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
壹心理 · 我发现一个不怕任何事的顶级思维 · 昨天 |
白云仙院 · 担心是一种轻度的诅咒,信心是一种无形的保佑! · 昨天 |
壹心理 · 所有养生,在情绪面前不堪一击 · 2 天前 |
佰赞咨询 · 人,都要承受压力 · 3 天前 |
云上随州 · 应对“节后综合征”,指南来啦 · 3 天前 |
大学堂
﹀
﹀
﹀
“胖子”是对体重比一般人重的人的俗称,至于重多少却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硬性标准。为了方便统计,国际上通常采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之一,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体重(kg为单位)除以身高的平方(m 2 为单位)。在亚洲人中, BMI 超过 24 才表明超重,也就是说,如果你身高一米七,体重要到 70 公斤才算超重; 超重又可细分,处于24~27.9之间叫“偏胖”,超过28表明肥胖。当然,BMI并非决定胖瘦的唯一指标,仅作参考,其数值还可能受到骨架大小、体脂比例、肌肉密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根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涉及186个国家的全球性追踪调查,从1975年到2014年,全球肥胖人口从1.05亿增加到6.1亿。同时,中国肥胖人口增长速度也急剧上升,总人数已经高居全球首位( 中国人口基数大 ),其中男性为4320万、女性为4640万 [1] 。国家统计局和卫计委的调查结果显示,从2002年到2015年,中国青少年超重率从4.5%上升到9.6%,大街上随便拉出十个小哥哥小姐姐,其中就有一个是“胖子”。同时,也由此极大地催生了减肥行业,其市场规模在2015年已经达到900亿, 从学子超市走到后主楼,至少要被问到三次,“健身游泳、瑜伽拉丁,了解一下…”
为啥大家不愿意成为“胖子”,为啥大家都嚷嚷着要“减肥”,为啥大家想要甩掉“胖子”的标签,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普遍对肥胖存在刻板印象,认为肥胖者好吃懒做、神经大条、粗心马虎、缺乏自我控制力。用心理学术语来讲, 人们会把肥胖特征视为非社会赞许的 “ 污名( Stigma ) ” ,也就是会对肥胖者持有消极的态度、存在负面的印象、并伴随着偏见和歧视行为, 在长期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最终导致对肥胖者的进行社会诋毁、排斥和边缘化 [2] 。
这种体重污名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相比于正常体重的人,肥胖者更难找到对象 ,尤其是女性 。在学校中,肥胖者经常遭遇别人的取笑或戏弄,长此以往,对其学业和社交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相比于正常体重的学生,肥胖者的学业表现更差,受到同伴接纳和社会支持更少,并且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 [3] 。此外,在职场中,相比于正常体重的员工,肥胖者更容易被认为缺乏领导才能,更难找到工作,也更难获得加薪、晋升的机会 [4] 。并且,这种现象在女性工作者身上更为明显。
胖子自己本来就不好过了,外界环境再补上一刀,更加容易催生肥胖的消极影响。
首先, 从心理健康来说, 肥胖者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消极对待,比如,目光审视、言语攻击等。这会降低肥胖者的自尊、自我认同,损害肥胖者的自我价值,减少肥胖者的积极体验 [5] 。同时,由于社会对肥胖的否定、负面的评价,肥胖者会感知到更大的压力,进而导致抑郁倾向的急剧增加,甚至引发抑郁症。
其次, 从生理健康来说, 肥胖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暴食行为和减少身体运动这两个方面。通俗来讲,肥胖会让人张开了嘴,合拢了腿。体重污名与暴饮暴食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6] ,当肥胖者遭遇被人取笑、戏弄之后,他们可能会采取暴饮暴食的方式来缓解心理不适感,从而来补偿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另外,肥胖者由于肥胖的体型容易受到其他人的目光审视,甚至取笑,这种消极的对待会打消肥胖者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会使得他们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进行锻炼 [7] 。尽管肥胖者可能会选择在家或者单独进行锻炼,但这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还是会减少他们锻炼的可能性。长此以往,暴食行为增加和身体运动减少会进一步加剧肥胖者的肥胖程度,甚至还可能体现在一些生理指标上,比如增加暴食症、系统炎症的可能性等。
借此机会,来为胖子说几句。
对于大众群体来说, 减少公众污名。人们通常认为肥胖是好吃懒做、缺乏自我控制力的表现,而实际上肥胖远不止是个体本身的行为来决定的,其成因还包括遗传、代谢、激素、社会因素(比如,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研究发现,当人们接受肥胖是不可人为控制的这一事实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对肥胖群体的偏见 [8] 。所以,不要惯性地把肥胖与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同,多考虑其他因素,善待胖子,从我做起。
