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拇指君
《小飞象》电影全长大约2个小时不到,在这个过程中拇指君走了四次神,回了三个人的微信,并且刷了至少五分钟的微博…
恕我直言,
《小飞象》大概是蒂姆·波顿迄今为止最烂的一部电影
(没错,烂过《黑暗阴影》)
。
天知道拇指君作为波顿大叔的脑残粉,给他打出一个差评需要多大的毅力。
作为一个曾经拿出过《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大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神作”的导演,怎么就这么想不开,非得回这个曾经把他踢出门的老东家
作死
试探呢?
《小飞象》豆瓣评分6.8,烂番茄新鲜度51%
一句话介绍《小飞象》的剧情:一只被困在马戏团的会飞的小象,在众人的帮助下最终逃脱了牢笼,终获自由的故事。
简单直接,一部标准的迪士尼合家欢式真人电影,适合孩子和怀抱童梦的大人,以及郑云龙的粉丝观看
(提醒一下大龙的粉丝,购票时请选择普通话版本)
。
标准的合家欢式情景
而对于像拇指君这样,顶着迪士尼真人献祭的定律,奔着导演的名头去看《小飞象》的朋友,劝大家还是省了这个钱吧。
还不如在家里打开他之前随便哪一部作品
(《黑暗阴影》除外)
来得更有意义。
毕竟,孤独古怪的爱德华,威利旺卡以及维克多,才是约翰尼德普心中那个
“有独特又勇敢的灵魂,走遍天涯海角也要追随的
一个人”。
原生家庭
追本溯源,人类成年后的怪异表现往往都与童年的阴影有关,用一句当下最流行的话来说,蒂姆·波顿的原生家庭,是塑造“鬼才”之才的主要原因。
根据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蒂姆·波顿出生在加州的边缘小城伯班克
(这也是好莱坞的外景地)
,有爱猫如命的母亲和作为前职棒球员的父亲。
看着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实际上并不是。不知道是出于保护欲还是控制欲,童年时期的波顿,一直被父母关在自己的房间内,连窗户都被强行钉上了木板,只留下一条缝让他来看外面的世界。
听着都能让人憋出内伤来的成长化境,果不其然让小波顿开始抑郁,等大人们发现不对劲的时候,他已经需要接受精神治疗了。
好在他跟祖父母关系不错,蒂姆·波顿说
“父母会让你这样做,那样做。祖父母却让你做自己。”
搬到祖父母家之后,才慢慢开始恢复“正常”生活的状态,但这里的“正常”也只是和他自己之前的状态对比,在旁人看来——蒂姆家这个小孩,始终是有些奇怪的。
童年的窗户缝限制了小波顿的视野,反而给他的想象加了码,看到得越少就想得越多,至于想的是啥?那就有点惊悚了——B级片里的怪兽和恐怖片里经常出现的桥段。
在他心里,这些表面狰狞的怪物们可能有着什么隐情,也或许只是因为外表而被人物误解了,
他要为怪物正名
。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的“小怪物”
正如奇特的大脑往往都是不容于俗世的,在伯班克那个传统温馨的小镇里,热衷于怪物的波顿就是个异类,大人们会在家里跟孩子说“离那个怪小孩远点儿”。
少年时期被边缘化的蒂姆·波顿简直就是剪刀手爱德华本华,事实上,电影里那个色彩鲜明的“和睦”小镇,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伯班克小镇的还原,而爱德华的故事,则反映了他年少时无法和周围人,特别是和家人沟通时的折磨。
不仅仅是剪刀手爱德华,蒂姆·波顿电影里的角色大多是被曲解误会而游离于人群之外的边缘人,与大众格格不入,
而每一个被“放逐”的角色,都会被注入蒂姆·波顿自己的个人色彩
。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童年的威利旺卡,因为父亲的关系,只能躲在“铁头套”后偷偷地吃糖果,和蒂姆·波顿的童年极其相似。
就像他的在82年拍摄的第一部定格动画《文森特》,灵感源于童年时期的对偶像的崇拜,而20多年后的另一部动画《僵尸新娘》中,主角又妥妥的是《文森特》里那个小男孩长大后的样子——而这俩主角,长得都非常像动漫化的波顿。
《文森特》的手绘形象
