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is more.
身处一个知识触手可及的时代,可以学的知识很多,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知识学习欠缺深度,谁的“锅”?
根据二八定律理论可知,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所以在学习知识这件事中,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学习,从而拒绝低效的吸收。
新媒体时代人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洞察整个世界,知识干货漫天飞,每天都有新概念、新东西、新热点出来,别说普罗大众了,就连各领域大咖也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所以这两年也诞生了一个新词儿叫做“知识焦虑”。
互联网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邓巴数字”,说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微信好友、微博好友、邮箱联系人数早就超过150人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能够承受的社交范围,但我们却用150个人的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和思考方式对待这个世界,所以必定产生落差感,这种落差感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知识焦虑感,认为身边每个人都比自己懂得多,每个人都是成功人士,只有自己是小白。
当然,伴随着“知识焦虑”也出现的除了各种学习攻略、秘籍,包括知识付费平台。按道理说知识平台的出现是好事,因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知识的选择太多,用户决策瘫痪,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用户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的确是知识付费带来的红利,但是其弊端也比比皆是。
许多做知识经济的导师和平台,其实秉承的,都是流量思维。
什么是流量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多」:制作更多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获取更多的营收。然后继续做新的内容,做推广,吸引粉丝,获取更多的转化和购买。就像割韭菜一样,隔了一茬,再长一茬。市场这么大,光是赚第一波用户的钱,就足以养活一个平台了。至于粘性、复购、口碑、评价……这些因素,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只要质量有保障,就是有价值的。但是流量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
因为,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需要极高成本的。所以很多平台的逻辑是,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制作真正优质的内容,不如把精力放在包装上 —— 反正绝大多数用户都是首次购买,他们接触到的,无非是包装而已。
有一些写作课程,讲的是取标题的若干个套路(所有文案入门书的基础内容),不同平台需求什么样的文章(自己去看看不就行了吗?),如何调动受众情绪(不累吗?),诸如此类。而如何真正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如何给受众提供价值,如何遣词用字、安排结构,如何深入浅出,传达尽可能多的内容 —— 一律欠奉。因为这些没法立刻让人听懂,更没法让人觉得「哇,好棒,真厉害。」
还有一些新媒体运营课程,讲的内容,基本也是入行3个月,就能够学到的东西。但问题是,收听的大多数是业余人士,他们不具备相关知识,去判断这些内容的价值,因为他们都处于「认知盲区」之中。
一方面,越深入的内容,篇幅就会越长。同样的时长里,能塞进去的「新东西」,就会变得更少;另一方面,讲得越复杂,对于读者来说,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脑力成本就会越高,愿意看完和传播的人也就会更少。再者,大众的需求往往都是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教程,只讲一个知识点,那么,就只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它就不具备任何价值和传播性。
所以,为了尽可能满足不同口味、需求的受众,大家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就是把话说得更浅显,把选题定得更大众化,把内容包装得更吸引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传播。
为什么知识无用武之地?
几乎每个平台都在做课程,都在邀请大量的讲师。内容要么大同小异,都是行业基础入门款;要么,都是网上能免费找到的内容,只要你善用 Google,其实都可以获得。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东西,很少很少。
这些平台最简单快捷的做法就是用简短的篇幅,介绍大量的「概念」,不断地给予受众新鲜刺激,让受众始终沉浸在一种「获得新知识」的喜悦之中。这样,受众喜欢,因为简单、不费脑,易于接受,又有一种「学到东西」的感觉。讲师也喜欢,因为出货快,半天就能搞定。但这些概念,学到之后,它们的原理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使用?使用过程中遇到障碍,如何获得反馈?如何知道自己用得对不对?
