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爸妈,煮饺子真的不用中途加凉水了! ·  2 天前  
新周刊  ·  万万没想到,最先被AI取代的是内娱? ·  2 天前  
新周刊  ·  中国最强省服,正在被年轻人集体抢疯 ·  3 天前  
新周刊  ·  哪吒让全国电影院忙成牛了 ·  3 天前  
单读  ·  西瓜保甜,种西瓜保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曾经消失的国产汽水们,怎么扎堆复活了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09 21:2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国产汽水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背景、发展困境、复兴之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文章指出,国产汽水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但面临外资品牌的冲击和品牌争夺等问题。然而,近年来国产汽水开始复兴,通过改革和创新,逐渐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文章还提到了国产汽水面临的挑战,如新品研发、市场竞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产汽水的发展历程

国产汽水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早期的外资创办,到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企接管,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竞争,国产汽水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观点2: 国产汽水面临的外资品牌冲击和品牌争夺

尽管国产汽水有较长发展历程,但如今提到汽水,还是离不开两大“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市场竞争中,国产汽水面临外资品牌的冲击和品牌争夺,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品质来赢得市场份额。

关键观点3: 国产汽水的复兴之路

近年来,国产汽水开始复兴,通过改革和创新,逐渐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国产汽水品牌纷纷进军全国市场,所代表的时代回忆和地域特色让很多消费者倍感亲切。此外,国产汽水还面临着新品研发和市场竞争等挑战,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品质来适应市场需求。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浪潮工作室
(ID:WelleStudio163)
作者:江   影
编辑:懒羊羊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不少人与亲人好友团聚时都会来上一杯汽水,酣饮谈笑,无比畅快。


不知你发现了吗?近年来,相比可口、百事等“洋货”,国产汽水正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另外的选择。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碳酸饮料行业产量超过1800万吨,2022年接近2000万吨。国产“老汽水们”结束了多年来的休养生息,开始显露锋芒[1]。


这些汽水如今发展的蒸蒸日上,为何之前几年却“查无此水”呢?


其实,这些汽水真正流行的时候,可能你还没出生。


国产汽水发家之路


19世纪中叶以后,汽水就已伴随着外国军营和租界建立“登陆中国”,但这时的汽水主要被当作一种时髦的“保健品”,并不被大众熟知[2]。以至于很多人以为,汽水只是简单粗暴地将汽和水一起灌进瓶子,甚至担心瓶塞会弹出“打脸”[3]。


早期的中国汽水工厂,主要依托于外商创办。最早的是英商泌乐汽水公司,于1893年建立,1923年改名为“正广和汽水厂”,这便是正广和汽水的前身[4][5]。天津的山海关汽水、武汉的和利汽水和赞誉汽水也在20世纪先后创立,并成为一时颇具名气的产品[6][7]。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到来,国人创办的汽水企业也崭露头角,较为典型的就是东北八王寺汽水。其创建于1921年,是中国民族资本最早建立的饮料生产厂之一[8]。


(图/ pexels


新中国创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汽水厂大多收归国家管控,负责本地汽水供应,例如“正广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上海汽水厂”。武汉和利汽水厂于1952年11月,改为国营武汉食品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后来又经过调整,成为国营企业,并分为武汉食品厂和武汉饮料厂[6]。


这个时期,汽水还承担着一项特殊职能,就是工人福利。


20世纪50年代,重工业成为新中国发展的重心。夏日高温再加上沉重的体力劳动,使得工人们时常面临中暑威胁。在卫生站的指导下,盐汽水成为工人们的祛暑良方。天津的山海关、沈阳的八王寺、上海的正广和等老牌知名汽水,在此时期也承担了供应盐汽水的任务。


其中,正广和汽水厂生产的盐汽水最为流行,正广和也在开始生产盐汽水后不久后公开了配方。一时间,钢铁厂、玻璃厂等工厂自行生产的盐汽水也成为当年的“时代记忆”[9]。


(图/pixabay)


国产汽水中,除了这些“开国元老”,还有建国后才创办的后起之秀,例如西安冰峰和内蒙古大窑。


“冰峰”饮料源于1951年建成的西北汽水厂[10]。1997 年,工厂改名为“西安市冰峰食品饮料公司”,冰峰作为汽水品牌正式走上市场化之路[11]。


大窑前身是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八一饮料制造厂,2014 年大窑嘉宾重回大众视野,致力于实现市场突围[12]。二者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都很好地融入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环境,成为汽水领域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土洋”汽水之争


