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闹闹每日星运  ·  超会赚钱的天蝎座 ·  5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是如何将一个单一的商品变成一个受欢迎 ... ·  3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是如何将一个单一的商品变成一个受欢迎 ... ·  3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春节快乐!好运壁纸&全年运势请查收!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78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12 16:56

正文





凡夫入报

(1)凡夫入报


“凡夫入报”四个字,我们现在听起来已经是耳熟能详,也觉得稀松平常了,其实这四个字在善导大师写出来之后,就像原子弹、氢弹一样,在当时的整个佛教界爆炸了。因为在当时整个佛教的理论当中,都还没有这样的说法,只有善导大师依据净土三经把它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


凡夫怎么能到报土呢?按照常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善导大师说,凡夫就到报土,就说这四个字。所以这四个字包含的能量特别大,力大无穷。


“凡夫”,就是造罪凡夫、业障凡夫、颠倒凡夫、不净凡夫、杂染凡夫、苦恼凡夫,都是这样垢障深重的人。“报土”是什么境界?那是佛本身的境界。凡夫怎么能一下子跳到报土?是怎么去的呢?


本节分科如下:



(2)举诸师义


然若依通途自力断证,唯地上菩萨方能往生诸佛报土,二乘圣人、地前菩萨尚且不能往生,何况凡夫?


“然若依通途自力断证,唯地上菩萨方能往生诸佛报土”,“断”是断烦恼,“证”是证悟相应的果位、证涅槃,如果依照通途圣道法门,靠自力修行断烦恼、证涅槃的话,只有地上菩萨才能往生诸佛报土,因为地上菩萨已经破无明,证法身、法性,所以可以到报土去。这是通途的教理。


“二乘圣人、地前菩萨尚且不能往生,何况凡夫?”地前菩萨还没有破无明,即使功德很大,发心很大,也不能到报土;阿罗汉已经断了三界内的见思二惑,已经出三界了,但仍然不能到报土;连他们都去不了,何况凡夫?所以说凡夫到报土,这怎么可能?二乘阿罗汉圣者、三贤位菩萨都不能到报土,凡夫怎么能到报土?


故圣道门诸师判极乐往生大致为四类:


一、或判极乐是高妙报土,但凡夫不得往生;


二、或以凡夫得往生,但判极乐只是粗劣化土;


三、或判极乐为报化二土,地上菩萨生报土,地前菩萨及凡夫生化土;


四、或判极乐为四土,凡夫只能生于最低的凡圣同居土。


总之,不许凡夫得生报土。


在善导大师的时代,圣道门的诸师判极乐往生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判极乐是高妙报土”,很高,“但凡夫不能往生”。这是当时的摄论宗以唯识论的道理来判的。


第二,“或以凡夫得往生”,凡夫能往生,因为《观经》讲到了;但只能到粗劣的化土。“判极乐是粗劣的化土”,“粗”是粗糙,“劣”是下劣。这是谁判的呢?净影寺的慧远大师。


第三,“判极乐有报化二土”,这是一个折中方案,说极乐有两种,有一个报土的存在,还有一个化土的存在;“地上菩萨生报土,地前菩萨及凡夫生化土”,虽然判了报土,但是凡夫没有分,还是到化土。这是迦才大师所判。


第四,“判极乐为四土”,判四个位,那就是常寂光土(法性土);实报庄严土(报土);还有一个方便有余土,是为阿罗汉圣者往生的地方;然后还有最差、最低等的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夫可以往生的地方。有四个阶位,凡夫只能生于最低的凡圣同居土。这就是天台宗的判。


总之,综合这四条,拿放大镜来看,不管怎么判,都是不许凡夫得生报土。


(3)善导大师判明凡夫入报


唯有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上,定判阿弥陀佛为报佛,极乐净土为报土,又判《观经》九品皆是凡夫,显明“凡夫入报”——凡夫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报土。


所以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再来,楷定古今,“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是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凭什么开宗?就凭“凡夫入报”这四个字。


“唯有善导大师是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上”,善导大师不是站在通途自力断证的立场上,说话的起点不一样,结论当然不一样。别人都是讲靠自力怎么修证;他跳到阿弥陀佛的愿力里面,不在一个平台上讲话。


“定判阿弥陀佛为报佛,极乐净土为报土,又判《观经》九品皆是凡夫,显明‘凡夫入报’——凡夫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报土”,善导大师这种判释,可以讲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如同石破天惊。但这么一判之后,别人不服也不行,事实就是这样。


下面的这个问答很清晰,慧净上人就此专门写过一篇讲义,说得很细,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观经疏·玄义分》说: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小圣难阶”,指三贤位的菩萨和阿罗汉圣者都不能往生。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罪垢、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能去往生呢?这不是一个难题吗?


