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古时人们根据自然现象发现,立春过后气温明显回升、冰雪融化,降水也相对增多了,故取名为雨水。但现在的自然环境因素更复杂,所以
雨水节气不一定就代表了降雨的来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了。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所以雨水也是人们转换心情最好的节气。
冬季的冰雪逐渐消融,浸骨的冷气也逐渐消散,春暖花开,阳光回照大地,沁人的春气唤醒身心。
雨水毕竟还在“三九天”的末梢,气温忽高忽低、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中国的北方地区仍没走出冬天的范畴,天气仍以寒为主,所以养生也要顺应自然。
注意调养脾胃
饮食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加上此时气候比较阴冷,故可以适当进补
蜂蜜、大枣、山药、银耳
等补品。
同时,雨水气候转暖,但风多物燥,会出现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不适,所以要多吃
新鲜蔬菜、多汁水果
补充水份。
增强身体免疫力
雨水后,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春风散播,故春季传染病易流行爆发,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疾病的诱发。要多注意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宜“照顾两头”,忌“春捂”过头
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
“捂”头颈与双脚
,可以预防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但“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
衣物增减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
春季气温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中午较热,此时可适当减衣服。
宜当个勤劳宝宝,忌惹“水祸”上身
每逢季节交替时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就是睡不够。其实睡的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健康都是不利的,要克服季节变化对睡眠的影响更要注意
早睡早起,劳逸结合,顺应自然,规律起居。
在日常中,
洗头之后应及时用热风机吹干。
否则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宜心情平和,忌“沐浴”花丛
雨水时节,气温由寒转暖,湿度由燥转润,气候变化不稳定,人的情绪上也容易受波动,导致心情不好。这时可以
多与人交流,多去室外踏青赏花。
但皮肤科专家指出,春天晴朗风大,空气中花粉指数偏高,过敏性皮肤接触后,就可引发症状。因此郊游踏青,尽可能选在花粉指数最低时,如
清晨、夜里,或绵绵春雨过后。
1、吃茼蒿
茼蒿性味辛、甘,食之能温脾理气、消食开胃、养心安神。雨水节气调养脾胃,多吃茼蒿就是很好的方法。
许多人只是将茼蒿作为涮火锅的菜品,其实将茼蒿用开水烫后,加入芝麻和蒜泥凉拌,或将其榨汁,也别具风味。
但《本草逢原》说:“茼蒿气浊,能助相火,禹锡言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所以
一次不要吃太多,尤其体质虚寒易腹泻者,也要少吃或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