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我爱自己,我可以不快乐 ·  昨天  
简单心理  ·  我总是搞砸一段关系,这是怎么了 ·  2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2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我发现一个不怕任何事的顶级思维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08 10:56

正文

英国作家毛姆在《人性的枷锁》里写过这么一句话:
“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
但现实中,很多人却常常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
他们会一遍遍重温往事,例如失去的机会、过往不公正的事件、对前任的回忆、表现不好的情景等等,接着用过去这些负面的回忆来不断惩罚自己,甚至残忍地为自己下判断。
例如,一次工作发生失误被上司批评,他们可能会内耗到三更半夜都睡不着,翻来覆去地想:
“如果当初我再细心点就好了!”
“领导现在会怎么看待我呢?万一他因此炒掉我怎么办?”
“我永远都干不好这份工作,我是个没用的人。”
这种沉溺在负面事件的痛苦里反反复复耿耿于怀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刍思维。”

“反刍”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ruminare,意思是反复地咀嚼,原指牛和骆驼等大型食草动物喜欢把半消化的食物,由胃里退回嘴里再咀嚼的过程。
在心理层面上,反刍思维表现为: 在经历了糟糕的负面事情后,人们会在头脑中反复地、持续地、过度地琢磨这件事情,就像牛在反刍自己的食物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反刍≠反思。
反思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即客观评判事件本身,并从中汲取有用的经验,以便下次做出改进。
反刍是毫无目的地循环重演往事,放大往事带来的消极情绪和感受,从而陷入自我否定中。
比如某次工作失利后,如果是擅长反思的人,会想:
“这次哪里没做好,下次我得注意,想想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而陷入反刍思维的人就会特别后悔和自责:
“这点小错误我都能犯,我实在是太没用了,我根本做不好这份工作。”
反刍思维就像在头脑中装了坏情绪的放大器,更可怕的是,它会对过去和未来“下手”。
当我们在某处栽了跟头,反刍思维会把当下的情绪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 “之前也犯过这种错,我真是没用” ,同时联想放大对未来的恐惧: “我永远都做不好。”
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失控,思考者会像陷入泥潭一样不可自拔,严重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临床上的抑郁症。
那么,对于经常陷入反刍思维的人,有什么办法可以停止呢?

1、分散注意力
停止反刍思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分散注意力。
当你意识到自己陷入消极情绪的漩涡时,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转移注意力,比如户外散步、观看幽默的节目、整理家居环境等。
2、改变视角
尝试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问题,而非以自我为中心,借此推动自己摆脱 反刍 思维模式。
比如问自己: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其他朋友身上,我会怎么看?”
3、寻求支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反刍的怪圈走不出,是因为当下的情绪左右了我们的判断。
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和家人、朋友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问题。
4、积极叙事
与其让负面思维在大脑中停留,不如学习主动识别它,质疑并分析这种思维存在的真实性,最后努力将其替换为更积极、更现实的认知。
比如,将 “这点错误我都能犯,我真没用” 替换成 “我真的有那么差吗?这些判断是真的吗?” 最后看到自己 “虽然犯了点小错误,但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所以啊,千万别再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我们完全有能力阻断反刍思维的坏循环,并改变它的方向,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这便是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通过学习心理学,打破思维定式,突破认知牢笼,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从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比如:
为什么别人一夸你,你第一反应就是否定,觉得自己只是运气好?
为什么只要别人没及时回你微信,你就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对方对你有意见?
为什么一件事情失败了,你就认为自己整个人都是失败的?
为什么只要听到一点负面评价,你就“一点就炸”?
……
以上这些常常困扰我们的问题,都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内心的答案。
心理学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一旦你掌握了,便能解锁生活中各种问题。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史蒂夫·霍金所说:
“心理学就是对于人体的有效模型,而自由意志可被镶嵌其中,从此诗意栖居时间,情感抚慰人心,艺术之花绽放。”
越早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对我们过好这一生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学习心理学,除了能打破思维定势,你还能找到自我实现价值的「另一种可能」——做一名助人渡己的心理咨询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