如果善导大师仅仅说“凡夫入报”,谁相信啊?善导大师回答得很巧妙,几句话、二十来个字就回答完了。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这句话是过渡式的,“你讲得不错”;不过有“若论”两个字,如果要论众生的垢障,那实在像你所说,“实难欣趣”,凡夫不能到报土。


后面一转,不过阿弥陀佛不论这些,不论凡夫有没有垢障。那论什么?“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这种回答,可以讲是扭转乾坤。


“五乘”就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前面讲“小圣难阶”,“小圣”是二乘,加上三贤位菩萨,再加上高位菩萨,五乘都齐入报土,跟地上菩萨平等往生。


原因在哪里?就是不论众生垢障,只论佛愿强缘,有佛愿作为强缘,不可能的事情也成为可能。


凡夫众生只能在人天境界当中,会堕落到三恶道,不可能到报土的,连化土都很难去;但有了六字名号,有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一加力,就去了,这就是强缘。


即托佛愿力以作强缘,惑障深重之最下凡夫,与豁破无明之上位菩萨,平等往生弥陀报土。此为净土开宗之第一理由、无量教行之根本结归。


净土要开宗,原理何在?如果净土不开宗的话,都是说凡夫不能到报土;要想彰显凡夫到报土,就一定要把阿弥陀佛本愿这个理论拿出来,同时也必须建立净土的宗派。因为如果以各宗各派来判释净土,凡夫是不可能到报土的。


因为诸宗判教是建立在自力断证的基础之上的,舍离不了自力,这样修行的凡夫怎么能够得到绝对的安心呢?一定有种种的疑惑。


现在讲,不论凡夫垢障,正由托佛愿为强缘,皆得往生。无论什么人听到,当下心花怒放,没有任何障碍。因为托佛的愿力,凡夫就能往生极乐报土,这样净土宗才确立;其他任何宗派对净土的判释自然放一边了。


如果净土宗不建立的话,就必须旁借各宗的理论来说明,而其中最好的只能是天台宗的四土判释。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失传后,中国的净土行者几乎都是依赖天台宗的四土判释。这样就不是净土宗,而是天台宗了。


无量教行到最后,其实就是让凡夫能够往生报土,到报土就是自然成佛的,不需要经过累劫修行渐渐达到。

速超成佛


这一节讲往生报土之后的功德利益,说明往生极乐的得益——速超成佛。速是快速,超是超越。


分科如下:

(1)渐次证果之错解


或以为凡夫往生净土之后仍是凡夫,但因为极乐处所清净,无退堕之缘,便于修行,又寿命无量,故得渐次修行,渐次证果,渐渐成佛。此以凡夫往生乃是化土,或凡圣同居土,故作此说。


如果以圣道门诸师的见解,到了极乐世界,环境好,又不会退堕,又得无量寿,慢慢修,总是能够成佛的。这样的理解显得很殊胜,但其实不是这样,这样的理解还是通途法门。以为凡夫往生乃是化土,或者是凡圣同居土,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2)速疾成佛之正义


① 依祖判


然善导大师既判“凡夫入报”,明“五乘齐入”,则虽是娑婆凡夫,一旦往生,即速超速证,速疾成佛。文证虽多,略举如下。


到了报土,就和往生化土、凡圣同居土不是同一个境界了。不过,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对凡夫往生凡圣同居土有特别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四土的框架、范围内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毕竟显得有点牵牵挂挂,因为有凡圣同居土这个框套着,不像善导大师直接就说“凡夫入报”。


② 引文证


下面举一些经文的证据,引用了《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三经一论的六条文。


第一,《无量寿经》第二十二愿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常伦”,就是平常的次序,从一地到一地,从低到高,慢慢修行。“现前”,就是当下,不是说经过多少时节之后,当下就行普贤行。“普贤”,普遍地示现,普门示现,可以示现为人天,可以示现为阿罗汉圣者,可以示现为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为不退转的菩萨,也可以示现为十地菩萨,所谓“十地愿行自然彰”。“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显示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广大的神变莫测的德行修持。