对于肥胖群体来说, 第一步当然是减肥。每个胖子都是潜力股,减下来了就会发现人生跟开挂了似的。当某个“胖子”能够成功地减肥,人们会消除对这个“胖子”缺乏自我控制力的标签,进而会认为Ta自律且可靠,相当于增加了潜在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既然能够成功减肥,都已经脱去“肥胖”的标签,人生还有什么难题攻克不了的。所以,胖子,争取瘦一点,再瘦一点,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第二步是退路,努力过后仍然难以改变体重,不妨试着去接受。积极心理干预强调促进积极感受、行为或认知为目的,进而去缓解心理症状,比如,利用接纳和承诺疗法减少被污名的心理不幸感,提升对负面评价的容忍度和应对能力,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胖子,你要认识到人们不喜欢的是好吃懒做的特征,如果你表现成一个勤奋好学的胖子,还是可以成为备受大家欢迎的可爱胖子的 (如果是真的懒,哈哈哈哈哈哈,小编也没辙)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也有自己的独特定义。胖瘦都是个人的选择,对胖瘦的趋避只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产物,可能对某些人是幸运的,而对另一些人是不幸的。但最重要的是,当你能够真正地接纳自己,那你始终都是最幸运的。
减肥确实有益处:走路轻盈带风,跑步快如闪电。但如果你真的觉得减肥没必要——瘦了抱起来就不舒服了,有的衣服就hold不住了,打篮球就被撞飞了——那还是坚持自己吧。
有的衣服穿着不好看真的不是你胖,而是它剪裁不好;分手真的不是你胖,而是主要矛盾泛化。
重点:祈祷法减肥好像对学堂君很有效。(≖_≖ )
参考文献:
[1] Di, C. M., Bentham, J., Stevens, G. A., Zhou, B., Danaei, G., Lu, Y., …Cisneros, J. Z. (2016). Trends in adult body-mass index in 200 countries from1975 to 2014: A pooled analysis of 1698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with 19.2 million participants. TheLancet, 387(10026), 1377–1396.
[2] 段文杰, 冯宇.(2018). 体重污名:对肥胖的歧视与偏见. 心理科学进展, 26(6), 1-9
[3] Krukowski, R. A., West, D. S., Perez, A. P., Bursac, Z., Phillips, M.M., & Raczynski, J. M. (2009). Overweight children, weight-based teasing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ediatric Obesity, 4(4), 274–280.
[4] Flint, S. W., & Snook, J. (2014). Obesity and discrimination: thenext 'big issue'?.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Discrimination & the Law, 14(3), 183-193.
[5] Phelan, S. M., Burgess, D. J., Puhl, R., Dyrbye, L. N., Dovidio, J. F.,& Yeazel, M., et al. (2015). The adverse effect of weight stigma on thewell-being of medical studen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findings from ana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Medicine, 30(9), 1251-1258.
[6] Quick, V. M., Mcwilliams, R., & Byrd-Bredbenner, C. (2013). Fatty,fatty, two-by-four: weight-teasing history and disturbed eating in young adult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03(3), 508-515.
[7] Vartanian, L. R., & Smyth, J. M. (2013). Primum non nocere: obesitystigma and public health. Journal ofBioethical Inquiry, 10(1), 49-57
[8] O'Brien, K. S., Puhl, R. M., Latner, J. D., Mir, A. S., & Hunter,J. A. (2010). Reducing anti-fat prejudice in preservice health students: arandomized trial. Obesity, 18(11),2138–2144.
作者 | 太一
编辑 | J16
(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