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牛盾:国际化的渔业多功能性② ·  昨天  
CFC农产品研究  ·  【纸浆周报】多空僵持但支撑边际减弱 ·  3 天前  
微观三农  ·  全球热带农业创新大会召开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牛盾:国际化的渔业多功能性②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4-12-11 07:30

正文

我国渔业多功能性发展现状

对我国渔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和发展,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深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产品生产功能


我国水域辽阔,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造就了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上水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3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90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水域中,生存着2500多种鱼类和数千种虾、蟹、贝、藻等水生动植物,为我国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保证水产品供给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渔业生产发展缓慢,全国水产品产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45万吨,1978年为465万吨,平均年净增量仅为14万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后,我国渔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渔业生产起步腾飞,步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相继在1988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1993年达到2000万吨、1996年突破3000万吨、1999年突破4000万吨、2005年突破5000万吨大关,200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16万吨,比1978年的465万吨净增4651万吨,3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8%。从1989年以来,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30多年居世界首位。


我国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水产品总量的大幅提高,极大地满足了国内水产品市场供应,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2009年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37千克,比1978年的4.83千克增加32.4千克,增长7倍多,是世界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的2倍。我国水产品市场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平稳,水产品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种。


我国渔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方针”,激发了广大渔民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结构不断调整,养殖对象不断更新,养殖方式不断发展,养殖产量不断提高。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28万公顷,是1978年282万公顷的约2.6倍;养殖对象也从过去的十几个品种扩展到包括鳗鱼、河蟹、海参、鲍鱼、大菱鲆、罗非鱼等名特优新品种在内的40多个品种;养殖水产品产量3622万吨,比1978年的155万吨增长了22.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7%;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8.0%提高到2009年的70.8%。我国是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之一。


提供工业原材料


我国渔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外,还为化工、食品、药品、轻工、航天等50多个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原材料。珍珠是高级首饰装饰品、日用化工品等的原材料;海藻胶是医药卫生、化工、轻工染料等的重要原料,尤其是琼胶的医药卫生用途相当广泛;甲壳多糖、海藻多糖是较好的免疫调节物质和增强物质,有着很高的医药价值;海参等海珍品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许多海产品中所含有的功能性物质是未来海洋药物开发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出席中国民生银行与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经济社会功能


我国渔业的跨越式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其作用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本身,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促进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1949年我国渔业经济产值仅为0.6亿元,1978年为20.3亿元,约是1949年的34倍;2009年我国渔业总产值5600亿元,是1978年的275多倍;渔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4%上升到2009年的9.3%。渔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拓展生产空间,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渔业发展,尤其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沉睡多年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低洼盐碱荒地等非耕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使稻田资源得到了双重利用,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明显特点,有效地拓展了食物生产的空间。2009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10925万亩,比1978年的4235万亩增加669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116万吨,其中来自养殖业的产量占到70%,水产养殖业对我国水产品总量的贡献非常突出。我国渔民为我国城乡居民生产出约1/3的优质动物蛋白产品,这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


促进国际贸易,实现产业增值


我国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水产品加工和产业升值,促进了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开展。1978年,我国出口水产品仅限于对虾、鳗鱼、珍珠等少量品种,出口额只有2.6亿美元。2009年,我国出口水产品扩展到紫菜、斑点叉尾鮰、罗非鱼、淡水小龙虾、河蟹、海产贝类等多个品种,水产品出口量296.5万吨,出口额106亿美元,位居我国大农业首位,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2%,水产品出口额是1978年的40多倍。我国水产品进出品贸易的发展对提升产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加农村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人多耕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渔业不仅具有产业链条长、吸纳劳动力强的特点,还具有“离土不离乡”的优势,成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点产业。1979年我国渔业从业人员295万人,2009年增加到1384万人,30年间解决劳动就业1000多万人。渔业作为农村的一种重要的保障性就业方式,起到了农村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脱贫富民


渔业是农业中比较效益较高的产业,增收作用明显。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而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早在2002年就超过了5000元,提前了7年。2009年,我国渔民人均纯收入8166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高出3000多元。