第二,《无量寿经》说:“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无量寿如来会》说:“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人天名”。


这第二条文也证明到了极乐世界不是慢慢修行的。《无量寿经》说,“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提到“五乘齐入”,这也是根源、根据。声闻,包括了缘觉,就是二乘,加上菩萨、天、人,这就是五乘。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虽然在名相上分成五乘,但是他们的智慧都是一样高明,他们的神通都是一样洞达,都是一类的。“洞达”,就是无障碍。“咸同一类”,都是一个类型。“形无异状”,不仅内证是“咸同一类”,外形也没有差别。不仅外形没有差别,内心、内证也一样,内证和外相都完全平等。


为什么要叫声闻、菩萨、天人呢?“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虽然举出“天人”两个字,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声闻、菩萨这样不同的名相。因为他方世界都是有五乘的,不像极乐世界是纯一的大乘涅槃境界,如果直接讲,他方世界,尤其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可能听不懂,或者不敢相信,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因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才讲五乘,讲不同的名相。


《无量寿如来会》也说“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外相无差别,内证也无差别,叫无差别相。


这样就是速证,没有阶位、时间上的差别。


第三,《无量寿经》说:“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到极乐世界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


“须臾之顷”,一刹那间,在很短暂的时间内,怎么样呢?


“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身相光明”指外表的形象,“智慧功德”指内证的功德,说得非常清楚,哪里需要渐渐修行、慢慢证果呢?到极乐世界一下子就全部兑现,立即就这样了,跟诸大菩萨一样具足成就。圆满具足,毫无欠缺,叫“具足”。“成就”,是不会再退失的,跟诸大菩萨一样。


第四,《观经》说:“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观音、势至是等觉菩萨——最高位的菩萨,和我们念佛人平起平坐,跟我们作胜友,是兄弟关系。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坐道场”就是说决定成佛的意思,“诸佛家”就是净土。


第五,《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阿弥陀经》不说五乘,也不说渐次成佛,而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都是不退转的大菩萨。“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和观音、势至一样的果位。这都是说速疾成佛。


第六,《往生论》说:“观佛本愿力,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佛本愿力,能令速满足”,佛的本愿力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讲快速成佛的,不是说渐次成佛。这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依据净土三部经的教理所说的。


接下来是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来举例说明。


加之身皆金色、无有好丑、具六神通、三十二相,一一皆是顿速圆满,而非渐成,故知凡夫往生,速超成佛。


这是引用四十八愿当中的愿文,法藏比丘当初发愿给予众生的利益。


“身皆金色”,到了极乐世界,所有众生自然都是当下身皆金色,不是慢慢变化而有浅金色、深金色,不是那样的,都是一样的,不然就有好丑了。所谓“无有好丑”,极乐世界,所有众生都是一样的美貌、端庄、庄严,不是渐变的,没有时间上的差距。“具六神通、三十二相”,是说当下具足圆满,并不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修持的。也由此来证明,往生净土,外相、内在神通功德都是速疾圆满超证的。


③ 遮伏疑


下面就是遮伏疑,可能大家有这种怀疑,先遮止:“这样速疾成佛,不都成佛了吗?那何必还要说有五乘,说有菩萨、声闻、缘觉,说菩萨有三贤、十地等等呢?”


虽言成佛,具佛之德,同佛之格,而不受佛之名,仍顺余方,受五乘名,起普贤行,遍十方界,救济众生; 是名果后普贤,非因位普贤。昙鸾大师言“不从一地至一地”,善导大师言“即证法性之常乐”“十地愿行自然彰”,此皆缘彼佛愿力故。


“虽言成佛,具佛之德”,所谓成佛,是说他内在具有佛的功德。“同佛之格”,在位格上与佛相同,但只是内证境界上。“而不受佛之名”,即不直接说这是佛。在极乐世界,鸟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世界的水、风、光与阿弥陀佛都是正报一体成就,都是涅槃界;但是鸟还是叫作鸟,风还是叫作风,树还是叫作树,水还是叫作水,也不能把鸟叫作佛,因为名相上也不方便。


这里是因“仍顺余方,受五乘名”,还是叫作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名”,五乘的众生。当然,这里五乘也是个大体笼统的说法,所谓缘觉乘是无佛的、自然证悟的境界,而极乐世界中佛是常住的。


“起普贤行,遍十方界,救济众生”,“普”是普遍,从一切时间、一切处所、一切果位上,都能够普遍示现,这叫“起普贤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