心里的人,成为了有钱人。
总结下来就是,穷人相信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富人相信这种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
穷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是因为他们富二代/有关系/运气好,我没有这些,所以我做不到。如果我有这些条件,我也可以做到。
富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我为什么没做到,我怎么才能做到?
可怜的穷人们,不打破这种自我保护的心里,是很难摆脱一事无成的宿命的。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从怀才不遇到壮志未酬,最终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钱人的思维是整合资源而不是拥有现成的资源。
如果这篇文章你只能看一段,那就是这一段,没准它就能改变个别人的人生轨迹。
其实很多穷人也不是甘心于一辈子领薪水的啊,他们只是在等机会,他们永远在等机会。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惊人地发现原来每个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心里其实也都有一条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嘛。
本科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展社交网络,最终成绩优异简历丰富,找到一个大公司工作几年积累工作经验,继续名校 MBA 深造。
出任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最终调回国内担任中国区经理,甚至时机成熟了,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跳出来单飞最终创业成功。
听起来如此酣畅淋漓的人生攻略,其实是最经典的穷人思维,穷人总以为有钱人的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顺水推舟得来的,所以要等着一切时机都成熟了,一切资源都获取了,才能开始行动。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
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小撮人,和他们拥有类似的客观条件,但却把他们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做起来了。
这一小撮人,没有本金,找朋友借钱找投资人投资甚至找银行贷款;
没有技术,自己去现学或者找到懂技术的人帮自己来做;
没有关系,找人介绍请人吃饭送礼屡败屡战;
没有客户,一个一个冷拨电话登门拜访甚至办公室门口堵着。
上面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老板。
当你真正开始做一个整合资源的老板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之前自以为拥有的资源和人脉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好用,任何一个商业活动从无到有,都必然要经历那些团队不整没有客户的阶段。
滴滴打车两年前还在在北京机场 T3 一个一个拽着出租车司机下载 App;以雷军在互联网圈二十多年的人脉,创立小米的时候光一个个登门挖人就挖了近一年,相比之下,你觉得自己能有的那些资源又能有多管用呢?
切记,老板的实质是寻找资源然后整合资源的人,并不是拥有现成资源的人。
更进一步说,一切商业机会都包含了大量的未知因素,而鉴于人类对于一个未知事物的群体接受度的判断力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优秀的老板擅长的是边做根据形势快速调整自己的商业活动,而不是事先把一切事情都预料好了。
你能想象亚马逊的创始人当年在网上卖书的时候,已经计划好了公司的业务要包括电子阅读器,电商,流媒体,云计算,无人机吗?
为什么穷人等待的机会永远不会到来?等你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的时候,市场早已经被那些趁着一切并不明朗就冲进去的人瓜分干净了。真正的好机会,永远都存在与未知中。
同样的道理并非只存在于商业世界,每个人生活中最好的机会,几乎都出现在那些你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
还记得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听说高中的数学课代表去新东方做了托福老师,班里的同学谈起这件事,语气中大多充满了怀疑和嘲讽,因为大家都清楚他高中的时候学习好是因为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水平根本不行。
他们想的一点没错,后来我才得知,这哥们当时连托福都没考过,但就是一咬牙硬着头皮上去应聘还成功了,结果最初过得心惊胆战,做梦都怕被学生从讲台上赶下来,于是每天疯狂的做题备课恶补英语,好不容易坚持了下来。
而两年之后,嘲讽他的人还是当年的样子,他已经成了新东方的托福名师,公开课出现在新东方官网上,学生遍布北美。后来我默默地在家里看了他的讲课视频,比起我当年崇拜的那些新东方名师毫不逊色。
我忽然想起了罗永浩当年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试想如果罗老师当年认为要把英语练到王强老师一样才能敢去新东方应聘,现在可能也只是一个吉林延边的文艺老愤青罢。