《僵尸新娘》的手绘形象,左边是男主角维克多
蒂姆·波顿本人
说出来都觉得令人惊讶,蒂姆·波顿手下的那些经典角色的原型早在他童年时期便已开始浮现。
而如今在整个好莱坞中独树一帜的“波顿风”,也早在那时就已经慢慢形成了——13岁时,他已经拍摄了自己的定格动画《爱戈博士的岛》。
《爱戈博士的岛》
十足诡异的画风,旁人看得很费解,专业老师却很喜欢这个学生,毕竟自古以来天才都是古怪的嘛!所以怪小孩波顿的学习成绩并不差,甚至可以说是很不错: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动画界的知名学府加州动画学院,成为了众多迪士尼和皮克斯大佬们的学弟。
左:高中时期,右:初中时期
被迪士尼驱逐
作为加州动画学院的优秀学弟,才气满满的波顿会被迪士尼大佬看上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毕竟人在校的时候就拿出过《芹菜跟踪狂》这样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
《芹菜跟踪狂》
而作为如今公认的童话城堡,早期的迪士尼风格并没有那么美好,尤其是二战期间出品的《木偶奇遇记》,《幻想曲》,以及原版的《小飞象》中都有大量影射现实的内容和不少荒诞古怪的镜头
(要不然也不会看上黑暗小王子蒂姆·波顿)
。
《木偶奇遇记》如今看来也能发人深省的台词
等到战争结束后,这些阴郁的内容看似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同时迪士尼也开始发现,和现实主义相比,纯粹的童话以及阖家欢故事更能吸引观众,于是他们开始有意地摒弃那些讽刺和黑暗的内容。
蒂姆·波顿就刚好归于被摒弃的那一挂。
1979年,他被迪士尼这个世界最大的动画公司招揽,最开始,他是《狐狸与猎狗》的画师。
工作环境很好,同事也很好,然而波顿却表示臣实在是办不到啊!
“我画不了迪士尼式的四条腿小狐狸”
,就算是强行模仿,手下的那只狐狸看起来也像是
“被车碾过的死狐狸”
。
《狐狸与猎狗》的画面,标准的童话风
蒂姆·波顿试图从这只可爱小狐狸的“折磨”中逃离,于是1985年,他开始为动画片《黑神锅传奇》画概念美术形象。
这部又有黑,又有神的动画,一听就是自己的风格!于是波顿拿起画笔开开心心地开始挥洒灵感和创意:有巫师,也有家具虚构来的怪物,基本上怎么嗨怎么来。
波顿为《黑神锅传奇》画的概念图之一
而当他这一次终于信心满满的交出画作时,迪士尼大佬却表示欣赏不了:老哥,你这都啥玩意儿?这些灵感洋溢的怪物形象被迪士尼当机立断地打入了冷宫,没有一个被用在了动画上。
对比一下日后,这部动画成片里的画面和角色形象,其实也不难预料到
波顿在迪士尼的职业生涯并不会太顺
。
《黑神锅传奇》电影截图
好在迪士尼内部也有不少人看好他的黑暗画风,自掏腰包,鼓励波顿继续创作。
在制作人瑞克·海因里希的赏识下,蒂姆·波顿拿出了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短片《文森特》。
说的是有些古怪的小男孩文森特·马尔洛伊,经常把自己幻想成偶像:恐怖电影男星文森特·普赖斯,幻想自己活在他的恐怖电影里,不停地穿梭于现实生活和幻想世界中——而这个剧情,可以说彻彻底底就是波顿童年幻想的还原。
《文森特》手稿,幻想部分
他将这部黑白定格动画作为对偶像的献礼,并且成功邀请到了文森特为其配音,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追星史了。
《文森特》上映后的效果并不差,被推送到当年的芝加哥电影节,并在洛杉矶的一家影院放映了两周。
《文森特》的海报,标准的“波顿风”
迪士尼方面对这部电影表示很满意:有幻想又新奇还拿了奖,可以,优秀。
然而这份认同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当时的迪士尼,更多的是在操心“投了三千万的大制作童话电影”。
在三千万和正处于转型期的迪士尼而言,这部五分钟的诡异短片实在是太不值得一提了。
“拍得再好也没用啊,没有你的市场,投入就没有意义啊”于是在蒂姆·波顿紧接着拿出第二部没有市场的《科学怪狗》时,白白耗费资源却无法带来回报的黑暗小王子,终于被迪士尼踢出了城堡的大门。
