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渐次证果之错解
或以为凡夫往生净土之后仍是凡夫,但因为极乐处所清净,无退堕之缘,便于修行,又寿命无量,故得渐次修行,渐次证果,渐渐成佛。此以凡夫往生乃是化土,或凡圣同居土,故作此说。
如果以圣道门诸师的见解,到了极乐世界,环境好,又不会退堕,又得无量寿,慢慢修,总是能够成佛的。这样的理解显得很殊胜,但其实不是这样,这样的理解还是通途法门。以为凡夫往生乃是化土,或者是凡圣同居土,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2)速疾成佛之正义
① 依祖判
然善导大师既判“凡夫入报”,明“五乘齐入”,则虽是娑婆凡夫,一旦往生,即速超速证,速疾成佛。文证虽多,略举如下。
到了报土,就和往生化土、凡圣同居土不是同一个境界了。不过,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对凡夫往生凡圣同居土有特别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四土的框架、范围内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毕竟显得有点牵牵挂挂,因为有凡圣同居土这个框套着,不像善导大师直接就说“凡夫入报”。
② 引文证
下面举一些经文的证据,引用了《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三经一论的六条文。
第一,《无量寿经》第二十二愿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常伦”,就是平常的次序,从一地到一地,从低到高,慢慢修行。“现前”,就是当下,不是说经过多少时节之后,当下就行普贤行。“普贤”,普遍地示现,普门示现,可以示现为人天,可以示现为阿罗汉圣者,可以示现为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为不退转的菩萨,也可以示现为十地菩萨,所谓“十地愿行自然彰”。“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显示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广大的神变莫测的德行修持。
第二,《无量寿经》说:“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无量寿如来会》说:“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人天名”。
这第二条文也证明到了极乐世界不是慢慢修行的。《无量寿经》说,“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提到“五乘齐入”,这也是根源、根据。声闻,包括了缘觉,就是二乘,加上菩萨、天、人,这就是五乘。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虽然在名相上分成五乘,但是他们的智慧都是一样高明,他们的神通都是一样洞达,都是一类的。“洞达”,就是无障碍。“咸同一类”,都是一个类型。“形无异状”,不仅内证是“咸同一类”,外形也没有差别。不仅外形没有差别,内心、内证也一样,内证和外相都完全平等。
为什么要叫声闻、菩萨、天人呢?“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虽然举出“天人”两个字,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声闻、菩萨这样不同的名相。因为他方世界都是有五乘的,不像极乐世界是纯一的大乘涅槃境界,如果直接讲,他方世界,尤其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可能听不懂,或者不敢相信,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因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才讲五乘,讲不同的名相。
《无量寿如来会》也说“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外相无差别,内证也无差别,叫无差别相。
这样就是速证,没有阶位、时间上的差别。
第三,《无量寿经》说:“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到极乐世界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
“须臾之顷”,一刹那间,在很短暂的时间内,怎么样呢?
“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身相光明”指外表的形象,“智慧功德”指内证的功德,说得非常清楚,哪里需要渐渐修行、慢慢证果呢?到极乐世界一下子就全部兑现,立即就这样了,跟诸大菩萨一样具足成就。圆满具足,毫无欠缺,叫“具足”。“成就”,是不会再退失的,跟诸大菩萨一样。
第四,《观经》说:“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观音、势至是等觉菩萨——最高位的菩萨,和我们念佛人平起平坐,跟我们作胜友,是兄弟关系。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坐道场”就是说决定成佛的意思,“诸佛家”就是净土。
第五,《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阿弥陀经》不说五乘,也不说渐次成佛,而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都是不退转的大菩萨。“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和观音、势至一样的果位。这都是说速疾成佛。
第六,《往生论》说:“观佛本愿力,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佛本愿力,能令速满足”,佛的本愿力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讲快速成佛的,不是说渐次成佛。这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依据净土三部经的教理所说的。
接下来是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来举例说明。
加之身皆金色、无有好丑、具六神通、三十二相,一一皆是顿速圆满,而非渐成,故知凡夫往生,速超成佛。
这是引用四十八愿当中的愿文,法藏比丘当初发愿给予众生的利益。
“身皆金色”,到了极乐世界,所有众生自然都是当下身皆金色,不是慢慢变化而有浅金色、深金色,不是那样的,都是一样的,不然就有好丑了。所谓“无有好丑”,极乐世界,所有众生都是一样的美貌、端庄、庄严,不是渐变的,没有时间上的差距。“具六神通、三十二相”,是说当下具足圆满,并不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修持的。也由此来证明,往生净土,外相、内在神通功德都是速疾圆满超证的。
③ 遮伏疑
下面就是遮伏疑,可能大家有这种怀疑,先遮止:“这样速疾成佛,不都成佛了吗?那何必还要说有五乘,说有菩萨、声闻、缘觉,说菩萨有三贤、十地等等呢?”
虽言成佛,具佛之德,同佛之格,而不受佛之名,仍顺余方,受五乘名,起普贤行,遍十方界,救济众生; 是名果后普贤,非因位普贤。昙鸾大师言“不从一地至一地”,善导大师言“即证法性之常乐”“十地愿行自然彰”,此皆缘彼佛愿力故。
“虽言成佛,具佛之德”,所谓成佛,是说他内在具有佛的功德。“同佛之格”,在位格上与佛相同,但只是内证境界上。“而不受佛之名”,即不直接说这是佛。在极乐世界,鸟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世界的水、风、光与阿弥陀佛都是正报一体成就,都是涅槃界;但是鸟还是叫作鸟,风还是叫作风,树还是叫作树,水还是叫作水,也不能把鸟叫作佛,因为名相上也不方便。
这里是因“仍顺余方,受五乘名”,还是叫作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名”,五乘的众生。当然,这里五乘也是个大体笼统的说法,所谓缘觉乘是无佛的、自然证悟的境界,而极乐世界中佛是常住的。
“起普贤行,遍十方界,救济众生”,“普”是普遍,从一切时间、一切处所、一切果位上,都能够普遍示现,这叫“起普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