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和楼
来源:小楼在这里(ID:xiaolouxinli)
点击下方
【
预约】
直播
人怎么可以坏到这种程度呢?
看了百色高中教师性侵女学生的新闻,气炸。
气一个禽兽毁掉了一个天才少女。
更气新闻下面,
围观者有意无意说的风凉话。
“她好可怜,可她被性侵时,为什么不反抗。”
“看聊天记录,明明就是调情,算不上性侵。”
……
打着理性和同情的旗号,无视当事人的处境,第一时间先追究受害者的问题。
又蠢又坏。
也就是女孩已经离世,如果女孩还健在,估计又会变成“你自己反思一下”了。
在观念保守、崇拜权威的环境下,弱者有反抗的可能吗?
说一个15岁的少女学生,和权力上位者老师之间你情我愿调情,太恶毒了。
这些人也许只是随口一问,并不在意答案是什么。
无意的引导,隐晦地带节奏,比直接嘲讽更伤人。
更糟糕的是,这类评论还会带歪很多人。
人已经去世,维权本来就难,
不是说一定要去替受害者发声。
但至少,不要增加受害者维权的难度。
为什么不反抗?
因为是
求生本能。
小红帽脱下红袍讨好大灰狼,不是爱情,是屠刀架在脖子上的生存本能。
讨好,是另一种形式的尖叫,是
大脑在暴力下启动的求生程序。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
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脑情绪处理的关键区。
尤其是在恐惧反应中,特别敏感。
一旦我们遇到无法反抗的危险时,杏仁核会被迅速激活,促使身体进入僵直状态。
潜意识想要反抗,但身体根本动不了。
一个小女孩,面对成年男性突然的侵犯,她拿什么反抗。
更何况侵犯者在女孩心中有着权威的地位和形象。
另外对知识崇拜也是人性本能。
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注定了人类具有天然的模仿倾向,在知识领域的表现是,对权威的无条件追随。
认知服从在学校是默认的规律。
新闻里,受害者被侵害,是因为侵害者对她表现得格外关心,晚自习后经常单独把她留下来补课。
从小到大,孩子都被灌输在学校要听老师话的观念。老师又是传授知识,帮助“认知”的角色。
让她反抗老师,是和固有观念做出对抗。
成年人都很难做到,更别说一个孩子。
如果加上性教育缺失,受害者会更容易扭曲。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人重视性教育。
但做得不到位的还是大部分。
有些孩子就算接触过性教育的内容。
但事情真正发生时,依旧分不清师德关怀和性暗示的边界。
再者。
恶毒的侵犯者擅长PUA,会用文字和语言把侵犯美化成“爱情”。
而青春期恰好情窦初开,在三观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就算觉得不适,也会不知不觉陷入圈套。
侵犯者作恶完后,并不会被制裁,依旧是被许多人赞扬和崇拜的对象。
这又让孩子更容易相信侵犯者没错。
侵犯者“没错”。
那就只能
洗脑自己
了。
那是爱情。
我们是相爱的,我们发生关系,是基于爱。
在三观形成的阶段,洗脑自己爱上一个有妇之夫,那只会让她们更加痛恨自己。
被伤害的痛苦,不仅无法被消除,还会越来越深。
被阴影长期折磨,心理就会出现问题,抑郁、自残、厌世。
为了活下去,她会努力摆脱伤痛。
新闻里的女孩儿,尝试重新高考,尝试去做兼职证明自己还想活,尝试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可惜她所做的努力,依旧无法填补侵害带来的黑洞,最后选择离开。
受害者被侵犯,如果对方一直没有得到惩罚,而自己又处于被指责的状态,她是很难活下去的。
就像林奕含,她好好考大学,出国留学,和喜欢的人结了婚,这一切依旧没能支撑她活下去,反而让她更加痛恨自己。
还有些受害者,会因为对现实失望而出现解构和幻想,以此支撑自己活下去。
前两年,有一部台剧叫《她和她的她》。
说的就是被性侵的女高中生林晨曦,因为一直无法讨回公道,进入对真实世界解构的状态。
晨曦被性侵后,不被理解,也没能惩治恶人,于是她自己创造了一个乌托邦。
在她想象的世界中。
父亲和弟弟还活着,对她很好,家里人都站在她的身边,没有为了“名节”和学校和解。
男友变成警察,是个主持正义的人。
当初同样被性侵却不肯发声的学姐,终于不再沉默隐忍,选择和晨曦站在一起对抗恶魔。
不仅如此,晨曦还想象自己的好闺蜜遇到了被骚扰侵犯的经历,而她成为了正义使者,替闺蜜们发声,给她们关怀和拥抱。
在晨曦看来,只有和她一样,有过同样的经历的人,才能走进她的心,成为理解她的闺蜜。
晨曦想要的公道和关怀都在美好乌托邦中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