12年重映的《科学怪狗》,实际上怪狗的形象早在《文森特》中就已经出现了
蒂姆·波顿拍拍屁股走得很痛快:搞得跟谁稀罕你们似的
(虽然后来打脸了)
。
鬼才的异军突起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并且留爷处还多得很。
别忘了,迪士尼驱逐的可是那个凭借5分钟定格动画就在芝加哥电影节拿下两个奖的天才。虽然天才画风奇特,但依旧是闪闪发光的存在。
于是,离开迪士尼的波顿很快就被好莱坞谐星保罗·鲁宾斯赏识,从喜剧《荒唐小混蛋奇遇记》拍到希区柯克《50/60年代恐怖故事集》,再到集两者之大成的灵异恐怖题材喜剧《阴间大法师》,蒂姆·波顿在这些荒诞诡异的故事里如鱼得水,赚下了八千万美金的票房和一座奥斯卡奖杯,也成了华纳和派拉蒙一众大佬眼中的香饽饽。
《阴间大法师》,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恐怖主题下的喜剧,作为
蒂姆·波顿真人电影的开启,的确是名副其实
真正让这位好莱坞怪物异军突起的是89年的《蝙蝠侠》,当人们看厌了伟光正,又腻味了甜蜜的童话故事,这个改编自30年代漫画的黑暗骑士反而更能戳中人们的兴奋点,《蝙蝠侠》的成功简直是必然。
4亿的票房成功让蒂姆·波顿走上了一线导演的宝座,尝到了甜头,更拿下了话语权,接下来,
蒂姆·波顿就开始在好莱坞肆无忌惮地将自己的个人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蝙蝠侠》中的小丑,是拇指君认为影片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
疯起来毫无顾忌的蒂姆·波顿很快就迎来了他导演生涯的一个高峰——1990年的《剪刀手爱德华》。
当然也等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约翰尼德普,也不知道这两个人谁影响谁更多一点,总而言之,这两个怪咖相遇的那天,在拇指君看来完全可以被当成好莱坞的历史性瞬间之一。
《剪刀手爱德华》还请来了蒂姆·波顿的偶像文森特出演,从左至右分别是:蒂姆·波顿,文森特,约翰尼德普
1990年的约翰尼德普还不是那个令无数少女痴迷的海盗,相反的,被合同束缚着流水线一般拍着片子,录着广告,拍着通告的他,正处于服刑一般的糟糕处境。
“在噩梦里被作践折磨,却又无法逃脱”,让他从噩梦中逃出来的就是彼时已经成名的蒂姆·波顿。
早期在《龙虎少年队》中的德普,颜值逆天
当《剪刀手爱德华》的剧本递到他手上时——德普描述爱德华是“一个郊区小镇上遭人排斥的天真家伙”,这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哭得跟个小孩儿一样。
为了拿下这个角色,德普在和导演见面之前像啃下了十几本童话,并且看遍了波顿的所有电影,然而却在见到波顿的一瞬间,满心的紧张却瞬间变成了懵逼——“一个肤色苍白的人,神情憔悴,眼神忧伤,头发乱糟糟的状况不像是昨晚在枕头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能够制造出的。”
他的第一反应是:老哥你要不先去睡一觉?等到和波顿交谈了几句之后,把剧本牢牢记在心里的德普才终于体会:
眼前这个手舞足蹈,双眼出神地在想些什么的家伙,才是爱德华本人啊。
波顿和德普在《理发师陶德》的现场合影
虽然聊得很开心,但说实话,对于拿下这个角色,德普并没有太大的信心,毕竟这部电影的背后是不知道多少个投资人拿钱定下的规则:必须要找个有票房号召力的一线男明星。
于是当波顿力排众议定下他的时候,德普直接激动地飙出了一句粗口:“我真XX的不敢相信”。
德普的爱德华扮相成了经典
而事实证明,波顿和德普俩怪物之间的惺惺相惜,的确能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电影上映后,爱德华的孤独和深情在赚足了观众眼泪的同时也一举拿下了八千万美元的票房,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蒂姆·波顿看到了自我表达的最佳方式——
给大众找一个情感共鸣
。
