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最爱历史
介绍古今中外历史,窥探史海真相细节
51好读  ›  专栏  ›  最爱历史

三峡往事

最爱历史  · 公众号  ·  · 2025-02-13 12:47

正文



自古以来,
三峡 是长江通航河段中最凶险,
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犹如一夫当关,
将长江劈成两段。
三峡全长 193公里
滔滔江水从 重庆奉节县 倾泻而下,
由夔门天险夺路而出,
两岸最窄处不足百米,
向东流至 湖北宜昌市 南津关,
“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


请横屏观看: 卫星图上的三峡。图源/NASA



巍巍大气的三峡,
是百舸千帆的转折之地,
连通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三峡风光。图源/摄图网





三峡,在巴山楚水之间



01
三峡是什么?

距今约4000万年,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将中国西部地区抬升,
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
长江流经今四川境内,
接纳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后,
经由三峡地区向东流,
并加剧对峡谷的切割侵蚀。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图源/摄图网



在江流与地质运动的长期作用下,
崇山峻岭犹如被利刃劈开,
长江三峡就此诞生。
三峡地处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群山耸立,峡谷纵横,
江水激荡,云雾缭绕,
从海拔200多米的丘陵,
到高达1000多米的高山并存,
既有江河盘绕,又有高山雪景。


三峡,重庆巫山段。图源/图虫创意

狭义上的三峡
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段峡谷的总称。
从奉节县夔门顺流而下,
到巫山县大溪乡,
为第一峡: 瞿塘峡
瞿塘峡虽全长只有8公里,
为三峡中最短,却极为雄伟险峻。


三峡,瞿塘峡。图源/摄图网



夔门 ,是瞿塘峡的起点,
也是 三峡西端的入口
这里水面宽度只有 百余米
水流量达到 每秒5万立方米以上
古代木船行至此处,稍有闪失触礁即沉。
一位三峡的老船工说,
在常人眼里长江是一条河,
在他眼里,长江是两条路,
一条生路,一条死路。


(三峡,瞿塘峡。图源/图虫创意)

“水头如剑破夔门”
夔门就像一道雄伟的屏障,
荆楚之人闯过夔门,就进入西南天府之国。
巴蜀之人冲出夔门,也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即便是没有来过三峡的人,
也都曾领略过“夔门天下雄”的气魄。
这道古老的江关天险,
被印在第五套人民币10元的背面。


(三峡,夔门。图源/图虫创意)

通过夔门,进入瞿塘峡,
伴随着逐渐走宽的水面,
山高水急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
经过千万年来长江的冲刷切割,
两岸绝壁面目峥嵘,如斧劈刀削。
三峡工程蓄水后,
瞿塘峡一带不少景观已被淹没,
但千万年来形成的悬崖峭壁与湍急水流,
依旧让人心惊胆寒。


(三峡,瞿塘峡。图源/图虫创意)


西起重庆巫山县大宁河,
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
是全长46公里的 巫峡
巫峡也被称为“大峡”,
是三峡中最为整齐的一峡,
以峡深山秀著称。


(三峡,巫峡。图源/图虫创意)

久负盛名的 巫山十二峰 耸立于大江南北,
船动景移,宛如身在画中,
其中净坛、起云、上升三座峰,
隐于江岸之后不可见,
此即宋代苏辙《巫山赋》所说的:
“峰连属以十二,其九可见而三不知。”
在云雾之中可以辨识出著名的 神女峰
巫山云雨的神话
为山川抹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战国时,楚人宋玉作《高唐赋》,
描写了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
赋予了她浪漫的传说。
如今,若隐若现的山峰依旧在诉说着往事。


(巫峡群峰。图源/图虫创意)

从湖北省秭归县的香溪口,
到宜昌南津关,全长66公里,
是滩多水急的 西陵峡

西陵峡浪涛汹涌,两岸怪石横陈,
西段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
东段有灯影峡、黄猫峡。
三峡之秀、险,当属西陵峡。


(西陵峡中的灯影峡 。图源/摄图网


古人写三峡,
写得最好的往往是瞿塘峡,
写得最多的却是西陵峡。
古代“驴友”从西陵峡逆水行舟,
常因峡中险滩被困于此,
走了几天都没过黄牛山,
李白有诗曰: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到了西陵峡口,
即三峡东端的 宜昌 ,古称夷陵,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而得名。
此地是长江上游与中游、
峡谷与平原的分界处。
江水东流至此,
在没有终点的旅行中继续奔腾。


