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朕躬不豫,殆不自济,后转他病,唯倦勤耳。注意力持续不能集中了好一阵子,连读书这个爱好都被迫停了下来。亲王这本食南之徒,最近才重新读完。
全文很多笔墨都花在了食材和烹饪上,文采星驰,望字生津;飞墨走笔,三尺垂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厨师开始打算用最不起眼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精心炮制后呈上来一碗开水白菜,绵醇浓厚。谁曾想临到起锅,厨师内急得紧,草草大火猛攻,改做了一碗五味杂陈的胡辣汤。
亲王设计转折起伏的情节、描绘芸芸众生的群像,实已入化境,堪无敌手,女性角色除外。亲王写过那么多女角色,只有两京十五日中的女同苏荆溪写得灵动神逸。
本书绝大多数角色都是真实人物,亲王从历史的尘埃中取一点根器来写故事,尽可能还原和营造历史气氛的手法,早已远超十四字对联那位,那位写的只能叫童话,和历史可不搭边,也只能哄得江西干校的读者爱不释手,毕竟这位也不怎么读书。
唐蒙这个角色,有一点亲王过去笔下人物的影子。但这一次亲王写出了新意,唐蒙混吃等死,是因为少年时遭遇的心理创伤,而遇上甘蔗,则让他开始了自我救赎和治愈,本书也可看作是唐蒙如何从心理创伤中走出的过程,以前没见亲王这么写过,我觉得唐蒙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写到这里,不写几句怪话,不是我的风格: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个聪明敏锐,看穿了功名不过是为皇帝作嫁衣的白胖子,怎么,有点亲王自己的影子?唐蒙如果是吃了那对姐弟才挺过饥荒,从此觉得人肉才是佳馐,毕生都在追求那一刻的味道,那这本书的境界是不是又比现在更拔高了那么一丢丢?亲王笔下的甘蔗,是个
16
、
7
岁的小姑娘,现在算是未成年,可在故事的时代,那就是豆蔻年华啦,更别说故事发生的南越,民风纯朴,嗯……那谁又是亲王的甘蔗?嘿嘿,就此打住。唐蒙罹患疟疾这一情节,我倒觉得似有可无,似乎亲王是为了引出“青蒿绞汁服用“而加上去的:这就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关键。不过,地处南越,这东西未必叫青蒿吧?
书中的南越王赵昧,饱受失眠困扰,萎靡不振,无心朝政,写得如同亲历,想必也是亲王自己的切身体会。只不过亲王似乎最后也没点明赵昧失眠的病根是什么,多半是亲王下笔如游龙,挖坑不管埋的老习惯吧!赵昧的祖父赵佗在亲王笔下,是狐死首丘的耄耋老者,是南越人眼中的神明。史记里的赵佗,是审时度势的枭雄。吕雉当政的动荡时刻,赵佗主动袭击过长沙,未尝没有逐鹿中原的心思。汉文帝即位,尽诛吕氏后,赵佗的奏陈里又会自称“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认怂都带着一丝狡黠和诙谐,其智慧可见一斑。赵佗是个顶尖的政治人物,很难说他还有多少人性留存,与他同期的汉朝三帝,皆是完全没有人性的政治动物。唐蒙认为赵佗的转运策是自己见不得别人返乡,历史上若真有这么一个转运策,庄助的分析也许更接近赵佗的本意。况且吕雉尽诛赵佗宗族,掘烧先人冢,赵佗对故土家国还有多少感情呢?
庄助这个角色写得很好,不多的着墨,描绘了一个急于建功立业、精明强干,自认高人一等的公子哥儿、一个满口仁义道德,报国尽忠,不把自己和别人的性命当回事的冷血动物。唐蒙对他的评价,我猜也是亲王对这类人的评价。讽刺的是,历史上唐蒙随着路博德开进番禺城的同时,庄助却卷入了淮南王谋反被诛,故事中满口报效大汉的人,历史上却落了个反贼的名号,我不知道是亲王的幽默,还是历史的幽默。而杀庄助的人,就是酷吏张汤。
文末出现的将军路博德,是一位没有单独列传的名将,他是汉朝第一位伏波将军,曾跟随霍去病远征匈奴,后平定南越,然后就被刘彻扔了,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刘彻挖坑让李陵去送死,顺便让被撸到强弩都尉的路博德去演背锅侠。路博德看明白了汉武帝的心思,奏陈“未可与战”,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人在中二的时候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到了中年,我是越来越厌恶汉景帝和汉武帝这样的雄主,汉景帝没登基前就能以下围棋为由,用棋盘砸死近支兄弟,吴国太子刘贤,埋下七王之乱的种子;搞出七王之乱后,轻飘飘就腰斩老师晁错,还杀晁错满门试图甩锅;平定了七王之乱后,又故意逼死了周亚夫。他爹汉文帝为了当皇帝,先杀自己四个儿子当投名状;汉景帝自己杀老师满门当投名状;他儿子刘彻好大喜功,屡征匈奴,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卫子夫自杀,太子自杀,自己孤家寡人下轮台诏。这祖孙三代,刘邦的宽明弘略一点没遗传到,却像足了吕雉的狠辣寡薄。
王小波曾经揶揄过诸葛亮,说武侯南征时,土人因当地物产丰富,没动力去学中原的繁文缛节,于是诸葛亮就派刀斧手把椰树砍了干干净净,一来显示自己拳头硬,二来砍了椰树,汝等食屎啦。南越被屠,纳入汉朝版图后,遇上了汉武帝,南越的百姓真是好日子在后头呢。要熬到漠南无王庭后,才能过上不折腾的日子,然后没多少年,西汉就嗝屁了。纳入中华版图,对中二少年是热血沸腾的事,对当地的人民来说,只怕未见得。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这些饱食终日的儿,出使就是去肇事的,即不把自己的命当命,更不把别人的命当命,名为汉使,实为沽名钓誉之徒,他们倒是博了个好名声,可对国家,对人民,留下了什么
?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折腾了几十年,最后轻飘飘来一句: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就了事?我是不愿意活在这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