在渔业资源丰富地区,渔业增收富民的功能十分突出。“三分天下,水有其一”的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江苏省兴化市2009年渔业产值40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的33%,全市12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5%来自渔业收入。辽宁盘锦大力发展稻田养蟹,2010年河蟹产量2万吨、产值10亿元,全市农业人口中人均来自渔业的收入超过千元。


在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渔业的增收脱贫作用也很明显。宁夏有水稻田120万亩,虽然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但亩产值只有1200元左右。2009年以来,宁夏将稻田养蟹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示范点水稻亩产增加5%,河蟹亩产20公斤,亩均利润1981元,比常规单种水稻增收700元以上,实现了亩产千斤稻再增几百元的目标。


生态环境功能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大量的面源性污染,水利水电、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建设以及长期粗放型、掠夺式的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海洋赤潮及内陆水域蓝藻等灾害频发,水域生产力明显下降,传统经济鱼虾资源衰退,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面对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我国着力变革传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渔业资源养护之路。


实施四大制度,缓解资源压力


一是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自1995年起,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相继实行为期两个月至三个半月不等的伏季休渔制度。每年我国沿海上百万渔民上岸,十几万艘渔船泊港停捕,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像我国这样大规模、全海域的大型资源养护行动,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是内陆水域禁渔制度。从2002年开始,我国在长江流域分江段、分时段实行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制度,期间禁止所有捕捞作业。该制度涉及沿江10个省份、5万专业捕捞渔民和兼业渔民。与此同时,不少地方还在湖泊、水库、江河等重要水域实行了区域性禁渔制度。2011年,我国珠江流域的江西等六省(区)也实行了春季禁渔制度,在规定的禁渔水域和禁渔时间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


三是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我国自1987年开始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制定了《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提出2003-2010年全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减少3万艘、功率数减少126.97万千瓦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四是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捕制度。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正式开始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在中央政府和各地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长江生机活力的重要阶段性成效。


以上四项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渔业管理制度。休渔禁渔制度和渔船双控制度的成功实施,有效遏制了我国捕捞渔船盲目过快增长的势头,缩短了捕捞时间,降低了捕捞强度,为鱼虾产卵和幼体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主要经济鱼类得到休养生息,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势头得到有效的遏制,带鱼、大小黄鱼、鲅鱼等一些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有所增加,一些多年不见的渔汛、虾汛又回来了,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得到了广大渔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了我国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和负责任渔业国家的良好形象。


开展增殖放流,促进资源恢复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将渔业资源养护提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政府的一项公益性事业,组织开展主动的有目的的养护行动,开创了我国渔业资源养护的新阶段。“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累计投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资金近21亿元,放流中华鲟、白鲟、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和对虾、蟹、四大家鱼等各类水生生物苗种近1100亿尾,增殖放流活动由区域性、小规模发展到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资源养护行动,期间各地还举办环保宣传、渔文化知识普及、苗种认捐等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由于连续多年的坚持,放流所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2009年渤海海域中国对虾回捕产量达2740吨,产值超过3.5亿元,2010年山东省中国对虾可捕量达4000多吨,资源量明显恢复。江苏省五大湖泊加大增殖放流,惠及湖区百姓,湖区渔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9240元提高到2009年的11053元,年均增加900多元。


加大生态建设,改善水域环境


水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一样,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渔业在保护和改善水域环境,扩增碳汇、降低碳源,维持水域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是以渔控藻、以渔改水的净水作用。鲢鳙鱼和贝类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作为食物,将浮游动植物转变成鱼蛋白输出水体,藻类可直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有效降低水体中氮磷含量,起到净化水质、修复水体的作用。各地大力发展净水渔业,以渔控藻,以渔改水,还天然水域碧水清波。


二是吸碳固碳的碳汇作用。海洋生物是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的主要完成者,地球上有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浮游生物、海藻、盐沼植物、红树林和贝类等海洋生物完成的。渔业的碳汇功能对于降低大气中 二氧化碳含量,缓解地球温室气体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水域环境修复作用。修复水域生态,改善水域环境,是促进资源养护和恢复的重要途径。建设“海洋牧场”,集中开展人工造礁。礁体促进了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人造鱼礁海域的鱼产量一般比同类海域的非人工造礁区高10倍~100倍,实现了“养海、富海、富民”的目标。在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建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等生态系统,同步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全面改善人工鱼礁区附近生态环境,为鱼虾“建巢筑窝”。至2010年,全国共建成各类国家级水生生物保护区200多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0个,促进了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文化休闲功能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以及节假日休闲时间的增多,休闲渔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休闲方式,应运而生,迎来了发展机遇。