(请横屏观看:湖北宜昌,西陵峡 。图源/摄图网




02
三峡,不只是三峡

广义上的三峡,
是指三峡库区,
长江主干道河段部分全长约 660公里
跨越重庆、湖北30个区县。
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立案后,
这一概念逐渐广为人知。
峡谷、溶洞、森林、岩石与河滩,
构成了这一方壮美的天地。


(重庆奉节风景 。图源/摄图网


重庆奉节县兴隆镇的 小寨天坑
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
溶洞塌陷或地表水流入地下,
就溶蚀而成特有的“天坑”奇观,
即地理学上的喀斯特漏斗。
小寨天坑坑口直径 622米
从空中俯瞰,
犹如一个叠放在山谷间的水杯,蔚为壮观。


(小寨天坑 。图源/图虫创意


距小寨天坑不远处,
天井峡地缝 蜿蜒十余公里,
一同构成静谧的地底世界。


(幽深的天坑景观。图源/图虫创意)


从素有重庆“东北门户”之称的巫山县出发,
沿着长江支流大宁河往北至大昌古镇。
这一段60公里的峡谷,是著名的 小三峡
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组成,
比大三峡峡谷更窄,山势更陡,怪石更多,
兼得长江三峡之胜,
又别有一番奇峰耸翠的天地。


(重庆巫山小三峡 。图源/图虫创意

位于湖北西北部的 神农架 林区,
是三峡地区一处独特的生态文化圈,
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
活跃着金丝猴、黑熊、大鲵等珍稀动物。
传闻中的“野人”,
更是为三峡平添了几分神秘气息。


(请横屏观看:神农架风光 。图源/摄图网

由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
再加上森林茂密、山高水险,
三峡地区传统建筑为典型的 干栏式吊脚楼
巫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吊脚楼分布区,
当地居民自古就 “起高栏为居止之”
吊脚楼点缀在山水之间,
或建在山坡与平地上,或依山河凌空而建,
唐代杜甫有 “复道重楼锦绣悬” 的诗句,
宋代陆游也有 “人家避水半危楼” 的记载。


(清末奉节县 依斗门照片。图源/摄图网

但是,
三峡最早的人类足迹,
远远比这更加古老。



三峡往事


01
中华文明起源之一

大江大河孕育文明,
长江中上游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考古学家在 重庆巫山县 境内一个小山坡,
发现的 巫山龙骨
证明早在 200万年前
古人类就高举着粗糙的打制石器进入三峡。
中国先民打通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走廊,
从此再没有离开三峡。
距今大约 6800年前 大溪文化遗址
位于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
是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三峡大溪文化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湖北龙山文化交相辉映,
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此交汇、融合。


(大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 。图源/图虫创意


先秦时期,
三峡是巴人与楚人频繁活动的地区。
《山海经》写道: “西南有巴国。”
巴人自称是传说中三皇伏羲的后裔,
活动范围曾扩展到今陕西南部、贵州东北。
巴国因占据三峡一带的盐场,
成为先秦时期的盐业大国。
现在的 “盐巴” 一词
也与巴人垄断食盐有些渊源。
巴人崇尚武力,英勇无畏。
《华阳国志》记载,春秋时期,巴国内乱,
巴国将军 巴蔓子 到楚国求援。
巴蔓子无奈向楚国许诺,如平息战乱,
将赠予楚国三个城池。
楚国派兵助巴国平定内乱,
并派使者索要三座城。
此时,巴蔓子对使者说:
“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他取剑割下头颅,临死前命人将其送到楚国。
楚王为巴蔓子的忠义所感动,说:
“如果我能得到巴蔓子这样的大臣,
要城池有何用?”
至今,重庆各地仍有巴蔓子遗址,
他是三峡人敬仰的英雄。


(重庆博物馆,巴蔓子雕像 。图源/图虫创意


在秦、楚两国的进逼下,巴国不断迁都,
虽定都江州(今重庆),
先王陵墓却多在枳(今涪陵),
重庆丰都、四川阆中也有其都城的遗迹。
最终,巴国于 公元前316年 灭亡,
巴人融合到周边其他民族中,
现在的 土家族 ,一说就是巴人的后裔。