在《剪刀手爱德华》和《僵尸新娘》中是爱情,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与《大鱼》中是亲情,甚至在褒贬不一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观众们也能感受到友情。
就像《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威利旺卡一样,和父母之间的亲情是蒂姆·波顿在电影中反复探求的东西
而贯穿这几部电影始终的,则是他对于孤独者的抚慰。
有一句著名的评论:
每一个孤独的孩子都喜欢看蒂姆·波顿的电影
。但说真的,不管是独特如小波顿,或者是平庸如你我小时候,孩子在面对成人世界时,总会有一些孤独和无助的瞬间。
比较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在长大后迅速地适应了这些所谓的定律,成为了“合群的人”。
而蒂姆·波顿则选择始终站在了不合群的一边,用孩子的视角肆意地去嘲笑成人世界——什么阶级划分,规则制度,资本定律,不过都是荒唐一场。
《僵尸新娘》用地下世界来讽刺现实世界
重回迪士尼
转折点在07年的《理发师陶德》,这之后的蒂姆·波顿不知道是表达得累了还是老了表达不动了,那些深长的意味似乎和“怪气”一起慢慢从他的电影里消失了。
但在粉丝滤镜加持下,拇指君对于他之后的几部电影依旧抱着极大的包容度。哪怕对于同样是由迪士尼出品的《爱丽丝梦游仙境1》
(《爱丽丝2》的导演不是蒂姆·波顿)
,靠着德普和海伦娜的挽尊,我依旧能从中读出一些波顿对于所谓规则的不屑。
其实说白了,当今天的拇指君被迪士尼真人电影的套路塞饱了之后,再回头去看看这部9年前的片子,阈值突然就变高了。
“为什么乌鸦长得像写字台”,“早餐时要想六件不可能的事”,简直充满了波顿式的鬼才和浪漫啊!
再回到当下看看今天的《小飞象》,就只能留下一声叹息了。
角色塑造上,好人与坏人简单直白的处理,扁平化的人物形象,简直让人质疑这还是那个说出“人不是单一的一块贴片”的导演吗?
《小飞象》中的好人:马戏团众人
《小飞象》中的坏人:游乐园老板
故事立意上,当孤独的蒂姆·波顿接下同样以“孤独”著称的《小飞象》,竟然硬生生给了小飞象一对姐弟来陪伴他,然后把“努力就能起飞”的正能量弘扬到了极致。
始终不离不弃陪在小飞象身边的一家
如果硬要解读,全片最具讽刺意味的大概是为了拥有小飞象的版权而收购了马戏团的游乐园老板,最后却因为马戏团而造成了整个商业帝国的倾覆。但看看这部电影背后的出品方,这个解读大概也是拇指君自作多情了。
从画面上来看,最有“波顿风”的部分,是电影对小飞象透过肥皂泡看到了粉色大象那一幕的还原。然而这一幕在原著中出现的时候,曾经被不少观众痛批“不适合儿童观看”,甚至有人问“迪士尼是不是疯了”...
分别是原版跟真人版中的粉色大象
所以,在拇指君看来,蒂姆·波顿跟迪士尼,这俩基本就属于犯冲一样的对立存在。
哪怕是12年被人骂到臭头的《黑暗阴影》也没有今天的《小飞象》来得让人失望。
不知道这位心理年龄只有13岁的大叔出于什么目的再次回到这个曾经把他踢出门的老东家,只是如今站在迪士尼城堡下的蒂姆·波顿,实在是让我觉得失望。
和江郎才尽相比,我更怕怪物被驯服。
波顿为《小飞象》拍的宣传照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几年迪士尼的真人电影
(漫威系列除外)
,从《灰姑娘》到《美女与野兽》,从《胡桃夹子》到如今的《小飞象》,几乎是没有一部能摆脱扑街的命运。
深究其原因,或许只能用豆瓣网友的一句点评来概括——
当原本经典的造梦故事和童话角色,为了真人化呈现而硬生生地拉长,用套路情节疯狂的填充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情节,或许再怎么有才气的导演也无法拯救这样的童话吧。
作为粉丝而言,
拇指君只能无力地希望在这之后,
波顿对于迪士尼还是避避吧。
这句希冀同样送给肯尼思·布拉纳
(《灰姑娘》导演)
,比尔·康顿
(《美女与野兽》导演)
,拉斯·霍尔斯道姆
(《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导演)
,以及之后的盖·里奇
(尚未上映的《阿拉丁》导演)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