休闲渔业又称娱乐渔业,是一种依托渔业相关的设施设备、生产场地、渔业产品、经营活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以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目的,集垂钓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第三产业。


我国休闲渔业主要包括三大内容:


一是垂钓渔业。俗称钓鱼,已演变成一项老少皆宜、集健身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活动,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垂钓渔业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过去的零散化、小型化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垂钓方式有塘钓、船钓、棚钓,垂钓区域有湖钓、海钓、岛礁钓、岸线钓等,垂钓品种有钓鱼、钓虾、钓蟹、钓龟、钓鳖等,专业化的垂钓比赛也在各地广泛开展。


二是水族渔业。以水生生物观赏为主要形式,是集观赏和娱乐为一体、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具有“足不出户,享受休闲”的特点。水族渔业已由过去的单一观赏鱼饲养发展成集观赏水族品种培育、苗种繁殖、养殖技术、营养饲料、水质调控、防病治病、水族器材、水族文化等多学科、多领域、多功能于一体,产业相互融合的新兴产业,“水族箱”也有望成为继电视、冰箱、洗衣机之后进入家庭的又一个家用主流电器。


三是旅游渔业。是利用渔业设备和渔区风景,集观光、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新型渔业产业形态,为人们提供休闲消费产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渔家乐”。


△参加海军与农业部就海军现役舰船举行交接签字仪式


政治外交功能


政治外交功能是我国渔业所发挥的一项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渔业为媒,与周边国家开展民间交往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外交工作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与塑造。渔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通过民间组织,代表国家在开展周边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渔业的发展工作,在1954年底成立了中国渔业协会,以维护我国渔业权益、维护海上正常生产秩序、保护我渔民切身利益为己任,开展了对日民间渔业谈判,并于1955年、1963年、1965年先后三次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协会和日本国日中渔业协会关于黄海、东海渔业的协定》,1970年又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协会和日本国日中渔业协会关于灯光围网渔船捕鱼的规定》等协议,对中日两国在黄海、东海的捕鱼问题做出合理安排,并对海上安全作业做出相应规定,使渔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得到有效保障,使东海、黄海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新中国渔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后,1975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国渔业协定》,取代了历时20年之久的中日民间渔业协定。中日渔业民间合作,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在促进中日两国外交正常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以渔业为先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我国海域辽阔,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任务很重,渔业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特殊的作用。南沙群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其附近海域历来就是我国海南、广东、广西渔民和浙江、福建、台湾等地渔民传统的作业渔场,每年,我国在南沙海域作业的渔船有450艘左右,在钓鱼岛海域作业的渔船有1000艘左右,年捕鱼量约3万吨,年产值2亿多元。


按照中央关于“开发南沙,渔业先行”的重要方针,从1985年起,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渔民恢复在南沙的渔业生产,“中国渔政”于1994年起坚持在南沙美济礁的常年守礁任务,并每年组织渔政船赴南沙海域开展巡航护渔,为我国渔船渔民提供生产现场保护,充分体现了我在南沙海域主权的实际存在。


我国渔业在南极生物资源开发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南极磷虾生产性探捕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拓展了我国渔业的发展空间,对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也极具重要意义。


“渔权即海权,海权即主权”。在我国渔业已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及周边环境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渔业开发”仍将是我国在钓鱼岛海域和南沙海域体现主权存在的重要形式,广大渔民和“中国渔政”在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方面的特殊作用不可替代。


以渔业为窗口,促进对外交往


我国渔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窗口,在参与国际与地区渔业事务,开展双边、多边渔业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外向型渔业快速增长,水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之一。在国际渔业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扩大,影响力明显增强,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履行国际义务,树立负责任国家形象,在太平洋公海海域,“中国渔政”与美国、俄罗斯等国海上执法部队开展联合执法,共同打击非法捕捞作业,保护公海生物资源。






来源:中国农村网

编辑:霍然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