你看,真正把事情做起来的人,考虑的问题的过程其实是这样,这件事我一定要做,缺什么东西我去想办法去争取。而什么做不起来的人,永远在等待时机成熟。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有勇有谋,但勇又大于谋。相比之下,勤奋专注聪明简直只能算雕虫小技,唯有勇气才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如果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实在有限,必须得看十分具体的例子去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强烈推荐你上网看两个故事,一个是星巴克老板舒尔茨当年在西雅图开第一家咖啡店的始末,另一个是杨洁导演拍摄 86 版西游记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在读了这么多年书,看了那么多案例,和自己在残酷的实践中,能给出的关于“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很想成功,是不是就会成功了”的最好答案。至于你觉得它是醍醐灌顶还是勾兑鸡汤,看你的了。
(正文到此结束,知乎文章发出来后,作者被一堆人围攻,为此他又写了一个后续,大家接着看)
没有回复留言的习惯,但是鉴于逻辑有明显硬伤的小朋友开始成批量涌现,在这里简单更新一下:
其实在上一次回答“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的问题时,我就惊奇的发现,近 700 条评论中,反对意见极少是关于我提出的那个 TTPPRC 商业模型的具体内容,而全集中在“好像看明白了这个就能赚钱了”和“你知道这么多也没见你多成功”。
说心里话,我之前实在缺乏拯救这些愚蠢的小朋友的兴趣,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智力及格的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最起码明白什么叫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概率的条件”。
直到刚才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也许这也是一种经典的穷人思维方式,就是对于他人提出的一切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都把它们默认为必须是“充分条件”。
只要发现实现同样的结果的人采取了其他方案或者采取了该方案的人没有实现相应的结果(比如:有钱人也有没什么商业分析能力的,有很强商业分析能力的人却没有很有钱),穷人们就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才是更理智更清醒的。
天啦撸,怎么会有精神正常的成年人会相信:理解一个商业模型,就必然能导出赚钱的结果呢,这不是弱智么。TTPPRC 商业模型对于商业上的成功而言,很明显是一“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概率的条件”。
现在看看这个答案下面的一些留言:
1、批评了其他鸡汤,自己又做了一碗鸡汤 勇气么 你睁开眼看看多少人在折腾,他们缺乏勇气么。
感觉翻译过来其实就一句话:真的想做就去做且肯定会成功,否则就是你其实并没有那么想。
2、“然而其实又是另一碗鸡汤。说得好像你像富人一样去拼,去整合资源,去开拓市场然后就会成功一样。要真是那样,这世界不知道多少富人了。”
3、"你这种思维放在十五年前还可以说的过去,但是现在有思想,有行动的人多如牛毛,可是成功的还是极少的那几个人,个中因素其实就是你文章开头说的谁谁谁其实是富二代云云……"
4、“现在许多事情,绝不是会整合一下资源,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可以成功的做到这些,充其量也就是个小老板罢了”
亲爱的朋友,你仔细看看,我在全文中可没有半句话提到,有魄力去整合资源”就一定”能成为富人,也没有提到“有钱人 100% 就得是有魄力”啊,王思聪就不用啊。
我给出的答案中的思路很清楚,清楚到完全没想到这么多逻辑混乱的小朋友原来需要单独这么一段:
绝大多数富人都是整合资源的人,而一个人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白手起家,想实现财务自由这种包含高度不确定性的结果,拥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和强大内心驱动力是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的条件。
而且在一个普通人在成为整合资源的富人这个结果的诸多条件中,可以算是最重要的(在做到了这一点之后,你还得需要勤奋专注坚持,锻炼商业技能,阅读 TTPPRC 等等一系列非充分条件,才可能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重要到可以算是一个成为富人必要条件。
从这个答案中读出来“有勇气就会成功”的小朋友,你欠缺的确实不是勇气,是智力。
有勇有谋不一定能财务自由,但是朝九晚五确实可以避免饿死。上进体贴不一定能找到聪明漂亮的女朋友,只有嫖娼才能保证你睡到美女。
这个世界上越是有价值的结果,越没有充分条件。
这句话的逻辑是:“没有充分条件”这件事,可以算是,“有价值的结果”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没有充分条件”的结果就不一定有价值,但是”有价值的结果“必然没有充分条件。
我能帮你的就到这了。
同时推荐你阅读这些:
小心你的“穷人思维”
为什么你总是输给惯性思维?
工作两年收入不高,还要理财吗?
你从7点忙到23点,为什么越来越穷?
三年打造互联网+餐饮第一品牌
丰富市场实战经验
12小时,拆解60个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