(湖南都罗寨,一个土家族村寨 。图源/摄图网

楚国
这个先秦时期长江流域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三峡注入了古老的楚巫文化。
《汉书》记载, 楚人信神鬼,重淫事。
所谓淫事,指的是楚国繁杂的祭祀风俗。
尤其是在三峡地区,
人类身处峻山奇峰构建的自然奇观,
在日出日落、阴晴圆缺的交替中,
更是形成了 “崇鬼信巫” 的信仰,
一个是以巫山巴东为中心的 巫文化
一个是以丰都为中心的 鬼神文化


丰都 “鬼城” 。图源/图虫创意

丰都 ,地处三峡腹心,古称“丰民州”,
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有 “鬼城” 之称,
以鬼文化闻名中外,
当地鬼神节日一年四季不断。
巴人、楚人带来了崇鬼的习俗,
而鬼神世界也折射了人间善恶,
世间流传“人死魂归丰都,恶鬼皆下地狱”,
实为推崇惩恶扬善,
这是鬼文化中积极的一面。


丰都 “鬼城” 。图源/图虫创意

三峡人对鬼神的古老崇拜,
还体现在危岩绝壁的悬棺上。
巫溪悬棺 ,分布在大宁河沿岸的峡谷上,
或在崖壁上以天然洞穴置棺,
或人工凿穴置棺,
生于山水,葬于山水,
这是一种被称为“崖葬”的葬俗。
悬棺在三峡地区分布广泛,
巴东县龙船河、巫山县铁棺峡
以及奉节县盔甲洞等地发现有大量悬棺,
最古老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唐代诗人 孟郊 游览三峡见过岩隙间的悬棺,
他在《峡哀》诗中写道:
“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
树枝哭霜栖,哀韵杳杳鲜。”


(三峡中的悬棺群 。图源/图虫创意

三峡,像一条幽深的文明走廊,
一边沟通着荆楚,
另一边连接着巴蜀;
一面是勇猛刚烈,
另一面是神秘多情。


图源/摄图网



02

才子、美人与英雄

文化上,三峡并不荒凉落后,
莽莽大山与滔滔江水之间,
是千年不变的诗意与豪气。
屈原 是三峡人。
他怀着忧国之思,
被楚王放逐后写下《离骚》等爱国诗篇,
彷徨于山川之间,
将楚辞这一丰碑树立于中国文学史。
《橘颂》中代表诗人秉性的橘树,
也许就出自三峡的橘林,
《九歌》中的高山密林,
仿佛就是在描写神农架的郁郁苍苍。


屈原雕像。图源/摄图网


王昭君 是三峡人。
她从香溪之畔走向深宫,
为了大汉王朝远嫁匈奴。
或许只有站在其出生地,
山清水秀的西陵峡口,
才能读懂她
“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 的别绪,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乡愁。
两千年过去了,人们没有忘记
这位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三峡美人。


(兴山县昭君故里 。图源/图虫创意


秦良玉 是三峡人。
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列入正式编制的女将军,
出生于三峡地区的忠州(今重庆忠县)。
她在明末乱世中,
率领当地军民组成了骁勇善战的白杆兵,
成为保境安民、勤王爱国的巾帼英雄。


(《秦良玉像》 清·叶衍兰绘)

三峡是英雄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先秦巴楚兴亡到三国吴蜀相争,
再到抗日战争国民政府西迁,
三峡留存下大量战争历史的遗迹。
如今,湖北宜昌因 葛洲坝 闻名中外,
而在古代,
位于三峡东端的古夷陵,也曾引英雄竞折腰,
若无夷陵扼守三峡出口,荆楚之地一马平川。
三国时期, 刘备 大举伐吴,
东出三峡,从巫峡到夷陵,连营百里,
却遭到吴将陆逊反击,火烧连营,
蜀汉大军溃败,刘备仓皇逃到白帝城。


(刘备画像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白帝城 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最初是西汉末年,
自号白帝的公孙述据蜀时修筑的军事堡垒,
后来广为人知却是城中的诸葛祠和先主庙。
兵败夷陵后,刘备临终前在此托孤于诸葛亮。
位于三峡东西端的两座城市,
见证了一代枭雄刘备的人生最后岁月。