尽管国产汽水有较长发展历程,但如今我们提到汽水,还是离不开两大“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可口可乐于19世纪诞生,并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可口可乐凭借着领先于中国的商业运营和工业制造经验,在中国致力于打高雅洋气的“品牌人设”,号称“汽水中之杰出者”,在中国迅速打开市场[13]。


到1992年,可口可乐公司已建成投产12家装瓶厂,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11个省市[14]。


(图/pixabay)


伴随着百事可乐也加入中国汽水市场的角逐,原轻工部担忧国产汽水无力抵抗外资品牌的冲击,开始指定各大老汽水厂“以市场换技术”,通过与两大可乐巨头合资换取生存空间[15]。


然而,与两乐签下合资合作协议后,这些国产品牌却遭遇“背刺”,被迅速边缘化。


例如天府可乐曾在1994年与百事可乐合资,但在13年的合资过程中,百事公司逐渐减少天府可乐品牌产品的生产,导致天府可乐在市场上近乎销声匿迹。


天府可乐集团更是连年亏损,连续八年被评为重庆市特困企业,债务高达1.4亿元。而反观百事可乐一方,百事可乐在合资不久后迅速抢占了八成以上的重庆市场,仅向合资公司出售浓缩液的收入在正式合资前就高达1.5亿元[16]。


2010年前后,国产汽水们经历十余年的卧薪尝胆,开始打响国产汽水“复活赛”。


早年间,中国品牌缺乏与外资合作的经验和保护本土品牌意识,导致国产汽水追回品牌使用权时面临历史遗留的法律问题。


2008年,天府可乐向百事可乐发起夺回品牌“反击战”,2010年才取得配方和生产工艺技术秘密的所有权,2013年才重获商标权[17]。八王寺也历经三年的国际诉讼,最终以庭外达成和解的方式拿回商标,使沈阳这一百年品牌得以重见天日[18]。


(图/pixabay)


除了品牌争夺战以外,国产汽水还面临着复出后的新品研发、市场竞争等问题。


2009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公司的合资协议到期,北冰洋品牌经商讨后获得解禁。但在现代消费市场中,北冰洋想要回归市场,需要重新定位品牌、梳理价格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尽管北冰洋在正式生产前,进行了两年的探索调整,但复出后仍面临市场推广乏力、防伪不到位等问题,经过不断运营发展才有所改善[7]。

复活赛后重整旗鼓


回顾过去,国产汽水不敌“两乐”的结果有独特历史背景。


在设备原料方面上,中国轻工业相比西方起步较晚,汽水工业所需要的混合机、注水机等核心设备以及柠檬酸、碳酸等原料,都一向依赖国外进口。


甚至基本的汽水瓶制作也一度难倒中国企业。当时中国虽有出品玻璃瓶,但质地粗糙,难以承受较大压力,常有汽水瓶爆裂现象[19]。


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环境也不稳定,恶性通货膨胀时有发生,货币急剧贬值严重阻碍了国内厂商对外采购原料、设备,而外商却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直接使用美元进行采购,这种优势使他们在市场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力[20]。


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尽管技术水平和社会环境有所发展,但在正面对上外资企业时,民族品牌还是在经验和品牌保护意识方面露出短板,被两乐借用合资打压[15]。


但如今中国的轻工业已历经多年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早已紧跟时代,已能成功制造4800瓶/小时的饮料罐装线、6000-36000瓶/小时的PET罐装线,并自主研发CP-12型冲瓶机等设备[21][22]。


(图/ pexels


合资潮的惨痛教训更是让国家和各企业对于合资并购采取了更严谨的态度。


2006年颁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时,如果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当事人应当向商务部进行申报。2010年后,中国逐步建立起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给中国本土品牌提供了“防护伞”[23]。


各方面的进步给了国产汽水成长土壤。如今冰峰、大窑、天府可乐等国产汽水品牌纷纷进军全国市场,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回忆和地域特色让很多消费者都倍感亲切。


据美团发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山海关、正广和等国产八大汽水的即时零售销量同比增长约 36%。其中,亚洲汽水、北冰洋、崂山汽水等增长超过45%[24]。


事实证明,国产汽水们的苦没有白吃,在特殊时代中退隐,但它们所塑造的大众记忆,也将给它们的再度回归带来新的机遇。


[1]吴佳佳. (2023). 国产汽水集体回归突围关键在于产品创新. 中国食品, 19, 52-5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周刊  ·  哪吒让全国电影院忙成牛了
3 天前
单读  ·  西瓜保甜,种西瓜保苦
3 天前
齐俊杰看财经  ·  余额宝收益上涨,然后呢....
7 年前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  物理学咬文嚼字之九十:化学元素之名
7 年前
内涵段子  ·  段子哥每日精选笑图!
7 年前