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是我第八次来到我兄弟家,他家里就养了几只鸡,因为我来,先后宰了两只”。
2017年12月25日,新疆日报记者何新社在他的结亲日记中这样写道。离开时,他偷偷将钱留在了吐尔洪·玉素甫家。
吐尔洪·玉素甫家位于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尕勒村庄。他家6口人,去年全家收入不足一万元。
尽管日子过得不宽裕,
但热情的
吐尔洪·玉素甫
总会在结亲日时摆上水果、米肠及白肺子,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
(何新社与吐尔洪·玉素甫)
何新社说,“ 我当然知道这是兄弟家里最好的食品,也更懂得这贫困人家过日子的节省。看着做好的鸡肉,我怎么也不忍心吃,两次都端给了孩子们吃。”
何新社是一名摄影记者,每次下乡除了和结亲的村民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外,还喜欢拿着镜头在乡间田野拍摄。
在新疆,当地人喜欢把“集市”叫做“巴扎”。按照之前的约定,与何新社一同下乡结亲的4名报社员工会邀请各自亲戚一起去巴扎逛吃逛喝。这个巴扎位于夏普吐勒乡,占地百亩,是当地几个乡镇中最大的一个巴扎,牛羊肉、烧烤、服装、百货、水果等一应俱全。
在离巴扎大门不远处,有专门的“马的接送点”,一次能坐十个人,只需花8元就能包一辆“马的”逛巴扎,十分拉风。
巴扎有最传统的民风民俗,卖帽子的新疆小姑娘在卖马头琴的爷爷的琴声中翩翩起舞,传统的西域歌舞在川流不息的巴扎中回荡。何新社说,他不会维语,对方也听不懂汉语,所以每当举起相机准备拍摄时,他总会冲着对方笑一笑,对方立马就能领会到他的意思――举起手中的商品,微笑地配合他拍摄。
就这样,他的许多乡村摄影作品都是通过微笑,在眼神交流中完成的。
(夏普吐勒巴扎 当地村民在购买绵羊)
冬闲时,何新社常常在村道上遇见老乡。每次在狭窄的小路上相遇,老乡们都会热情地伸出双手,
“每一次握手,都感觉格外温暖”
。有时还会遇见几个学龄儿童,他们面露羞涩地看着他,目光里充满了好奇,但只要何新社对着他们一笑,这些孩子立马就欢呼起来,追逐打闹着奔向小路的尽头。
(喀什伽师县尕勒村微笑的小男孩)
何新社在吐尔洪·玉素甫家过夜,被子是主人种的棉花做的,而被套是女主人缝制的。何新社告诉我们,
“被子很厚,大概是他所盖过的被子中最厚的,没有之一”。
夜晚,他与吐尔洪·玉素甫以及翻译同炕共眠,他们边吸烟边聊天,一直聊到了天明。临行前,他们微微一笑,握手告别。
在何新社看来,握住了手,便握住了人心。一笑,对方就能心领神会,笑容大概是南疆的通用语。
作者:杨青青
图片:何新社
责任编辑: 姜蕾 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