其实,大量的所谓「概念」,都是被包装出来,易于传播的名词罢了。真正需要去思考、去掌握的,是它们背后的共性。优秀的人才,都是举一反三,一窍通而百窍晓。如果没有往深处扎根,去真正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学会再多的概念,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只是「知道」,但并不具备「知识」。
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
知识付费正式是如此,我们创造了知识付费平台,但是平台也反过来塑造了我们,我们逐渐变得缺乏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变得依赖平台,变成简单的单向信息接收者,知识不能形成闭环,即收集、储存和内化。
其实但凡对学习和认知心理学有一点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做中学」,是多么重要。甚至,只是做测验,即使做错了,也能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许多人缺乏这个意识。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不断获取新鲜事物的刺激,不断地了解「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受众角度的「流量思维」,一种认为自己获取更多的「信息流量」,就能拥有更多知识的「流量思维」。但是,这并不是学习,而是在满足「学习的焦虑」。信息并不等于知识。信息要转化为知识,起码需要经过三个步骤:收集,储存和内化。
现今,大多数课程和受众,其实只处于第一个步骤。很多听过的内容,如果不经过思考,整理,应用,反馈,过几天就会抛诸脑后,更别说真正去理解和应用了。这就像「资料囤积症」一样。买了大量的书,下了大量的资料,但却一页都没有翻过。仅仅是把它们摆在那里,用来让自己感到充实,提供一种心理安慰。很多人购买知识产品,其实,也是一样的。
本质上,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因为它需要不断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加进新的东西。不经历这个步骤,是无从谈论「学习」的。只有把知识锲入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用它来指导实践,实现内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作为人类知识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的一门课程,投资理财的学习之路也是极其枯燥和痛苦的,除非你只满足于看看财经新闻、知道几只股票名字、炒炒房而已。
如果你想要拥有深度的财经思维、专业的市场眼光和果断的投资决策能力,就必须经历上面提到的学习知识的三个步骤:收集,储存和内化。
具体怎么学?小编有三点关于学习的建议:
1.找一位教练
一个优秀的教练,他会有一整套自己的体系,他的行为,思维,言论,观点,都是源于自己的体系,并且形成一个自洽的闭环逻辑。
2.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没有自己的体系,盲目地去积攒几G、几十G的内容,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缺乏一个将这些零散信息组织起来的图景。你只会复述别人的话,但并不真正理解。
3. 注重实践、反馈、互动和输出
掌握一项技能,或者一个知识点,最核心的,永远是「能不能使用它」。如果是一个抽象概念,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教给别人;如果是一个实践技巧,就在工作中创造机会去应用。
这三条建议是针对所有知识点学习而言的,而对于如何学习理财投资,叶檀财经即将在9月13日举行的【叶檀财经成立仪式与战略发布会】上发布的产品“檀香会”给大家准备了一套科学的理财学习方案,值得大家关(报)注(名)!
(好东西就应该打广告,藏着掖着算什么英雄好汉)
“檀香会”有哪些特色?
-内容产品化-
经济,一直是近几年来的显学,大大小小的讲座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书籍层出不穷。但是就算你参加了很多经济讲座,看了很多经济图书,你也很难成为经济学家。因为演讲注重呈现,图书注重出版,讲座和图书的形式更在乎的是输出的效果,而学习强调的是输入的效果。不能让讲者爽了,听者难受;一定是让听者爽了,讲者难受。所以我们更注重如何让用户接受和消化这些内容。
产品化是一个途径。什么是产品化?举个栗子~我们在为中产会会员准备檀书的内容时,不是空谈理论、框架,而是在结合七本书来讲的同时穿插有趣的故事,让你既能听完七本大部头的数目,又能了解投资的一些基础常识。此外,我们也会选用音频这种轻模式来传输内容,方便大家随时随地收听学习。
-服务人格化-
知识,可以帮助用户建立认知,而服务能帮助用户践行认知。我们不仅有专业的知识体系,而且有优质的服务设计。而最好的服务,一定是人对人的服务,一定是个性化服务。
好的产品一定是与用户人格联系最紧密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起点不是产品,而是人,推出的不是产品,而是会员。针对不同用户人格,我们在檀香会下设置了中产会、精英会、私董会三个会员等级。
针对社会顶层,我们推出私董会员,私董会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定制化,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金钱去支付最适合他们的服务,所以我们针对这个人群,特别推出了产品“智库1+1”,可为他们提供高端定制咨询服务,此外我们还将为这类用户提供海外价值之旅,为他们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服务。
针对精英阶层,我们推出精英会员,精英阶层我们强调的是专业化,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资产和相对专业的理财能力。所以我们准备了线下小规模高强度的“檀香创富赢”活动,每期会邀请数位大咖,深度解析某个主题,并提供最专业最落地的方法论。除此之外,我们也通过专业化的团队甄选优质的金融产品,为精英阶层提供专业化的理财渠道。
针对中产阶层,我们推出中产会员,中产阶层,我们强调的是系统化。中产阶层,大多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这一社会阶层,但理财知识相对匮乏,大多数人都没有系统化的理财知识,所以他们需要的是对于理财全面而系统的认知,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一整套理财系统知识体系。
-运营社群化-
檀香会,本质上就是一种社群形态,是专为投资者打造的社群。很多社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分享内容、分享福利等,但是我们在建立社群之初,就要让用户参与进来。前者与后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用户输入型社群,一个是用户输出型社群。用户在社群要有所收获,这是社群能把人聚集起来的原因,但是如何长期持续下去,一定是让用户在社群中有所输出,让用户对社群产生感情。
在线下活动中,我们会把用户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设置小组长,小组负责带领其他学员一起学习,争取福利,然后一起完成任务。所以很多学员在学习中,不仅会考虑自己学好,还会考虑整组的成绩,在为整体出谋划策的同时,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我们在课程设置中遵循的是“输出倒闭输入”,带领用户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从而获得真正的成长。
“檀香会”是我们本着良心、匠心和决心打造的财经知识付费产品,旨在为所有想要学习财经知识的用户提供专业、系统的定制化学习方案,财经知识付费上半场已经来临,我们的“檀香会”已经准备好,就等你的加入啦…
距离“叶檀财经成立仪式与战略发布会”
只剩三天
我们的嘉宾名额已所剩无几
想要参加的小伙伴还有机会,
报名时间截止到9月10日中午12点,
赶紧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