(三峡水位上升后,白帝城成为江中“孤岛” 。图源/摄图网

抗日战争中,另一位英雄,
重庆人 卢作孚 在三峡
成就了中国“敦刻尔克”奇迹。
这位“中国船王”与他创办的民生公司,
全力支援祖国抗战。
从武汉到宜昌,再到重庆,
民生公司的轮船为了将宜昌数万难民与战略物资抢运到西南后方,
冒着日军的炮火不停往返于长江各大港口。
据不完全统计,1937-1940年期间,
卢作孚船队运入四川物资有19万吨,
为八年抗战建设大后方起到重要作用。
而这位爱国实业家、伟大的三峡英雄,
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私财。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



三峡的自然与人文,
都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页史诗。
正因如此,来过三峡的人,
无不沉醉于其山水风光与风土人情。
1500年前, 郦道元 来到三峡,
在《水经注》中描绘三峡四季风光,
只有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却成为千古名篇,
至今仍是中学生必背课文。
从此,中国人记住了
三峡的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的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的林,“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晚霞中的三峡 。图源/摄图网


1200多年前, 李白 来到三峡,
他因参加永王幕府而被下狱流放,
行至半路遇赦东归,乘船泛舟三峡,
写出其生命最后几年难得的超然洒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今日已难寻觅 。图源/摄图网

同一时期, 杜甫 也来到三峡,
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两年,
创作了437首诗,
其中多有描写三峡之作。
常年漂泊的他在秋天登上西阁,
写下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宋时,三峡森林覆盖率为75%左右,
两岸居民多以垦殖、捕鱼为生,
十分悠然自得,
刘禹锡在诗中就说:
“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

现在,由于工业发展与森林开发等问题,
三峡地区大量原始森林消失,
两岸犀牛、虎、猿等野生动物也销声匿迹。
诗仙与诗圣笔下的两岸猿声成为历史,
但千年前的三峡,因他们而永生。


(1946年,高空拍摄的三峡。)





他乡与故乡

01

三峡好人

十多年前, 贾樟柯 的电影 《三峡好人》
将镜头对准三峡工程中的重庆奉节县城。
即将远行与依然留守的底层小人物,
在三峡变迁的纷乱背景下相遇,
旅行的人、打工的人、摆渡的人、算命的人,
就像平凡的你我,像无数“三峡好人”。
这部现实主义作品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片中房子被拆迁的场面,都是真实情景,
就连男主角扮演者也不是明星,
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平凡的煤矿工人,
只拿了1万块钱的片酬。


(《三峡好人》 。图源/电影截屏

三峡好人从何而来?
明清时期的 “湖广填四川” 对三峡影响深远,
大量湖广籍移民通过三峡这条长廊进入四川,
同时也有大量人口就近滞留在了三峡。
今天的三峡老百姓,
不少是湖广籍移民的后裔,
清末巫山县的73姓,从湖广迁入的就有26姓,
民国时期云阳县178姓,明代迁入的有33姓,
正所谓 巴楚同风,自古皆然


三峡人家。图源/图虫创意


勤劳朴实的三峡人,
在巴山楚水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近代航运工具进入三峡之前,
凶险的三峡让无数船只望而却步,
三峡两岸的纤夫只能在一声声川江号子中,
拉着木船沿着险滩艰难前行,
用血肉之躯打通万里长江。
瞿塘峡上纤夫拉船留下的纤痕,
如今全部被淹没,
但其坚韧的性格已深深烙印在三峡人心中。


民国时期,三峡的纤夫 。)

山区交通主要由凿山而成的“碥路”组成,
三峡人中形成了特有的 “挑夫” 群体,
他们肩挑背负,来往于各个码头,
搬运货物行李,
一根扁担,两根绳子,就挑起了一家的生计,
重庆人称之为 “棒棒”
奉节一带叫他们 “扁担”
挑夫、纤夫与袍哥奔走于三峡各地,
这是三峡的码头文化。
直到现在,
三峡人依旧拥有码头特色的生活习惯。


(山城的特殊地形中孕育了挑夫群体。 图源/图虫创意


水路纵横的三峡诞生了重辣的 毛肚火锅
这一风靡全国的“水八块”,
一说来源于近代的重庆码头,
因为当时人们不喜食牛羊脏器,
穷苦的码头工人却爱它物美价廉。
如今是川渝菜中最有影响力的美食之一。


(麻辣的牛肚火锅。 图源/摄图网


饮食文化上,
值得一提的还有成为网络段子的 榨菜
这一风味独特的腌制菜出产于川渝地区,
尤以三峡的涪陵、丰都等地品质最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